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 · 月峰寺

莆田 · 月峰寺

莆田 · 月峰寺

月峰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南五華里鳳凰山山麓,原名“月峰禪院”。有月池與中峰合一,呈半月形,故名“月峰”。山上有參天松柏數百株,自古有“南山松柏”之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月峰寺創建於南朝永定二年(558年),是閩省千年古剎之一,宋時是南山十大寺院一百二十庵之一,明朝是莆田騷人墨客聚會之所。

隋唐間,月峰寺有殿宇樓閣數十間,自山上毗達至山下,寺內掘有佛井三口,佛洞口窟。月峰山上遍長蒼松、翠柏,寺前蘭花、辛夷、梅竹成林,鄭露詩曰:“千年松柏問誰栽,清水長流開學來。鶴骨龍鱗顯佛光,南湖一鑑顯天台。”

據縣誌記載,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趙是(11歲)及其胞弟趙昺(9歲)隨其母楊太后在宰相文天祥、陳文龍(莆田闊口人)、大臣張世傑、陸秀夫保駕下駐蹕月峰寺,籌劃抗元保宋之策。有一位皇姑和一位宮娥葬於寺旁。宮娥墓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在遺址尚存。

明朝月峰寺曾鼎盛一時,隆慶年間邑人工部尚書康大和重修殿宇,並造聞天樓一座,國師禮部尚書陳經邦在寺內建造文昌閣一座,並書文昌閣石匾一塊,太子少保周如盤、尚書康大和、國師陳經邦、狀元林環、探花林文幼時皆曾寄宿寺內讀書;抗倭名將戚繼光亦曾率兵駐在寺內,攻讀兵書,破擊倭寇。

清咸豐三年,如光法師重修殿宇,並書“月峰古剎”。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寺院淪為匪穴。1937年國共合作時期,中共閩中地下黨武裝隊伍,曾多次駐紮寺內,把寺院作為武裝門爭據點,為閩中游擊隊的前哨陣地。閩中地下黨著名領導人吳梅、劉突軍、黃國璋、陳建新、林汝楠等,多次聚集寺內開會,商討革命工作,1949年後,月峰寺雜草叢生,已成荒寺。“文革”間,寺院更遭破壞,夷為平地。

70年代,明開法師四處奔波募化,於1984年幸得福清縣江兜華僑陳金治捐資,重建大雄寶殿、觀音堂、山門前石路,月峰寺才得以重現舊觀一二。

月峰寺內存有明朝佛足印跡,相傳是明朝玉通和尚修行得道留下的腳印;又有千年佛井一口,掘於隋唐之際,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70年代被山土覆蓋,已無蹤跡。1984年被住持明開法師發現,挖掘整理之後,才重見天日。

198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專家許景元在寺內發現一個宋碗和古代僧人所用陶器多件。1983年在寺內發掘出清朝“月峰古剎”石匾一塊,1990年在月峰寺山上發現了刻有“西河郡”的秦朝墓磚一塊。1992年全國蘭花考古研究會在寺內召開。1998年月峰被確定為莆田市老人登山活動中心;寺內“千年佛井”的井水,經省衛生廳部門四個季度多次抽樣化驗,符合國家衛生部頒佈的礦泉水質量標準。

莆田 · 月峰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