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仁”字形街道佈局的村莊

衡水市冀州區徐家莊鄉西李家莊村,在新中國建立以前,街道整體佈局的鳥瞰圖是個“仁”字形狀。

現在與以前比較,街道佈局形狀雖然變化很大,但是,仍然能夠看到“仁”字形狀的輪廓。



衡水故事 | 冀州“仁”字形街道佈局的村莊

作者半個世紀來,一直在冀州生活,跑遍全區400多個村莊,而且,致力於冀州歷史和民俗研究,卻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的街道佈局。

該村“仁”字形街道佈局的具體情況如下:

南(前)為上,北(後)為下;

“仁”字左邊的“撇”,位於村莊的東南處;

“仁”字左邊的“豎”,位於村莊的東側中、北部;

“仁”字右邊的“上橫”,位於村莊的西側南部;

“仁”字右邊的“下橫”,位於村莊的西側北部。

衡水故事 | 冀州“仁”字形街道佈局的村莊

該村建立於明朝“大遷民”時,在永樂年間(1403---1424年間)初期,李姓和陳姓從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居到冀州,距今已經700多年。

據傳,當時,李姓先祖是一位有文化的人,熟知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學說,於是,取第一個“仁”字 ,規劃了村莊街道佈局建設。目的是,祈求、保佑、希冀村人,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幾百年來,該村村民都是按照“仁”字形建設村莊街道的,也一直把“仁”作為為人處世的準則。

“仁”,《說文解字》解釋為“親也”;《詞源》解釋為“古代一種含義廣泛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親,愛人。”;《辭海》解釋與上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一解釋是“對人親善友愛,有同情心。”

“仁”的內容,含將心比心地對待每一個人,能為別人著想;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來為人處事,既有仁德、仁愛而又有節操;具有博愛心、包容心、仁愛心,包括孝、弟(悌)、忠、善;義、禮、智、信;廉、恥;愛、和、平、睦,等等內容。

衡水故事 | 冀州“仁”字形街道佈局的村莊

該村中仁人志士很多。因為“仁”的觀念在該村流傳幾百年,逐漸成為西李人的自覺行為和優秀傳統,所以,爭做仁人志士,崇德向善、踐行真善美蔚然成風。

村裡有李、陳兩個大姓,幾百年來,始終是“李陳不分”,互幫互助。

清朝時,李劉氏丈夫早亡,雖一青年婦女,堅持孝老、愛幼、睦族、親鄰、憑信,硬是把一個貧困家庭,發展成村裡的富戶、旺家。被旌表為“節孝流芳”。

建國前,李濟澤和李金策,救助李希剛父親故去後的棺材、喪葬和住房。

建國後,熱衷公益、自願捐款、濟貧救困、孝悌睦族、誠信至上等的人,數不勝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