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眾所周知,江蘇菜系的流派被稱為蘇菜,這是中國菜系流派之中比較古老的一派。

中國最早出現了四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其中有蘇菜。後來又有了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徽菜、湘菜,其中還是有蘇菜(提示一下:淮揚菜只是蘇菜的一個分支)。再往後,又有了十大菜系。時至現代,有了幾十種菜系,新的菜系流派不斷出現,權威機構開始以各省命名菜系。

菜系越來越多,流派所代表的區域越來越小,這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結果。稍加辨析就可以看出,新出現的菜系流派幾乎都是隨著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越發展,菜系流派就緊跟著出現了。其中的推動力,就是社會交流的增加,經濟實力的增加,和文化影響力的增加。從四大菜系到八大菜系、十大菜系,再到幾十個菜系流派,終於到達以省命名的地方菜系,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發展軌跡。

比如,上海的海派菜,當上海處在松江府之下時,並沒有海派菜一說,即便明朝中期,松江府上交朝廷的糧賦已經達到蘇州府的一半了,也沒有什麼上海菜的說法。

海派菜的出現大約是清末民初,這與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之後,經濟文化的發展迅猛休慼相關,而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海派菜在以蘇菜、浙菜為骨架的同時,兼容幷蓄了安徽等其他菜系和西餐的一些元素,繼承創新而自成一派。

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海派菜經典之一的“墨魚花枝片”

蘇菜是江蘇菜系的總稱,內部也分有許多流派,主要應該有四大流派:金陵菜,淮揚菜,徐海菜和蘇錫菜。大體可以劃分,南京鎮江一帶屬金陵菜,揚州、泰州、淮陰、南通、鹽城等地屬淮揚菜,徐州、連雲港等地屬徐海菜,蘇州、無錫、常州一帶屬蘇錫菜。

令吳歌好奇的是:通常認為,蘇錫菜主要是蘇州菜和無錫菜組成,沒有常州在其中。遙想當年,常州和蘇州都是府級政府駐地,無錫始終是個縣城,為什麼在菜系流派中竟能佔到一席之地,而常州菜居然不在其間?

當今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城市的本幫菜餚口味其實是非常接近的,尤其是傳統的經典菜餚。走進這三個城市的本幫菜館,可以發現,大家都不求珍貴食材,以豬肉雞鴨、鮮魚活蝦和時鮮素菜為主要食材,講究不時不食,新鮮為上,追求口味清淡,五味調和

烹飪手法以燉燜蒸炒為主,調味以醬油和鹽為主,大體分為紅白兩種基本色調,一個非常顯著的共同特點是,凡是加醬油烹飪的菜餚,幾乎都是要加糖的。凡是以鹽調鹹味不加醬油的菜餚,很少會有加糖。相比四大菜系中並列的魯菜、粵菜和川菜,蘇幫菜的調香物料品種要少許多,辣椒,花椒,胡椒等重口味調料,都是偶爾用之,並不會出現辣椒、花椒滿盤的菜餚。

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白魚、白蝦、銀魚並稱“太湖三白”

無錫人招待客人愛點“太湖三白”:酒煮的白蝦,清蒸的白魚,清煎的銀魚。無錫人有一種自豪,太湖三萬六千傾,風景佳絕在黿渚。所以,無錫人大都認為“太湖三白”以無錫為最。其實,“太湖三白”在蘇州和常州都是本幫菜館的經典,烹飪手法和口味基本一樣。只是無錫城市離太湖比較近,開發太湖風景比較早,因此幾乎把太湖做成了自家的品牌,“太湖三白”的名氣也比較響。

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清蒸白魚

這種清蒸清燉白灼,是蘇錫常傳統本幫菜的一個特色。吃雞,以白斬雞、清燉雞為上,而不是如其他地方那樣以辣子雞,雞公煲,紅燒雞為主。吃魚,雖然有紅燒魚,但是清蒸魚一般會更受歡迎,比如鱖魚,蘇錫常本幫菜不會如安徽菜那樣,燒成一道“臭鱖魚”,而會以“清蒸鱖魚”來突顯新鮮和原味,如果食材的新鮮度不夠,則可以燒成紅燒鱖魚,用調料來增強味道掩飾不新鮮。刀魚,白魚,鰣魚,都是首選清蒸,即便是後起的天目湖鰱魚頭,也是白燉煨湯稱雄。換了湖南人或者四川人,首先會做成剁椒魚頭或乾鍋魚頭。

蘇州周莊出名之後,出現了一種“萬三蹄”,號稱出自被朱元璋弄死了的蘇州富豪沈萬三的私廚秘製,這個故事已經被普遍相信,“萬三蹄”也成為如今蘇州所有古鎮旅遊點上的重要特色產品。這當然是蘇州人的一次成功品牌打造,形成了一種市場效應,“萬三蹄”具有了一種強大的品牌號召力。估算一下,如果蘇州每天銷售3000只“萬三蹄”,平均每隻40元,銷售收入為12萬元,全年約4300多萬元。這一點,蘇州做得比常州無錫都好許多,因為這

