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與不理財,10年後會產生何等差距?

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問題。問題的意思大致是說,收入相仿的兩個人,一個積極理財,一個拒絕理財,10年後兩人的財務狀況會有什麼差別。

理財與不理財,10年後會產生何等差距?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回答起來比較麻煩。首先,一個人的財務狀況如何,確實和會不會理財有一定關係,但是也要看到,影響財務狀況的因素很多,積極理財並不一定導致財務狀況良好。

其次,拒絕理財只能是一種假設,現實中拒絕理財的人應該蠻少的,再傻的人一般也會把錢存在銀行收取利息。從這一點來說,比較理財和不理財的後果差異,不如比較購買不同理財產品帶來的收益差別具有現實意義。

於是,小翼把這個問題稍作整改:兩個人手上各有10萬塊閒錢,分別拿去買不同收益水平的理財產品,10年後10萬塊的增長情況有何不同?

為此,小翼計算了10萬塊錢在複利狀態下以1%~10%的速度增長,10年後達到的不同收益狀況。

理財與不理財,10年後會產生何等差距?

4%,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也是很多國債產品、存款產品所能達到的比較高的收益水平。從上圖可以看到,在這個收益水平下,10年後所得利息總額不到5萬元。而如果所選擇理財產品收益水平能達到10%,則10年所得的利息接近16萬元,比5%的產品收益多出了11萬元。

還有人想知道,想要10萬塊錢在10年後增長翻番,每年的利率增長應該達到多少。從上圖看,要想10年後接近翻番,每年的複利利率至少要維持在7%。

據說,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世上一大奇蹟一類的話。不管他說沒說過,複利確實有很大的魅力。在複利增長狀態下,增長率越高,往往利息增長也就越快。從上圖看,同樣是相差一個百分點,利率3%比2%在10年後的利息所得多出1萬元,而利率10%比9%在10年後的利息所得多出接近2萬元。

理財與不理財,10年後會產生何等差距?

當然,以上計算並沒有考慮風險問題。如果考慮風險因素的話,10年後,購買利率高的理財產品所得的利息,就不一定比低利率理財產品所得的利息多了。這就是理財的難處,即如何在收益和安全方面權衡取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