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的家風規範孩子的道德行為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最能塑造人精神長相的地方。有什麼樣的家規家風,就有什麼樣的作風做派。一個人的三觀很大程度上是在小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定型的。從世家大族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雖然家規家教的形式不同,但它們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家風實質上是一個家庭內在的精神動力,更是生長在其中的每個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好的家風,對家人,尤其是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素養、為人處世及生活習慣等,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可以說,好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無價之寶。

用好的家風規範孩子的道德行為

家風雖是無形的、潛在的,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它對孩子的成長既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為規範的“調節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爐”。只有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風,才能給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因此,我對女兒自幼便嚴格要求。孟子有言,“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我們雖視女兒為掌上明珠,但也從不對她溺愛,而是循循善誘,順其自然,根據她的天賦本性進行教育培養,讓她度過一個美好快樂的童年。

用好的家風規範孩子的道德行為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們與女兒約法“三章”。家規有言,勤儉持家,儉以養德。在女兒年幼的時候有吃飯剩飯的壞習慣,每次都剩下一點,小小的她並不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但是因為我們經歷過那個物資睏乏的年代,深明此意,於是便給她看一些貧苦地區孩子們真實生活的圖片、視頻。畫面的衝擊遠遠要比說教來得直接,讓人印象深刻。雖然衝擊了女兒年幼的心靈,但也讓她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讓她瞭解到,並不是每一個小孩子都能像她這樣不缺吃穿,只不過她生活的環境是舒適的。

用好的家風規範孩子的道德行為

不僅如此,其他方面我們也以身作則,例行勤儉節約,用每一件小事情貫徹著勤儉節約的大理念,一點點將好的家風傳承給女兒。

當然我們的家風不僅僅在這一方面,正如不同家庭有著不同家規一樣,但其最終目的卻也都是育人。重視教育,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作為傳統的黨員家庭,父親的樂善好施、母親的慎言篤行、百善孝先等品行,都是我們家庭家風的體現,也在時時刻刻滋養著我的孩子。

用好的家風規範孩子的道德行為

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其原意雖然是為了說明擇友之道,借用來說明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有優良家風的家庭,一定是一個和諧的家庭,也一定有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家庭溫馨和睦,孩子在童年和少年就會比較快樂。正因為我們家是一個和諧的家庭,給女兒帶來了安全感,這也形成了她開朗、外向、樂觀的性格,也讓她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用好的家風規範孩子的道德行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而家庭則是社會的細胞,千萬家才能組成我們和諧的國。家風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前途的興旺與否。所以為人父母,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建設優良家風,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