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堅決不肯去上學,家長怎麼做才能“著眼現在、不傷將來”?

家長求助:我家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三天兩頭又哭又鬧不肯去讀書,怎麼辦?請教了好多人,也看了不少書,都強調說絕對不能打罵,要多給孩子說說上學的重要性,要多鼓勵。一家人小心翼翼連重話都不敢說,都是想方設法地哄著去學校,可各種哄的招數都用盡了,情況反倒越來越嚴重了,身為家長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啊?

孩子才剛剛上一年級就鬧騰著不肯去學校,這確實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您堅決執行了對絕大多數孩子極其管用的“一鬨二勸三鼓勵”無敵絕招也不見效,到底該怎麼辦呢——親愛的,您需要先牢記兩句話,咱們才好繼續往下,才好針對性解決您家孩子的問題:

第一句: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人間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

第二句:世上沒有一片雪花會落錯地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兩句話的核心要義是:“一鬨二勸三鼓勵”的無敵絕招確實適合於千千萬萬個孩子,但不見得適合您家孩子。您家孩子與另外千千萬萬個孩子相比,那種“不相同”表現的更為顯著。針對這種情形,您該怎麼做才能“著眼現在、不傷將來”呢——從您的大腦徹底剔除近年甚囂塵上、相對主流的兩個家庭教育誤區即可:

孩子堅決不肯去上學,家長怎麼做才能“著眼現在、不傷將來”?

1、誤區一:“千萬要哄著來”——生而為人,什麼階段該幹嘛就得幹嘛,哪那麼多好言好語好道理?

第一個需要家長們高度重視並從大腦中徹底剔除的家庭教育誤區是:“千萬要哄著來”!

◆“千萬要哄著來”是想害誰呢?

近年來,人們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這當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可喜可賀的大好事。可問題是,劍有雙刃,世間諸事又有哪一樁能逃得脫“過猶不及”的宿命?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樣,很明顯地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家長高高在上對孩子實施絕對強權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哪還敢啊?計劃生育國策、原生家庭烙印的心理補償、社會主流教育觀誤讀及“成績至上”等綜合因素所致,家長於是伏低做小“把孩子高高在上當祖宗供著”便成了常態——這正常嗎?“千萬要哄著來”是想害誰呢?

小動物有小動物的生存法則,人類社會也有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比如小貓天生就得抓捕老鼠,當貓兒不肯去抓捕老鼠,那麼它唯二的出路,要麼是把自己餓死,要麼是淪為人類的玩物。同理,六七歲的小孩子確實還小,但再小的小孩子也是人,也得遵從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六七歲的小孩子,就該是老老實實學習生活常識、踏踏實實學習知識技能,為將來更好地適應人類社會生存法則打基礎的階段——生而為人,什麼階段該幹嘛就得幹嘛,哪那麼多好言好語好道理?

◆小孩子什麼階段該幹嘛就得幹嘛,哪那麼多好言好語好道理?

誠然,一年級小孩子入學之前過慣了自由自在的散漫日子,突然要適應有規有矩、嚴肅認真的校園生活,是會討厭、會反彈、會哭鬧——然而,所有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都是這樣的表現和反應嗎?就沒有歡歡喜喜去上學的麼?如果有,他們為什麼能夠開開心心迎接新生活、新改變?而您家孩子偏偏開學兩個月了還在變本加厲又哭又鬧拒絕上學?——原因只有一個:“千萬要哄著來”的多好言好語好道理太多!

前天,有閨鄰邀請參加保險公司組織開展的相關活動。活動上,講師通過耗費兩個小時、近百張精美PPT為與會者宣講重疾險和醫療險。宣講結束的互動環節,一提問,與會者大多都一頭霧水滿臉懵圈,還是沒弄明白如果自己購的話,應當怎麼選、選哪個——成年人尚且如此,更遑論孩子?所以吧,家長得承認:有些道理是講不明白的,得靠孩子自己“想”明白!任你舌燦蓮花口沫飛濺掰開了揉碎了,對方就是一頭霧水滿臉懵圈,你能如何?掰開小腦袋給灌進去?灌進去也白搭,他還是不可能用你的道理指導自己的行為!

是的,孩子確實是嫩生生的小幼苗,確實需要小心呵護。但是,當幼苗遇著病蟲害或旁枝太過的時候,該下狠手就得下狠手,不然,“長廢”便會成為必然,區別無非是“廢掉”的時間或早或晚罷了。

孩子堅決不肯去上學,家長怎麼做才能“著眼現在、不傷將來”?

◆如何“下狠手”整治又哭又鬧不肯上學的病?

家長如何下狠手整治又哭又鬧不肯上學的病?