“萬三蹄”屬於近年伴隨著旅遊經濟而開發的品牌產品,而無錫的“醬排骨”只是傳統產品品牌早已被開發過的

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萬三蹄

媒體說“萬三蹄”肥而不膩,鹹而不猛,香而不厭,粘而不煩,這正是蘇州無錫常州傳統本幫菜餚的共同特點

。“萬三蹄”就是這一帶流行的一種紅燒蹄髈,蘇錫常三地的紅燒蹄髈烹飪及口味大致一樣,先略經醃製,用大火燒開,小火煨燜,加黃酒、醬油、鹽、糖、八角、桂皮、生薑等調料,火候以煨至酥而不爛為好。這個紅燒蹄髈在蘇錫常人家日常生活中是飯桌上的傳統保留節目,在婚壽宴席上也是必須出現的,很多宴席上的客人會選擇不吃,但主人請客決不會省略這道紅燒蹄髈,顯然已經成為這個區域的習俗文化傳統之一。

蘇錫菜在外地人看來是甜的。其實,蘇錫菜用糖調味的菜品不會超過20%。在品嚐蘇錫菜的那些出自正宗蘇錫廚師的經典菜品時,比如紅燒蹄髈、紅燒划水、老燒魚、響油鱔糊、四喜麵筋等,如果口感足夠好,應該能夠體味到它們味道的層次非常分明:入口微甜,牙齒咬入就能感覺到鹹味,在深入內部,就充分品味到那種鹹甜相融的鮮味。具有層次感的滋味,是廚師烹飪技藝匠心的結晶。

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響油鱔糊

說過了蘇錫常三地菜餚的基本特點,吳歌必須回答開頭的問題了:為何這一區域的菜餚流派被稱為蘇錫菜且沒有常州元素在其中呢?

在整個皇權時代,蘇州和常州雖然都是府級政府駐地,但蘇州是著名的大城市,明清兩朝一直是省級高官衙門的駐地。常州不是,常州府只是駐紮在縣城裡,因此,蘇州的菜餚就更具代表性。蘇州的城市檔次,決定了它的文化包括飲食的貴族化、精緻化。蘇州菜在明代被張居正推崇而大肆走紅,蘇菜廚子高價難求,蘇州菜走向了官場,成為官府菜的代表。蘇州菜體現了儒家精神和官府排場的統一:五味調和,清淡純淨,色香俱佳,出品精緻。甚至為了形式的精美雅緻,蘇州菜不惜犧牲內容,比如其經典的“松鼠鱖魚”,用刀工把一條鱖魚修飾成松鼠的模樣,然後再用番茄酸甜調味,這道菜的形狀、色彩、香味無不精美,但其酸甜鹹鮮無法滲透到魚肉內部。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傳統的蘇州菜和無錫菜,一定可以發現,在菜餚出品的精美雅緻方面,無錫菜遠遠比不上蘇州菜,當了2000多年小縣的無錫出品不了蘇州那樣的官府菜。但是,無錫菜卻另有特點。同樣是蝦仁,蘇州菜中是碧螺蝦仁,嫩白的蝦仁中點綴著青蔥的碧螺春茶,綠白相間,精緻好看。無錫菜卻是水晶蝦仁,把蝦仁炒得猶如水晶般晶瑩剔透,外面一層薄薄的包漿,區隔出蝦仁味道的層次。論好看,水晶蝦仁不如碧螺蝦仁。論口味,水晶蝦仁卻更加入味。

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水晶蝦仁VS碧螺蝦仁

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皇權時代的無錫是一個富裕的縣城,在十九世紀末期,乘著洋務運動興起和時代的變革,無錫迅速崛起,成為米碼頭、布碼頭和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以一個新興工商城市的姿態出現在蘇州和常州之間。

民國前期,無錫經濟實力一度達到全國第三位,無錫菜應和著工商文化的發達而發展,它不同於蘇州菜作為官府菜的代表,而是在傳統的繼承和創新中,成為工商菜的代表

無錫菜並不追求精緻高貴,但追求兼容幷蓄,食材新鮮,烹飪入味,可口超值,與工商文化理念相當吻合。比如無錫醬排骨,其雖然選用豬肉,但是選的是肋排,一頭豬隻能出五六斤這樣的食材,烹飪手法雖然來自傳統,但口味與傳統的醬方、紅燒肉大相異趣,成為無錫美食的一張名片。無錫油麵筋非常有名,無錫菜中有肉餡麵筋、四喜麵筋、什錦麵筋等多種菜品,常州蘇州雖然也有油麵筋,但與無錫油麵筋的質量和口感都無法比較,無錫油麵筋十分勁道,蘇州常州油麵筋鬆散稀爛。為什麼?無錫油麵筋與無錫紡織工業的發達關係密切,紡紗織布需要大量麵漿,洗出來的麵筋既多又好,比之別地傳統人工洗出來的麵筋,根本無法同質相與。

為什麼江南有蘇錫菜,卻沒有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

*無錫菜特色之一的“四喜麵筋”

蘇州菜和無錫菜,一為官府菜的代表,一為工商菜的代表,而此時的常州,還沉默在時代交替的困惑中,來不及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在蘇錫菜蔚為大觀中,顯示不出自己的長處,於是在新一輪菜系流派的崛起中,失卻了應有的聲音,站到了蘇錫菜的陰影裡。

在這篇文章中,吳歌只是分析為何被稱為蘇錫菜而不是蘇常菜或者蘇錫常菜的問題。其實,蘇錫常的菜太過相似,走進蘇錫常某個城市的老菜館,點擊之傳統經典菜品,你會發現,咦,怎麼與隔壁城市幾乎一樣呢!這不奇怪,它們屬於一個菜系流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