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高顏值”背後是前瞻謀劃、全力攻堅——書寫綠色發展的高質量“樣本”

金雞湖畔鳥語花香、獨墅湖邊書聲朗朗、陽澄湖中水天一色,經過25年的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日漸煥發出生態“高顏值”。一方面前瞻謀劃、嚴格建設環境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園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評價指標在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綜合考評中連續多年位列第一。截至8月,園區今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同比降低4.7%,省控地表水斷面100%達到三類水標準。


基礎設施:創造資源循環與協同的天然空間
餐廚垃圾收運進站,預分選、製漿、除油除砂、厭氧發酵,產生的粗沼氣提純後成為天然氣,固體殘渣則部分用於有機堆肥,部分經過汙泥幹化後焚燒發電……在園區,這一餐廚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每天都在上演。位於金堰路的餐廚垃圾及園林綠化垃圾處理項目於今年年初建成投用,目前每天平均處理量達265噸,收運已覆蓋園區所有商業載體、酒店、學校、企業食堂,並且在12個居民小區進行試點。

園區“高顏值”背後是前瞻謀劃、全力攻堅——書寫綠色發展的高質量“樣本”

在開發建設之初,園區就秉承“先規劃後建設”、“多規融合”等理念,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納入總體規劃之中,一次性預留足夠的環境基礎設施用地約1800畝,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分期實施,分步推進。如今,在金堰路兩側,彙集了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和熱電廠,為設施之間構成循環系統、協同建設創造了天然的空間條件,這些“鄰居”之間有機互聯、互為能量和原料提供者,形成循環產業鏈,高效率實現資源再生利用。
汙泥廠利用熱電廠的餘熱蒸汽幹化汙泥,幹化後的汙泥用於熱電廠摻燒發電;餐廚垃圾厭氧發酵使用的熱源來自於熱電廠,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經提純達到國家二類氣標準後接入燃氣管網;汙水廠的中水通過管道輸送給幹化廠和熱電廠,作為冷卻水使用。按照“產業協同、循環利用”的模式,園區最大限度實現了物質的減量、循環和能源的梯級利用,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很好的統一。
產業升級:“智造”蝶變 驅動綠色發展
現代化的建築風格透著時尚的氣息,明快的外立面跳躍著個性的火花,佔地面積90多畝的蘇州設計小鎮已吸引了博物館整體方案與服務、傳統非遺保護與開發、現代雕塑藝術等領域的數十家創意企業入駐,並佈局了“蘇匠培訓基地”,進一步傳承與發揚“工匠精神”。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既具有蘇州特色、又在國內領先的藝術設計創意小鎮,兩年前還是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督辦的傢俱廠。在園區的支持下,金螳螂集團積極調整、轉型升級,將原木業公司整體搬遷,並在原有工業廠房基礎上,結合自身主業發展需求與文化產業優勢資源,積極探索“文化+產業”模式,努力打造蘇州設計小鎮。

園區“高顏值”背後是前瞻謀劃、全力攻堅——書寫綠色發展的高質量“樣本”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園區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著力科技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提升,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園區路徑。一方面,以推進落實中央、省環保督察整改要求為契機,鼓勵傳統產業持續升級;另一方面,加快高層次人才引進,加快科技載體建設,累計建成各類科技載體超800萬平方米,平均每天產生髮明專利18件;加快創新項目孵化,集聚眾創空間76家,孵化創新創業項目2000多個;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產業初具規模,2018年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7%、30%和38%,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生物醫藥以及新材料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優勢不斷鞏固,成功躋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
此外,園區保持汙染防治攻堅力度和勢頭,堅決治理“散亂汙”企業,加速低端產能退出,2018年關停2家化工生產企業和41家低端低效產能企業,騰出土地面積400餘畝。截至6月底,園區今年已完成879家“散亂汙”企業(作坊)的整治,騰退土地資源62.4萬平方米。
精準發力:環境質量改善“看得見、摸得著”
汙染防治是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環節。園區認真落實水、氣、土三個“十條”,深入推進“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讓環境質量改善“看得見、摸得著”。

園區“高顏值”背後是前瞻謀劃、全力攻堅——書寫綠色發展的高質量“樣本”

讓藍天成為城市的“背景色”,園區積極打贏藍天保衛戰。2018年,園區實際消費原煤較2016年減少10.69萬噸,超額完成減煤任務,16個工業企業VOCs改造和清潔原料替代項目完成,高汙染燃料禁燃區範圍實現區域全覆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磷、總氮等主要汙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完成,新增清潔能源公交車輛的“全覆蓋”。
在水環境保護方面,園區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保障,建立陽澄湖飲用水源保護長效管理機制。建立三級“河長制”,明確262位“河長”,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啟動實施《高質量推進園區生活汙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園區第二汙水廠新一輪提標改造工程,改造後尾水將達到準四類水排放標準。此外,園區大力推進淨土保衛戰,嚴控土壤風險,率先開展“地塊全掃”,對所有擬回購及擬出讓地塊開展土壤環境調查,確保“淨地流轉”,實現場地安全利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園區,無論是人們居住的小區還是工作的單位,隨處可見成片的綠地和花園,2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光開放式公園就有十多個,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率達45%,人均綠地面積近30平方米,自然溼地保護率達52.6%。美好的環境提升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幸福指數,而優質的生態也成了園區面向未來發展的“綠色家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