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侵權APP“鬥智鬥勇”,我們還要浪費多少時間?

評論君說

公眾只是希望,隨著工信部等有關部門的出手,企業能學會收手,APP侵權現象能夠越來越少。

与侵权APP“斗智斗勇”,我们还要浪费多少时间?

作者 |楚天

如今,恐怕連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一個英文名詞“APP”,如果不清楚其含義的話,可以百度百科一下。APP是要指安裝在智能手機上的軟件,主要用於完善原始系統的不足與個性化,使手機完善其功能,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使用體驗。

但遺憾的是,部分智能手機上的APP正走向其功能說明的反面: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頻繁騷擾用戶……這些嚴重侵犯用戶權益的行為,不僅造成用戶的體驗極其糟糕,同時也給用戶切身利益帶來不可逆的損害,最終到了眾怨沸騰、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也因此,11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召開整治工作啟動會,對各類APP侵犯用戶權益現象進行重點整治。

這並非工信部首次對此類現象進行整治,正如澎湃評論近日發文《買一部乾乾淨淨的安卓手機為什麼那麼難?》指出的,2017年工信部《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實施後,APP預裝現象有所收斂,但其他侵權行為仍在不斷髮生。深受其害的用戶會感覺到,手機上的一個個APP彷彿變成了黑洞,稍不注意我們就會深陷其中,付出慘痛的代價。

工信部之所以要雷霆出擊,實在是因為廣大用戶在與侵權軟件的“鬥智鬥勇”中,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

一旦APP變成侵犯用戶隱私、每日發送大量騷擾信息和廣告的黑色工具,我們用於關掉這些騷擾信息、卸載惡意預裝APP的時間有多少?更不必說那些無法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長輩,他們在面對侵權APP時的手足無措,不該被忽視。無辜的用戶為不規範APP付出的時間成本,不能是一筆糊塗賬。

如果大家想憤而維權,依法對相關責任企業追討公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每個人恐怕都要掂量下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雖然針對APP侵犯用戶權益,我國已經有不少法律條款,但又有多少人瞭解這些法律?如果從普法階段開始,大家要做一個懂法、知法之人,得花多少時間來學習相關法律條文?遇到較為專業、難以理解之處,恐怕還要託人、找精通此類法律的朋友進行諮詢,大量時間又隨之而去了。

懂法不過是用法基礎,即使我們已經完全通曉相關法律,在遭遇APP過度索取、侵犯隱私等現象時,可以根據不同侵權情況,明白其行為觸犯了何種法律條款,找準了對口部門進行

維權,可一旦後續進入起訴、索賠等階段,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又不知幾許。

由此而論之,為與侵權APP“鬥智鬥勇”而付出的時間成本,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這其中也隱含著某種無奈。公眾只是希望,隨著工信部等有關部門的出手,企業能學會收手,APP侵權現象能夠越來越少。用戶為防止APP侵權所付出的時間賬單,不能再無止境延伸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