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孩子的學習問題一直是家長的心頭之痛,尤其發現孩子不過是個普通人,不像自己想象中那麼聰明時,父母就會出現普遍的焦慮和恐慌情緒。

有時孩子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一些不樂觀的特徵,甚至讓家長對孩子的智商產生懷疑。

表姐家的孩子才上六年級,就已經讓他焦頭爛額了。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前兩天剛講的題目,今天再問就不記得怎麼解答了,你說氣不氣人!”

一談起孩子學習上的問題,表姐總是如滔滔江水般綿延不絕。

這種擔憂並非沒道理,尤其在基礎教育上,不論孩子將來選擇文科還是理科,都需要熟記大部分知識。

如果記憶力不夠,在這方面就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面對未來如此激烈的競爭,怎麼能讓家長不憂心呢?

可家長急歸急,卻又毫無頭緒,不知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有些家長會選擇在家默寫訓練孩子的記憶力,或寄希望於所謂的“補腦產品”,還有的乾脆認為孩子智商不夠,索性放棄了。

實際上,記憶力並非單純由基因決定,也可以後天培養。想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必須從記憶的原理入手。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01詳解記憶的形成和轉變流程

在認知心理學上,學習的本質是信息的習得和運用,而信息的本質,就是大腦對外界信息與刺激的加工。

所謂信息,指的是一切傳播媒介和內容,比如日常所見所聽,以及網絡上的圖片、音樂等各種具備衝擊性的事物。

阿特金森和希弗林兩位心理學家,1968年提出了一個多重記憶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他們將大腦對信息的加工分為了三個階段,分別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而記憶的效率高低要從兩個角度進行衡量。一是信息容量,簡單來說就是記得多不多;二是信息儲存的有效時間,即記得久不久。

■關於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1)感覺記憶

當外界的信息刺激經過感官傳送到大腦後,首先要經歷感覺記憶。其特點是數據大,尤其對感官靈敏。

好比你現在躺在沙發上閱讀一本書,與此同時還能聽到周圍人的話語,或是風吹過草木的動靜,聞到窗外隱隱傳來的幽香。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這些感覺與腦海中對文字的記憶同時存在,

但有時由於太過於專注閱讀,甚至對感官接受到的刺激毫無意識。

感覺記憶能讓人判斷周圍環境的刺激是否重要,哪些需要當下處理,哪些則為次要。

不過,感覺記憶的信息量雖大,但時間極短,只能保持0.24~1秒左右,比眨一次眼睛的時間還要短。

也就是說,如果大腦沒有注意到,感覺記憶可能還不等眨完一次眼睛就已經消失。大腦注意到了,才會進一步進入到短時記憶的加工步驟。

比如你在閱讀時,突然有人推門進來,這個動作在記憶中得到強化,就會吸引你放下書本,站起身來迎接或觀察。

2)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較感覺記憶更清晰,但時間同樣很短,大約只能保持在一分鐘以內。

不過,其具備與長時記憶相同的特徵,已經具備編碼、儲存和提取3個事項。

但,短時記憶容量仍然有限,一般為4±1個信息單位。如果沒有人複述,保持的時間不會超過20s。

就像電話那頭有人在報號碼,如果一次性將11個數字全部報完,傾聽者很難記下來。但如果對方每次只報3~4個數字並進行復述,外在信息得以加強,進行了一個鞏固記憶的心理操作,就會進入到長時記憶的加工處理中。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3)長時記憶

相對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來說,長時記憶無論信息的種類還是數量,都具備極大優勢。而且,儲存的時間也很長,通常能保持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

