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紅葉,秋日芬芳,能否扭轉張家港硬漢形象?


香山紅葉。看到“香山”的名字自然會聯想到秋天。桂香滿足了遊人嗅覺,紅葉撩撥著視覺,一座山的輪廓在還未出門前已經有了輪廓。秋高氣爽的週末,開著車帶著家人,從南京出發,前來約會張家港,第一站登上了香山。

香山香,卻和北京香山無關。張家港不是張家口,也不是張家界,張家人丁興旺,南方北方都混得整,三個張家佔據著很不錯的地方,21世紀都名聲顯赫。

香山於張家港來說就像鐘山於金陵。同樣因盤踞在長江邊上,顯龍虎之象。此時,站在香山山頂,沐浴著長江風,一邊是繁忙保稅區,一邊是金燦燦的稻田,亦工亦農,宜商宜居,一眼看穿它過去、未來。

張家港在蘇州北端,而香山亦是蘇州最北的一座山。諾大的張家港原本是一片江灘,長江中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才有的豐饒陸地。香山也是長江入海口為數不多的高地,見證了吳地的風風雨雨,滄海變桑田。

香山之名始於春秋戰國。吳王經常差遣美人上山採香,久而久之踩出一條貫穿整座山的“香道”。清代《江陰縣誌》裡描述香道:“青松挺立,修篁夾道,奇花競豔麗,異草飄香”。

“山幽禪窗靜,香凝古殿深”。古時的香山建有多家寺廟道觀,最早的禹王廟建於周幽王時代,距今2700多年。如今的香山僅存頂峰始建於晉太康年間的兜率禪院。宋朝人描述寺廟周邊“隆石林立,松廕庇日,黛色參天,幽異莫可狀”。

山頂最勝塔,土名“瘞獅窟”。據傳塔下埋葬猛獅以祭天祀地,宋朝詩人蔣靜留詩《登兜率寺塔》:“擾擾人間世,稀逢物外遊,獨將無盡意,一瞬白雲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香山因風情萬種,也吸引了宋代文人在山上修身養性。蘇東坡晚年仕途失意,江陰友人葛氏邀請他來梅花堂小住。詩人在此題書“梅花堂”匾額。

明朝末年,徐霞客的哥哥徐應霞愛山成癖,重建梅花堂,在山上廣植梅竹。清風明月夜,徐霞客兄弟開懷暢飲,共享良辰美景。徐霞客對這段美好念念不忘,之後特寫下5首詩並1篇長文以作紀念。其中“春隨香草千年豔,人與梅花一樣清”以及“千年跡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夢亦香,可謂不負此山矣”等詩文佳句讓後人百誦不厭。


明崇禎三年,徐霞客第3次遊香山,恰逢滂沱大雨。他足蹬草鞋,冒雨登山,來到桃花澗,看到銀河倒懸、水石相搏、虎嘯龍吟、山鳴谷應的壯美景觀,連聲讚歎:“九天風雨,三峽波濤,觀斯盡矣”。

名山滋養了名士,也孕育了名人。百年前,鍾靈毓秀的香山東麓殷家埭走出了劉氏三兄弟,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閃閃發光,為中國文化著墨添彩……

陽光清麗,伴著金桂之味,觀光車婉若游龍在紅火綠樹中穿梭,聽小姐姐將美景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反覆品味詩人佳句,對這座山的敬仰增添許多。

升起小飛機,圍著最勝塔繞行一週,360°盡收香山和長江沿岸的秋日之美。視覺嗅覺雙豐收。

一座山本來只有在春秋兩季才會散發出香味,而歷史滄桑與人來人往以及千年古寺給予未來的美好夙願又賦予香山別樣芬芳。

張家港因這座孤山便有了有了依靠。香山承載著當地厚重歷史文化遺產,遂讓這座近代工業奇蹟之城的硬漢形象平添幾許柔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