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責任保險“重獲新生”:償付能力已達標 限薪等監管措施解除

11月5日,記者獲悉,銀保監會已於11月1日向長安責任保險下發瞭解除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正式解除了因長安責任保險償付能力不足而對其採取的包括停止接受部分新業務、停止增設分支機構等監管措施。這也意味著,長安責任險的經營發展已全面恢復正常。

銀保監會同時要求,長安責任保險在解除監管措施後,應高度重視償付能力管理,牢固樹立償付能力底線思維,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合理確定業務規模,加強償付能力動態管理,做好預測分析和資本規劃,健全資本補充機制,確保償付能力持續充足。

三季度償付能力已達標

根據長安責任保險近日發佈的最新償付能力報告,今年三季度,該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166.98%,已達到監管標準。

2017年下半年以來,長安責任保險由於信保業務遭遇挫折,使得償付能力不足。今年一季度末,該公司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62.65%,到了二季度更是均跌至-222.27%。

記者注意到,2018年12月以及2019年5月,銀保監會先後對長安責任保險採取停止接受部分新業務、停止增設分支機構、高管限薪、強制增資擴股等監管措施。

後在2019年8月,銀保監會批覆同意長安責任保險增加註冊資本的申請,增資後該公司資本金增加至32.5億元。

在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長安責任保險表示,公司實際資本大幅增加,償付能力充足率得到有效提升,並已滿足法定監管要求,公司償付能力階段性不足風險得到較好化解。公司將按照償二代監管要求,認真檢視風險管理工作中的不足,進一步完善風險管控措施,持續提升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水平,切實保障公司合規、健康、持續發展。

地方政府和地方AMC出手

長安責任保險相關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面臨償付能力危機,長安責任保險迅速啟動了引進新股東增加註冊資本金的工作。

此次增資全部由兩家新股東認購,國厚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厚資產”)和安徽一家地方政府平臺公司蚌埠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蚌埠高投”)成為長安責任保險第一、第二大股東,共計增資16.3億元,分別持股31.68%、18.45%。

資料顯示,國厚資產是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並經中國銀保監會核准公佈和國家財政部備案的國內首批具有金融不良資產批量收購處置業務資質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下稱“地方AMC”)。從規模和經營情況看,國厚資產在全國地方AMC中均位居前列。

另一家新進股東,蚌埠高投成立於2003年7月,屬於安徽省蚌埠市承擔地方建設特殊職能的國有獨資企業。

蚌埠高投有關知情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此次參與增資長安責任保險,是落實黨中央“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和蚌埠市“逐步建立一核多點的皖北金融集聚區”的重要戰略決策,也是圍繞“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著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而採取的戰略舉措。入股長安責任保險將大大促進蚌埠市乃至安徽省的金融保險業發展,更好服務當地實體經濟發展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資創造出了地方政府和地方AMC聯合化解問題金融機構風險的創新模式。

據悉,目前受經濟環境、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保險行業有不少的中小保險公司面臨資本不足、發展緩慢、風控薄弱等問題,部分保險公司長期陷於償付能力不足的困境,融資困難。這些公司不僅面臨生存危機,也極易引發金融風險,成為市場和監管的一道難題。

在分析人士看來,長安責任保險此次引入了地方政府和地方資本,優化了股權結構,化解了金融風險,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中小險企“補血”忙

隨著行業轉型的變化,不止是長安責任保險,眾多中小型險都面臨著不小壓力,不少企業紛紛通過補充資本金來緩解壓力。

日前,瑞士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下稱“瑞再北分”)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發佈公告稱,營運資金擬從3650萬美元大幅增至1.865億美元,增資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5億元)。目前,該增資方案尚待銀保監會批准。

今年以來,多家險企進行了註冊資本金的補充動作,其中得到監管批覆的獲增金額一共有251.7億元,多數為中小公司。

具體來看,一季度銀保監會批准了8家險企合計98.6億元的增資。這8家險企分別是中郵人壽56億元、法國再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5530萬元、人保集團18億元、北大方正人壽9.5億元、國元農業保險2.1億元、國泰財險10億元、利寶保險1.2億元、富邦財險1.2億元。

二季度同樣也是8家險企,總共增資126.8億元。恆安標準人壽增資10億元、德華安顧人壽增資6億元、中荷人壽增資3.2億元、平安健康保險增資3億元、安達保險增資1.22億元、瑞再企商增資0.69億元、眾誠保險增資7.69億元,而國華人壽更是大手筆增資95億元。

三季度,長安責任保險增資16.3億元;人保再保險公司增資10億元。

10月以來,招商仁和人壽和中銀三星人壽相繼發佈增資預告,目前尚未獲得監管批覆。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