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一下日本高考,我們對減負能得到什麼啟發?

日本高考“四當五落”

一起看一下日本高考,我們對減負能得到什麼啟發?

在日本,關於高考有一個“四當五落”的說法,簡單說就是,每天睡4小時就能考上心儀的大學,每天睡5小時就會名落孫山,由此足以看出日本高考考生的辛苦。

一府縣一大學原則保證教育機會均等

一起看一下日本高考,我們對減負能得到什麼啟發?

日本政府在設置公立大學時,充分考慮到各地域之間的平衡,其中“一府縣一大學原則”就是象徵性政策。1948年6月,日本仍處於戰後改革階段,確立了保證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文部省認為應當避免大學在大都市的過度集中,同時確立了每一個府縣都應當有一所國立大學的方針。它的具體內容包括:北海道、東京、愛知、大阪、京都和福岡等特別區域外,應當在同一區域內將官立學校合併為同一所大學;國立大學不得跨府縣設立學部或分校等內容。此後,日本一度實行高等教育地方分散化政策,作為日本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相關的一個國家性政策。

雖然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私立教育的放開,私立大學的湧現開始瓜分教育資源,但日本政府一直本著縮小教育地區格差的思想進行改革,地區格差也在逐年減小。這樣的政策保證了日本各地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更緩解了由教育壓力帶來的城市人口集中。

在日本,所有在大學入學年度4月1日年滿18歲的人都有參加高考資格。在應屆生和社會考生外,“浪人”是日本高考中較為特殊的群體。

招生制度特別

與我國高考招生多由政策指導不同,在日本,大學入學考試的結果相當程度上由大學自主決定,大學可以根據自身學校的特點、辦學理念、專業特色來選拔學校認為適合的人才,伸縮度很大。另一方面,日本各大學招生入試政策在宏觀上並不是完全不受約束,文部省每年都出臺各項宏觀政策和措施對各大學的招生進行方針和政策的指導。可以說,中央政府與地方各大學在招生入試政策的的互動方面,日本是相對成功的一個案例。

一起看一下日本高考,我們對減負能得到什麼啟發?

日本高考試卷全國統一,各大學在此基礎上的分數線劃分也就不會產生地域差異。東京、京都等名校自然不會對本地學生有分數上的照顧。再加之統考的分數並無特長生、優秀學生獎勵的加成,特長和優秀品質均由招生學校來判定,因此日本高考的結果顧及了差異的同時,更沒讓考生對公平失望。

一起看一下日本高考,我們對減負能得到什麼啟發?

一起看一下日本高考,我們對減負能得到什麼啟發?

制度改革朝著公平發展,統一考試+自主招生

一起看一下日本高考,我們對減負能得到什麼啟發?

滿足考生對於公平的追求,是日本改革高考制度的總方向。經過三次改革,日本的高考制度才得以確立。

二戰以後,日本在美國的指導下,1948年曾仿照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而設立“入學適應性檢查”,但是由於此項考試使學生負擔加重,受到很大非議,1955年文部省取消此項考試,改為各大學自行招生。

1963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又建議進行統一的大學入學測驗,但只有少數大學採用,學生們強烈反對,1969年停止。

1975年日本國立大學協會主張進行兩次大學入學考試:第一次為全國統一考試,第二次為各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從1979年起至今,兩次考試成為了基本模式。

三次改革均適應了教育狀況的發展變化且改動頗大,這對於敢於修正錯誤的日本來說並不意外。面對傳統力量的巨大慣性,文部省一直站在招生制度改革的最前沿,不斷地在與各大學的自主招生之間尋找著平衡,試圖最大限度地保證高等教育機會的均等。

一起看一下日本高考,我們對減負能得到什麼啟發?

無論高考政策、法律規定和社會意識等方面,機會均等是最高的理念。二戰後,保障教育機會均等的條款不僅寫進了憲法,而且成為新出臺的《教育基本法》的核心理念。

若從近些年諾貝爾獎獲獎的單個維度來看日本教育,它應該是成功的,反思快樂教育與素質教育,我們是不是會不會有所啟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