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諾菲官宣:波立維,銷售額要降一半

▍4+7中標原研藥,預計銷售額下滑50%

近日,賽諾菲發佈2019年Q3財報,披露了前3季度業績,2019年Q3業績為 7.44億歐元(摺合人民幣58.41元),同比增長13.7%。

赛诺菲官宣:波立维,销售额要降一半

賽諾菲專門以一頁的篇幅描述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新興市場的銷售情況。賽諾菲表示,預計公司在第四季度會出現業績下滑,原因在於4+7帶量採購的逐步推行實施和渠道中庫存價格調整,安博維落選,波立維和安博諾中標。

預計2020年,波立維(硫酸氫氯吡格雷)和安博諾(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的銷售額將下滑50%。

圖表中顯示,2019年Q3,中國區波立維業績為2.09億歐元(約合16.4億人民幣),增幅縮小為3.5%;安博維/安博諾業績為0.74億歐元,增幅1.4%。

赛诺菲官宣:波立维,销售额要降一半

此前,賽諾菲的氯吡格雷在4+7全國擴面中,真正實施了低價競爭從而擠掉國產企業。據瞭解,就賽諾菲的厄貝沙坦氫氯噻嗪這個品種來看,前期該產品在全國市場的最低價為3.67元/片,此次報價為4+7的1.09元,並以第三家中標,按照前期聯採辦公佈的數據,賽諾菲在第三家能拿到最少12%的市場。

結合該品種2018年市場份額超過50%的情況,賽諾菲已經預計到自己在未中標剩餘市場的佔有率小於12%,所以才會大幅降價,以價換量。

▍ 創新藥推動中國市場銷量

與此同時,默沙東也發佈了自己的Q3財報,報告期內,該公司全球銷售額達124億美元,以固定匯率計算增長了16%,而中國市場在本季度銷售額增長了近90%。

就全球市場而言,PD-1 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可瑞達,俗稱K藥)的銷售額同比增長64%至30.7億美元,明顯受到中國市場業績的推動。

而中國市場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增長67%和41%後,在本季度銷售額升至8.98億美元,同比增長84%,排除外匯的不利影響,同比增長90%。主要驅動力是其對4價和9價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加衛苗的供不應求。

如今,眾多創新藥都進入了回報期。賽柏藍在2019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發佈會上獲悉,創新受到前所未有的鼓勵,知識產權價值凸顯,微芯生物2019年三季度營收1.29億元,同比增長34.55%,利潤增長38.41%,一定程度上表示創新藥進入收穫期。

已有外企在向創新戰略轉型。默沙東高管克萊伯恩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創新藥物組成了公司在中國市場產品組合的 “ 三分之二 ” ,他強調,雖然 4+7 帶量採購擴圍 “ 不利於公司產品組合中的成熟產品 ” ,但是公司轉向新的市場戰略,將為公司帶來長期的益處。

如果說第一輪集採僅有百時美施貴寶的福辛普利鈉片和阿斯利康分別以68%和76%的降幅中標,並未帶動多家外企參與。那麼帶量採購的全國範圍推廣將使得集採業務無死角之地,正式將影響擴大到整個仿製藥行業。

此前,很多外資藥企在中國市場的利潤主要是由過專利期原研藥支撐的,而全國集採勢必會帶來市場份額佔比的下降,可以預見的是,外資藥企即將面臨更深刻的變革。

各家外資藥企也在做出一些調整,以獲得增長,賽諾菲相關負責人曾在第一批4+7試點時表示,將通過在非試點地區縣域市場和社區衛生中心的實力,為賽諾菲增加銷量,以此抵消在4+7試點城市公立醫療機構市場銷量的降低。

此外,為了更加專注產品和達成增長,賽諾菲將糖尿病事業部拆分為口服藥和針劑兩個團隊。禮來為了適應全球藥物市場以及醫療政策的變化,禮來中國要劃歸禮來國際事務部調整。

▍ 外企還有光環嗎?

隨著合規要求和業績的要求越來越高,外企是否還是醫藥代表的第一選擇呢?

資深專業人士張廷傑對賽柏藍表示, 近期以來,跨國藥企最主要的是面臨政策的變化,多年來外資藥企在中國都是超國民待遇:原有招標規則規定,專利藥、原研藥、國家一類新藥這三類藥品被劃歸第一質量層次,外資藥企的產品在招標時佔據制高點,擁有價格優勢。

而現在隨著國家集中採購和省帶量採購的不斷推進,原本外資藥企政策制高點的權力被剝奪,把他們的價格和國產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拉平;此外,未來中國會參考外國價格,將大量仿製藥的價格與國外拉平,鼓勵各企業加大對創新領域的投資。

張廷傑進一步 對賽柏藍說 ,外資企業面臨的人員結構調整,或是面臨業績和管理上的壓力。而在政策的調整背景下,更多在外資企業積累了學術和渠道的資源優勢的管理人才,流向內資藥企。

一直以來,外資藥擁有高價格,高市場份額,又有比較好的福利和待遇,似乎擁有一定的光環,但隨著醫保控費,專利期到等利空襲來,外企的光環正在逐漸減弱。

某資深醫藥代表對賽柏藍表示:大家更偏向外企是因為福利待遇好,又不需要墊資,內資雖然也不差,但做市場要自己先掏錢,然後給公司報銷,很多人都不願意也沒有錢這樣做。因此外資還是藥代的首要選擇之一。

相比之下,國內的創新型的生物製藥公司,跟外資藥企的福利待遇一樣,模式類似,基本上等同於沒有本質區別,甚至比藥企更靈活;現在對很多醫藥代表來說,他們的優先等級甚至比外企更高。

國內的生物藥企確實很有吸引力,但招聘的崗位有限,根本消化不了多少代表,因此醫藥代表可以適當考慮市場需求制定未來的職業規劃。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