比如,當孩子又一次又哭又鬧不肯上學的時候,家長可以當機立斷請假,寸步不離地陪孩子一起“罷工”——你可以提前跟孩子說清楚:你不喜歡上學,爸爸媽媽其實也不喜歡上班。既然“不喜歡”能當作不去做的無敵理由,那麼,你不去上學的時候,爸爸媽媽就不去上班了,咱一家三口痛痛快快地瘋狂吧。但是,這痛快只能維持兩天!因為,爸媽不上班就掙不來錢,掙不來錢就沒飯吃;你不去上學,將來就沒本事掙錢,掙不來錢肯定是要餓肚子的。而現下,咱家所有錢只夠管兩天的吃喝拉撒,第三天的時候家裡會停電、停水、停飯,但爸媽會陪著你,陪著你一起熬這沒電、沒水、沒飯的日子。

“下狠手”重要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是,請注意,沒電、沒水、沒飯的日子一定要堅持過夠至少三十六小時。別心軟,身為家長也陪著餓吧,當辟穀了。別擔心,一兩天不吃不喝不會怎麼樣,如今的人們大都是吃太多撐起來的病,餓一餓有益健康。

二是,請注意這個“沒電”,沒電對於如今的孩子而言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黑咕隆咚的夜有多難熬先不說,最關鍵是不能看電視、不能用電腦、不能玩手機——一定要做到這一條!杜絕所有屏幕干擾之後的日子,才真正屬於爸媽和孩子彼此之間療愈情感、重建溝通的絕好時光。

三是,請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對體質偏弱的孩子,從第十二個小時開始,要適當給點清水喝——不要憑白無故的給,要告訴孩子,這是爸媽頭一天沒啥得喝、特意省上來給心愛寶貝的水!

四是,請注意不要讓老人參與。如果家裡有祖輩親人在,要提前將他們送往別處。一是免去老人的擔憂,二是杜絕老人偷偷送食物的可能。如果被老人在中間竄話或竄食,這個方法就永遠失效了。

總之,只要家長真的能狠下心來整治,確實是能一次性徹底把不肯上學的病根兒給治了——因為,有些道理不是講明白的,而是切膚之痛後的“敬畏”才肯行。

孩子堅決不肯去上學,家長怎麼做才能“著眼現在、不傷將來”?

2、誤區二:“千萬要拼堅持”——一生很長,小學缺幾天課有什麼了不起?哪那麼多嚴紀嚴律嚴規矩?

第二個需要家長們高度重視並從大腦中徹底剔除的家庭教育誤區是:“千萬要拼堅持”!

◆“千萬要拼堅持”便意味著一天課也不能缺嗎?

有志者事竟成,“堅持”確實是古今中外一切優秀人士的共同特質。正如知乎大神采銅的書名《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確實少不了堅持,但絕對不是盲目的堅持、被動的堅持、表演給別人看的堅持!而是“用持續精確的努力,撬動更大的可能!”身為一個六七歲的、死活不肯去學校的一年級小學生,如何一點點向“硬件足夠硬、軟件足夠多”的目標靠近呢?是“千萬要拼堅持”每天每天準時準點必須到學校嗎?

確實,對絕大多數小孩子而言,每天每天準時準點去學校是必須的,這不只是學校的基本管理要求、是身為學生的基本操守,更是“堅持”這個優秀品質在孩子心裡逐步內化成為生命本能的過程。然而,適用於絕大多數孩子的鐵律,卻不見得適合某些特別的孩子,比如曾參加過《最強大腦》人稱“水哥”的王昱珩,“水哥”的女兒上小學,只有一半時間在學校,但回回考試都是班級前五——興許題主家孩子就是這類孩子呢?

這類特殊的孩子,他們不見得需要天天準時準點去學校,不需要“表演”出一幅乖孩子的樣子給人看。同樣的課本、同樣的知識和內容,別的孩子需要中規中矩、按步就班跟隨老師的腳步和教鞭才肯學或才能學會,他們興許只需要一半的時間在學校跟隨老師完成應試教育部分的知識和技能、另一半時間需要跟隨自己的心在課堂之外更廣闊天地裡進行更多嘗試和體驗呢——家長們別忘記了:“硬件足夠硬、軟件足夠多”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厲害的人!

然而,於每一個孩子而言,“硬件足夠硬、軟件足夠多”所需時長、獲取途徑、積累方式是有差別的呀!有些孩子必須老老實實跟隨老師和課堂才能考90分,有些孩子思維跳脫、討厭約束、接受能力強,他們只需要一半的時間就可以輕鬆考取90分了呀——確實,題主家的孩子不見得是此類天分極高的孩子。然而,天分普通的孩子老實上學、老實聽課、老實作業、老實聽話就表示他“在學習”嗎?這種“乖孩子的樣子”只不過是家長自欺欺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所以說,當孩子又哭又鬧不肯去學校,而家長以成年人的智慧經驗手段對孩子實施威逼利誘、鬥智鬥勇之後,孩子確實按照家長的意願走進了學校校門、坐在了教室、翻開了書本,可是,他人在課堂上,心在嗎?心不在,學習效果和效率又從何談起呢?

