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模擬全班半數不及格,家長被老師請喝茶,學渣媽媽坐不住了

小姨侄女上一年級已經兩個月了,也即將迎來學生生涯第一次正式考試,她到還懵懵懂懂的,都還不能真正理解考試是怎麼一回事。倒是她老媽我姐姐坐不住了,前幾天給我發來一堆消息,說是老師用學校前兩年的期中試卷給班級模擬考試摸底,考試結果出來,老師崩潰了,班上一大半孩子都不過及格線,趕緊通知到家長到校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

期中模擬全班半數不及格,家長被老師請喝茶,學渣媽媽坐不住了

姨侄女模擬的成績還可以,雖然姐姐不在這“約談”的名單之上,但是她還是著急,說她閨女審題還是有很大問題,而且玩心重,做作業也是“心在曹營身在漢”。每每輔導家庭作業,她都控制不住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為了避免母女關係崩潰,她就不親自輔導作業了,希望我週末能去她家住兩天,幫她閨女複習功課。

為此,她在家備好我喜歡吃的零食,甚至不惜驅車一小時到我家來接我,週日再送回。


整潔、乾淨的學習環境讓注意力更集中

整個週末,除了全家集體外出吃了一頓火鍋,小姨侄女的時間幾乎都用在了學習上。坐在她書桌前,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她整理書桌,把和學習不相關的娃娃、玩具等放在其他地方,把書桌上的書籍按照類別整理排放,側面放不常用的課外書籍、畫畫等用品,正面放現階段學習會經常用到的練習冊、試卷等,檯燈過長的電源線也將多餘部分用線圈綁好。

等一切整理完畢,小姨侄女都不禁感嘆:我找東西好找多了,以前總是找半天,找不到又要被媽媽說。

其實,這個整理的過程只不過花了10分鐘時間。以前做作業,時不時要拿起這個娃娃摸一下,一會兒又拿起那個樂高積木拼一下,現在將書桌上容易分神的東西都清理掉,只留下學習的必需品,不僅找東西方便了,桌面也更寬敞、整潔了。


錯了不要緊,重要的是幫她找到錯誤背後的原因

在幫小姨侄女複習前一段時間已學知識之前,我首先帶著她一起分析了模擬試卷中做錯的題,找出做錯背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問題一:審題。這也是他們班這次大半同學沒過及格線最主要的原因,首次接觸到考試試卷,孩子對題目的要求或者題目的意思並不是很瞭解,一臉茫然:那我是要做什麼?即便對已經做對的題目,讓她說一下對題目要求的理解,也沒辦法完全說清楚。

對策:首先是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將模擬卷中的每一題的題目是什麼意思講解給她聽,告訴她這一類題目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是什麼,對因為審題而做錯的題目類型或知識點,在學校下發的平日自主練習的題冊或試卷中,找出一定量的同類型的題目進行練習,熟悉題型,鞏固知識點。

問題二:粗心大意。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學生生涯的無數次考試中,都犯過這個毛病。明明知道的,因為粗心選錯答案了或者寫錯了、算錯了,我們經常在考試後這樣懊惱。但是明明我們在考試中做完後都再次檢查過的,但是為什麼就是沒有檢查出來呢?究其根本原因,“粗心大意”還是因為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徹。

對策:對錯題考查的知識點進一步鞏固,並進行少量同類型題目的練習。


抓大放小,不要過於看重分數,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期中考試終於結束了,姐姐也算是送了一口氣,小孩也過了一個比較歡樂的週末。但是考試分數一出來,家裡的氣氛又稍顯緊張。姐姐又發來消息,雖然分數比之前的模擬考有所提高,但是這次題目難度有所下降,班級整體分數都有明顯提高。

“她的分數屬於最差那一波嗎?”

“那倒沒有,屬於中等吧,平時表現有時也會中等偏上。”

“那我覺得她學得挺好的。”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小姨侄女是零基礎升小學的,相較於那些從幼兒園大班就開始上幼小銜接的同學來說,她剛開始接觸肯定吃力一些,而這種差距不會持續多久,基本到一年級下半期就能追回來。

在輔導她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了這個孩子有很多可貴的地方:比如:從上午9點學習到12點,中間就出去上了一趟大號、兩趟小號,期間一直在書桌前沒離開,因為我一直陪在旁邊,所以學習的專注力也很高。在引導她思考的過程中,即便是她不會的,但是她也會努力去想,而不會消極地表示不知道敷衍了事。

小插曲

學習到第二天下午了,我也有些累了,孩子在做練習題的時候,我讓孩子自己在房間寫,我跑到客廳逗她家正在學走路的老二。她媽媽不放心,跑進房間去瞅一眼,結果她進去不到10秒,就聽到小姨侄女哇哇大哭。我趕緊跟過去,就聽她媽在教訓她:寫作業不認真,在玩筆。我說為什麼我輔導了她兩天作業她都那麼乖,你一進去就把她弄哭了,家長很多時候真的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


小學低年級好習慣養成最重要

好習慣一:正確的書寫姿勢,保護好視力和脊椎

正確的書寫姿勢,對孩子的身形發育、視力都有幫助,不僅僅是坐姿,執筆姿勢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小就被要求“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與書本距離一尺、身前與書桌距離一拳,手指與筆尖距離一寸。

其實,某寶上關於糾正學生正確姿勢的神器又很多,比如執筆姿勢,可以在初學握筆寫字的時候用一學期德國洞洞筆,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兩側筆洞可以防止下滑,手部肌肉記憶形成後,就成習慣了。

期中模擬全班半數不及格,家長被老師請喝茶,學渣媽媽坐不住了

好習慣二:每日自主閱讀,優秀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大語文”時代的決勝法寶

一年級可以從簡單的帶注音的成語故事開始自主閱讀,每日一篇,家長對較深的知識進行講解或引導。這樣不僅可以可以不斷提高孩子的拼讀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尤其是在閱讀古代神話、童話故事時。在持續輸入積累後,在三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時,孩子才不會咬著筆頭磨洋工了,肚子裡沒貨,再怎麼打罵也沒用。

還記得之前就有朋友吐槽她女兒寫作文,每週末老師都會佈置一篇,其他作業還好,每到寫作文,她就覺得特別絕望,每次都是需要花掉一整下午的時間來完成作文作業。後來實在不想,只能報個作文班了。

在“大語文”時代,各項考試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也是這種趨向。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並不是學了幾個公式立馬就能算出一道題來的,閱讀需要從娃娃抓起。

好習慣三:培養孩子做事的計劃性思維

培養孩子的計劃性思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堅持。

那麼在小學低年級尤其是剛升入小學,我們可以從“如何安排放學後到睡覺前”這一段時間開始引導孩子制定計劃。比如,今天3:30放學後到9點睡覺前,我有哪些事情必須要做,一一列下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排列出各項事情完成的先後順序,最後估摸出每件事情完成所需要的大概時間,一個粗略的“今日計劃表”就出爐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執行,這個“今日計劃表”基本可以精確完成每項事情所需的時間了。當孩子可以熟練甚至自主制定“今日計劃表”後,家長可以逐步引導孩子向每週、每月甚至一年開始邁進了。如果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下來,可以說,當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時,制定各項計劃已經輕車熟路了。計劃性習慣一旦形成,將受益終生。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討論一些家庭出行等的計劃安排,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意見合理,則給予肯定,如果家長覺得不合理,也要分析為什麼覺得不合理的原因,與孩子共同討論。這樣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為什麼做事要有計劃性以及怎麼合理地計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習慣的養成,關鍵在於堅持,尤其是好習慣的養成,更是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堅持和強有力的執行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