可以說,這是信息最好的去處了,從此會時不時被人想起。

而長時記憶,又可分為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

顧名思義,情景記憶指的是個人親身經歷,且發生在特定讓人印象深刻的時間和地點中的事件,比如某年的同學聚會。

而語義記憶,指的是將認知或知識按照某種意義或規律形成集合,通常在學習過程中用到。

從感覺記憶到短時記憶,最後到長時記憶的這個步驟,是信息變為記憶的整個流程,如果父母想幫孩子改善記憶能力或提高效率,又應該如何做呢?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02認知心理學:如何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首先大家要知道,在信息轉化為記憶的過程中,是可以人為控制的,這對改善記憶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也就是說,孩子可以自己決定大腦應該關注什麼樣的信息,以及如何去加工信息。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關於這一點,父母要根據不同記憶階段的特點來幫助孩子,進而達到最大化的效果。

1)培養感知力,加強感覺記憶

感覺記憶通常源自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親身體驗,可以理解為短時記憶的加工素材。

因而,父母要幫助孩子培養感知力,即細緻感知和觀察到生活中細節的能力,以此增強感覺記憶的效果。

這能讓孩子在記單詞時發揮聯想作用,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生澀的幾個字母組合。

※具體做法:

要培養孩子的感知力,父母要儘量營造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環境。比如多帶孩子參加公眾活動,或去一些全新的地方旅遊。

當然,經濟一些的方式也可以,比如公園,甚至是菜市場、商店等流量大的地方,也能讓孩子見識到眾生相,以及千羅萬象。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多引導孩子去留意生活中周圍事物的變化。比如走路時有意引導孩子關注路邊花草樹木的細節。

這不僅能增強感覺記憶的刺激反應,也能為孩子的生活增加趣味性,讓他擁有發現美的眼睛。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2)改進複述方式,提高短時記憶的效率

信息的複述方式可以分為兩種——機械複述和精細複述。

前者是將信息不斷進行簡單的重複,後者是對信息進行分析後,使其與孩子原有的知識建立起聯繫,進而強化記憶。

顯而易見,後者的記憶效率明顯要比前者更高。

有研究表明: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精細複述,是最有效的記憶方式。

死記硬背操作簡單,容易受到大部分孩子的青睞,本質上是大腦偷懶的一種行為。父母更應該鼓勵孩子多采用精細複述的方式進行記憶。

※具體做法:

︾類比

當孩子記憶一個全新的東西時,可以先根據相似點找到一個孩子已經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來增強記憶。

比如孩子學習加減法,父母可以這麼說:假如我給了你5塊錢,那就用+5來表示;如果你花掉了兩塊錢,就要用-2來表示。

︾比較法

通常適用於記憶那些具備很多共同特點,且容易混淆的事物,通過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來獲取特徵,以便區分和記憶。

︾先行組織者

比如在孩子學習一種新知識前,先教他學習更為簡單一些的引導性知識。這樣,就能讓新知識建立在已有知識中的基礎上,尋找到一個支撐點。

比如孩子學習等邊三角形,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學習等腰三角形,之後的理解就會輕鬆得多。

︾聯想法

給一些本身沒有意義或意義不明確的事物,賦予生動的形象、情景或是定義,就能在信息刺激與記憶之間搭建一個有趣且牢固的橋樑。

“別人讀一遍,我家娃讀十幾遍都背不下來”,記憶力可以後天培養

好似教小寶寶學數字4,像一面國旗,2像一隻天鵝等,都是這種記憶方式的運用。

還有背圓周率時,如果將數字排列變成順口溜,“山巔一寺一壺酒”,就會讓原本枯燥的事物生動有趣得多。

3)對長時記憶的意義進行優化

正如上文所說,孩子上學學習的知識基本都屬於語義記憶的範圍。

而記憶能保持的時長和牢固程度,又取決於信息意義的質量。如果孩子對其理解很深入,記憶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因而,父母要幫孩子深入鑽研,教他找到事物與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己歸納總結出一套知識體系。

在這方面,國外教育一直用的都是思維導圖。即在孩子學完某一個知識外,將所有的知識點通過導圖進行梳理,分枝開葉、互相聯繫,以加深理解。

總而言之,記憶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但也具備技巧性,只有教孩子形成一套高效可行的系統,才能在學習的跑道上躋身前列。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