◆一年級小學生“情緒發展的強點”應當是什麼?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瓦拉赫效應”,它是什麼意思呢?是指學生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同理,題主家的孩子又哭又鬧不肯去學校,不過是因為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強點”。對小學一年級孩子而言,他的強點是什麼?不能只包括“智能發展”,更應當包括“情緒發展”——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發展的強點”才是一年級家長應當擔負的最重要使命和責任,而不是目光短淺的一兩次考試分數!

一年級小學生“情緒發展的強點”應當是什麼?答案非常簡單:快樂!

題主家的孩子又哭又鬧不肯去學校,是因為他在學校的時候“不曾體驗到快樂”。與同學相處不快樂、上課聽講很多不懂不快樂、教師態度嚴格不快樂、家長三句不離學習不快樂……那麼多的不快樂,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怎麼背得動呢?除非他像大多數能夠正常上學的同齡小孩子一樣,在正式入學之前早已經從父母那裡習得了“適當約束自己”及“善於尋找快樂”的技能——很顯然,題主家孩子沒有從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養育者那裡習得這兩種技能!這兩種技能是慢功夫,絕非一蹴而就的,這可怎麼辦呢?

孩子堅決不肯去上學,家長怎麼做才能“著眼現在、不傷將來”?

◆如何“治根本”幫助又哭又鬧不肯上學的孩子?

當家長失職在先,不曾幫助孩子習得“適當約束自己”及“善於尋找快樂”的技能,不曾幫助孩子提前做好成為一個合格小學生的足夠準備,而孩子已經成為了一個“又哭又鬧不肯上學”的孩子,要如何在短期內“治根本”呢?

方法只有一個:降低預期!

人生最苦莫過於“求不得”,而一個人要想體驗快樂,必然意味著願望與現實正好達到某種平衡——如何達到這種心理平衡?一端是“現實”,另一端是“願望”,而題主目前面臨的“現實”是孩子無法做到準時準點、快快樂樂去上學,那就“降低願望”,幫他請一天假,一週五天中至少有四天準時準點去上學可以嗎?再不行兩天也行。總之,只要孩子是心甘情願去的,那麼這在校的這四天或三天,其學習效果、快樂體驗必須是遠高於情不願的全勤五天!

因為,“在學校”的這幾天,是孩子自己自主選擇的結果。徹底甩脫了“被強迫”的感覺,於是,孩子便能夠輕鬆實現“人在、心也在”的狀態,並從這種狀態中逐漸體驗或尋找到“快樂”。這樣一點一點穩步遞進,也許一兩個月孩子就能很快適應全勤五天的在校狀態、實現主動學習的快樂狀態呢?就如同亞馬遜創始人、世界首富貝佐斯所說的,“我的孩子在4歲的時候就開始用水果刀,七八歲的時候,拿電鑽射釘槍做手工”——麥肯齊的觀點是,“我寧願孩子少一根手指,也不願意他們度過毫無動手能力的童年。”

所以,當孩子暫時無法成為中國式家長心目中想要的那個“乖孩子的樣子”,就請暫時允許孩子“脫軌”——人活一輩子,長長一生要體驗要經歷的事很多很多,只要他生命每個階段的大趨勢是“進步”,小學一年級缺幾天課有什麼了不起?哪那麼多嚴紀嚴律嚴規矩?

小結:“當它來晚時,也不失為一種驚喜”

電影《托斯卡納豔陽下》中有句話:“毋庸置疑,好事總會到來,而當它來晚時,也不失為一種驚喜。”是的,對於幼小銜接階段的孩子來說,進入一年級開始正式、正規的學校生活,絕對是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和關鍵階段,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和磨合。而這個適應和磨合的過程,絕不或缺的是來自於父母的陪伴、理解、交流、支持以及尊重!

具體如何做呢?

核心原則是,家長一定要堅定心志,不人云亦云,不苛求自家孩子成為自己想象中那個“乖孩子的樣子”。

具體方法是,當孩子確確實實對上學這件事充滿恐懼、堅決不願的時候,一是不要強行逼迫,也別暴躁上火;二是態度溫和,弄清原因;三是針對具體問題,尋找相應對策;四是選定一兩個樂觀開朗的孩子,並請求他們幫助,請求他們陪同自家孩子一走快快樂樂度過上學和下學這段路程;五是適當請假並相信孩子,請孩子合理安排玩耍和學習時間,少去學校一天兩天沒關係,但不能落下課程進度(至於具體怎麼學會,由孩子自行克服);六是與老師保持聯繫,及時溝通,雙方配合共同加力,相信孩子一定能夠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並從學校生活中獲取更多快樂。

孩子堅決不肯去上學,家長怎麼做才能“著眼現在、不傷將來”?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