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利用“強化理論”,通過成績反饋,鼓勵孩子主動去學習

本文由“教育暢談-文墨”原創

面對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都很撓頭,原因自然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愁壞了他們。作為家長,往往不到最後,都不會對孩子輕言放棄,為人父母的心情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這時,有些家長就會想方設法幫助孩子提高成績,自己指導不了,那就請家教或者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目前,這已經成為家長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最後一根稻草。

孩子學習不好,原因有哪些

對於孩子學習成績平平,很多家長心裡都清楚,孩子主觀學習意識不強是主要原因,就如家長經常數落孩子,一點上進心都沒有。

面對孩子這樣的學習態度,家長只能採取死看死守管教辦法,以此來強制孩子學習,但是,這樣的辦法也只能是管住了孩子的人,未必控制得了孩子的心。

1、孩子主觀不努力

主觀不努力的孩子,往往沒有時間觀念,學習的時候一拖再拖,家長督促幾遍之後,孩子才能坐在板凳上,即使這樣,也不能馬上投入到學習中去,拿書本準備都要花費幾分鐘的時間。

家長利用“強化理論”,通過成績反饋,鼓勵孩子主動去學習

家長看到孩子這樣的學習狀態,心裡不急才怪呢!最近這幾年,網絡發達後,就經常有新聞報道,家長因為看著孩子寫作業,被氣得心臟病、腦梗發作入院。

家長被氣成這樣,顯然是孩子不聽話導致的,可是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情況下,無異於兩敗俱傷。

大量的科學研究發現,人們在被動學習的情況之下,大腦會自動產生牴觸情緒,而牴觸情緒所帶來的後果,就是大腦會進行選擇性遺忘。

如此看來,家長在孩子學習主觀不努力的情況下,一味採取強制壓迫式手段,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孩子的學習成績很難有所突破。

2、孩子學習基礎差

按理來講,孩子的學習是要有連續性,知識也是一環扣一環。因為孩子最開始學習的時候不努力,隨著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加之前面知識撐握不牢,學習起來就會吃力,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家長利用“強化理論”,通過成績反饋,鼓勵孩子主動去學習

孩子對於這樣的學習困局,如果沒有觸底反彈的決心,是很難迎頭趕上來的。相反, 會讓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如此一來,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就會越來越多,這時,他們就會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信心。

孩子每天看著大量的習題,當無從下手的時候,自然而然也就崩潰了,就像基礎不牢的大樓,遇到一場大風就轟然倒塌。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

3、孩子偏科導致

在孩子的實際學習中,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一些孩子偏科比較嚴重。偏科的結果就是總成績不高,雖然優勢學科單科成績比較突出,但也無法挽回大局。

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有的孩子頭腦靈活,比較聰明,對理科類比較感興趣,比如,數學、化學、物理學科,這些學科都學得不錯,而對於語文、英語學科,記憶性的更多,這樣的孩子就相對排斥,所以成績就低。

家長利用“強化理論”,通過成績反饋,鼓勵孩子主動去學習

還有一些孩子,頭腦不是非常靈活,特別喜歡死記硬背,相對而言,語文、英語學科成績較高,而對於數學、物理、化學就比較差一些。因此,偏科也是導致孩子學習不太好的一個因素。

這幾種情況,是孩子學習不好的主要原因。那麼,對於家長除了給他們報補課班,還能做些什麼呢?其實,家長永遠都是孩子堅實的後盾,只要在孩子學習上花費一翻功夫,終究會看到孩子的進步。

學習不太好的孩子,家長如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對於學習特別優秀的孩子來說,家長基本上都不用操心了,對於學習太差的孩子,有時家長也感覺力不從心,對於學習中等上下的孩子,相對而言,家長幫助他們提高成績,發揮的作用就很大。

作為家長,不能認為孩子去補習班就萬事大吉,家長還要想著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幫助他們在學習成績上有所突破。

1、利用“強化理論”,通過成績反饋鼓勵孩子主動去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等人提出一個“強化理論”,他們認為一種行為一旦得到肯定,就會使它得到強化,並使今後重複該行為的可能性增強。

也就是說,孩子的某種行為得到認可時,他們的內心會很高興,這時,往往可能還會繼續去做,以此得到家長的再次表揚。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就會演變成一種習慣。

我們生活中,家長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小細節,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有時忙於做某件事情,騰不出手時,讓孩子幫忙拿個工具,家長隨口表揚了孩子。以後,家長再忙時,他們經常會在你的身邊徘徊,就是想幫父母的忙,再次獲得父母的表揚。時間久了,孩子幫父母小忙的熱情會越來越高。

家長利用“強化理論”,通過成績反饋,鼓勵孩子主動去學習

對於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強化理論”就是告訴家長,要經常關注孩子的成績反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對孩子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並對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進行適當鼓勵,父母和孩子共同分享進步的快樂。當孩子感受到學習進步的樂趣後,就可能自覺地去學習,慢慢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利用“ABC分析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ABC分析法又稱帕雷託分析法,也叫主次因素分析法,是項目管理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根據事物在技術或經濟方面的主要特徵,進行分類排隊,分清重點和一般,從而有區別地確定管理方式。由於它把被分析的對象分成A、B、C三類,所以又叫ABC分析法。

這種方法用在孩子學習上,一樣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現在,家長都有這樣一個體會,就是孩子作業量太大了,特別是升入初中,學科那麼多,科科都有作業。

家長利用“強化理論”,通過成績反饋,鼓勵孩子主動去學習

孩子回家後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通常情況下,家長和孩子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按照我們正常的想法,孩子往往會先做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或者相對更容易的。而把難的或不想做的放在後面。這樣的安排會是什麼樣結果,剛開始孩子精力十足,還是做自己想做的作業,可能效率更高,但到了後期,孩子疲勞了,剩下的作業又不是自己喜歡做的。那麼,效率就會很低,效果還不好。

如果家長採用ABC分析法,每天把要完成的作業進行分類,把自己不喜歡或較難的作業放在A類裡,把認為可接受的放在B類裡,把認為比較輕鬆的放在C類裡,並且,按照ABC的順序去完成,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總之,家長在孩子學習不太好的情況下,不能坐以待斃,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找到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方法,祝他們一臂之力,讓他們儘快把學習成績提上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