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進入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鈦被譽為“太空金屬”“海洋金屬”“智慧金屬”,是21世紀重要的戰略金屬。2008年5月,國家發改委批准設立寶雞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2019年10月,在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支持下,寶雞市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進入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標誌著陝西省先進結構材料產業已納入國家戰略工程。

寶雞鈦產業集群的核心區位於寶雞高新區,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核心區12平方公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寶雞·中國鈦谷鈦產業基地形成了龍頭企業引領,民營企業跟進,集群優勢凸顯的發展態勢。2019年1—6月,寶雞鈦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97億元,特色產業比重97%,基地企業數504家,規模以上企業65家、年產值近200億元的龍頭企業1家、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20家,建成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1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個、鈦產業專業孵化器1個,擁有“鈦谷”和“寶鈦”2個國際知名品牌,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7家,聚集各類科技人才資源近2萬人。

寶鈦集團是寶雞鈦產業集群的龍頭,作為鈦材料領域國軍標制訂單位,累計承擔了尖端科技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8000多項新材料試製生產任務,其研發能力和製造裝備代表了行業水平,承擔著國防用鈦95%保障和國儲鈦的重任。寶鈦生產的材料在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潛艇的勝利下水、第一顆軟著陸衛星順利返回地面、首次向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運載火箭、“神舟”系列宇宙飛船、“嫦娥”奔月系列,C919大型客機、CZ-5大推力運載火箭、4500米深潛器載人球殼研製等重大工程中發揮了關鍵性支撐作用。

據悉,寶雞鈦領域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集群從業7萬人,擁有國內一流的鈦領域專家和高素質人員約2萬人,其中高級職稱3257人,中級職稱9391人,結合寶鈦職工培訓中心、寶雞文理材料化學院和寶雞技工品牌的支持,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梯次人才支撐體系,文化底蘊豐厚。

基礎設施完備,在鈦產業集群45平方公里規劃區和眉縣霸王河工業園22平方公里範圍內,基礎設施除暖通工程完成50%外,基本實現“九通一平”,寶雞高新區經工信部批准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遠期將擴展到100平方公里。

營商環境優良,按照中省安排穩步推進,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設業務辦理區、自助上網區、等候區、填單區及24小時無人自助區5個功能區域,同時設置項目代辦、投訴諮詢、信息數據3個服務中心。高新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政務服務中心)成立後,將原來分散在城建、國土、農業、衛計等17個部門辦理的386項政務服務事項統一集中辦理,形成一枚印章審批、一個大廳辦證、一支隊伍服務、一個平臺保障的行政審批體制機制。通過審批與監管的分離,全面提高審批質量和效率,使辦事群眾和企業實現線下“進一門”、線上“進一網”、辦事“跑一次”。

品牌效應突出,2015年以來,集群綜合研發投入年均維持50億元,技術交易額從7.2億元增長到9.97億元,累計獲得專利授權5413件(發明專利1537件);擁有“鈦谷”和“寶鈦”2個知名品牌,作為中國500強品牌之一的寶鈦是集群支撐。鈦谷品牌是高新區註冊的全域公用商標,目前正在認定使用;為推動鈦產業集群向高端化發展。

研發平臺引領,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科研生產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建了國家鈦材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鈦谷新材料檢測技術中心,新成立5.05億元的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創投基金,引進了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陝西工業技術研究院、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能製造創新中心、金屬表面功能塗層製備與應用研究中心等機構,為鈦產業集群的研發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新產品產值年均保持了10%增長、跨境交易8400萬美元。2018年寶雞高新區全國排名中列52位,可持續發展能力排名第23名,鈦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政策支持力度大,寶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鈦產業集群的發展,始終將鈦產業作為寶雞的新名片予以打造,要求寶雞高新區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高質量發展。陸續頒佈出臺了《寶雞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發展規劃(2008—2015)》《寶雞市“十三五”工業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寶雞市“十三五”鈦谷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對寶雞鈦產業集群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據悉,寶雞市將以此次納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為契機,補強產業鏈條,加強新產品創新研發,健全產業服務體系不健全,搭建更多產業創新平臺、提供更多創新資金、積極推動行業標準的完善。建設集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創業孵化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綜合體系,建立龍頭企業項目、產業鏈配套項目和公共支撐項目儲備庫,積極培育一批產業集群領軍企業、重點創新孵化機構和產業高技能人才,探索建設產學研用兩合提和產業鏈協同創新中心,注重發揮技術創新和金融資本“雙輪驅動”作用。建立健全產業集群統計監測體系,總結提煉典型實踐和先進經驗,做好集群發展耿總分析、監督檢查和量化評估。

圍繞鈦產業集群發展既定目標,按照“建設絲路鈦谷,輻射一帶一路”的策略發展方針,系統推進五大工程建設:通過創新產品製造工程擴展鈦材料應用;通過產業培優工程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產業補鏈工程提升集群競爭力;通過智能裝備製造工程支撐產業升級;通過生態環境建設工程保證產業循環可持續發展。(來源:陝西傳媒網 記者 王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