清水進了戶,致富見門路

“以前一下雨,就得趕緊拿盆子去接水,現在再也不用了。”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提估屯村民韋忠縣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嘩嘩流出,他用水盆接滿,給自家8頭牛喂水,“要是沒有水,我們也不敢想養牛的事。”

說起過去,韋忠縣十分唏噓:“每年的9月到次年3月,是我們最難捱的日子,沒有水源,只靠水櫃儲存雨水,最多能撐3個月。一盆水要先後用來洗米洗菜洗澡,放牛需要到對面的山上,來回得花兩個小時。”

“光是解決村民生活用水難題就耗盡了精力,哪裡還有心思發展產業?”村黨支部書記潘曉梅感嘆,一盆水“物盡其用”,水櫃裡泡著死老鼠死蟑螂的水用作飲用水,這是村子裡的集體記憶。

馬山縣的深度貧困村大多位於大石山區,缺水是限制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桎梏,但近年來有了新變化。隨著深度貧困村找水打井大會戰等工程的實施,馬山縣在深度貧困村裡共打出26口井,平均井深130米,成井最大出水量為12.75立方米/小時,受益人口達5686人,其中貧困人口2318人。

2017年12月下旬,受馬山縣邀請,廣西第四地質隊相關專家到馬山縣深度貧困村開展第一次普查和踏勘工作,這其中的艱難,擁有40多年經驗的資深專家賢世榮深有體會。

“馬山縣深度貧困村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區,各村屯平均海拔高程在300米以上,地下存在多層含水層,淺部含水層岩溶發育深度淺,深部含水層受巖性影響岩溶發育弱,含水層埋藏深度大,開採難度非常大。”賢世榮說。

依託國內外先進物探技術,克服大石山區惡劣的自然條件,賢世榮和同事們走遍了14個深度貧困村504個自然屯。歷時5個月,在莽莽石山中勘測出81處水源點,涉及81個屯共1.2萬人。經過反覆論證,最終決定採用“水鑽+氣鑽”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成井率,為打井工作啃下了最為關鍵的“硬骨頭”。

清水进了户,致富见门路

勘探問題解決了,清水進戶的步伐加快了。馬山縣整合各部門資源,統籌鎮村力量協同推進,實現每成井一批,後續配套同步跟進的局面;各貧困村召開群眾代表大會,動員群眾簽訂“三同意”承諾書,無償讓地建設井口、泵房,繳納水費等,群眾配合率100%。

清水进了户,致富见门路

當施工隊進場時,村民們用樸實的行動進行支持:在古棠村,當幾十噸重的設備運到村裡,村民連夜自發幫施工隊搬運設備,肩挑背扛為儘快開工贏得時間;在加方鄉龍開村,群眾除了無償讓地,還拿出自家土貨招待打井隊伍,結下深厚的友誼……

古棠村拉懷屯的水泵房內,駐村第一書記黃鐵生按下電源開關,汩汩清水噴湧而出,門牆上,一句“吃水不忘共產黨”標語瞭然醒目,它是古棠村人最真實樸素的表達。結束了無水的歷史,村民們激動地用手捧起剛打出來的水喝下,都溼了眼眶。

清水进了户,致富见门路

有了水,古棠村的變化明顯。黃鐵生告訴記者,他剛駐村時,放眼望去都是荒地,因為缺水,只能種植玉米、旱藕等耐旱植物;因為缺水,種植的旱藕不能進行加工,效益出不來。“現在有了水,村民可以種植經濟價值高的作物,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也有了起色。”

黃鐵生說,清泉水流進了每一戶村民的心裡,升騰起發展的新希望,“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們幹活越來越帶勁!”

清水进了户,致富见门路

採訪

手記

一口口水井見證深度貧困村今非昔比的大變化,一個個感人故事記錄著馬山縣為深度貧困村群眾找水喝、促發展的堅定決心。讓群眾喝上放心水,解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讓莊稼灌溉有水源,擺脫貧瘠土地作物單一的桎梏;讓牲畜養殖有保障,旱藕可以進行深加工……馬山縣急貧困群眾所急,幫貧困群眾所需,藉助深度貧困村找水打井大會戰等工程的實施,解決群眾飲水、灌溉難題,如今馬山縣深度貧困村的5686口人和莊稼、牲畜,再也不用擔心吃水難的問題。一股股清泉,不僅為深度貧困村群眾帶來了福音,更影響著整個馬山縣深度貧困村的產業格局,為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深度貧困村採訪回來,車輛穩穩行駛在盤山路上,記者騁目流眄,馬山縣大石山區滿眼生機。

記者:楊 盛

審核:韋紹群

監製:王宏璇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