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屏山:彝鄉“老黃牛”耕耘出麻柳村脫貧攻堅八大變化

屏山縣麻柳村位於烏蒙山山麓,與涼山州雷波縣接壤,在屏山縣最西面,距屏山縣城約130公里,是屏山縣78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屬於深度貧困村。全村幅員29.11平方公里,海拔600—1915米,山高坡陡、地形破碎、交通不便、土地貧瘠,耕地2921畝,林地40739畝,轄1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14戶1922人(其中彝族266戶1385人,佔72%),建檔立卡貧困戶104戶522人(其中彝族貧困戶71戶381人,佔73%),貧困發生率達27.16%,“七類”人員11戶29人,特困供養人員11戶11人,低保戶73戶316人,殘疾人40人。

麻柳村脫貧攻堅難度特別大,主要致貧原因為:一是因病、因殘、因學、缺勞動力、缺技術、信息閉塞;二是民族習慣的差異,彝漢語言交流的障礙,青壯年村民也多為文盲或半文盲,“等靠要”思想特別嚴重,無科學種養技術,沒有外出務工技能;三是基礎設施脆弱,無支柱經濟產業,“三州三區”具有的致貧原因幾乎都在這裡交織。

在屏山縣屏邊彝族鄉麻柳村,有這樣一位扶貧駐村幹部,2015年3月以來,他一直堅守在基層脫貧攻堅一線,他把駐村當住家,把村民當親人,緊扣精準扶貧要求,走遍麻柳村每家每戶,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聚精會神抓發展,一心一意促脫貧,圓滿完成了一個個艱鉅繁雜的工作任務,麻柳村脫貧攻堅發生八大變化。他就是屏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麻柳村扶貧駐村工作隊隊員(原駐村第一書記、常務副組長、隊長)。麻柳村民們都親切地叫他“覺羅明貴”,這是彝族同胞們為廖明貴起的彝族名,這代表彝族同胞們接納他為家支的一員。在彝族同胞的心目中,他就像一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任勞任怨地推進麻柳村脫貧攻堅事業,讓黨的惠民春風吹拂吹遍麻柳村民。2018年2月22日,宜賓日報頭條以“記一名老黃牛似的資深鐵腕執法食藥監人”為題,報道了他狠抓食品藥品監管和扶貧幫扶工作的先進事蹟。2019年5月6日,今日頭條中國網城鄉中國和簡訊天下等幾家媒體頭條以“四川屏山縣:甘當彝區脫貧攻堅一線‘老黃牛’的廖明貴”為題報道了他扶貧駐村幫扶的先進事蹟。2019年10月9日《四川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關於表彰2019年全省脫貧攻堅獎的決定》(川脫貧領發〔2019〕8號),表彰廖明貴為“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10月15日他參加全省在瀘州舉行的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接受表彰,是宜賓市唯一授表彰的扶貧駐村幹部。

2015年以來,在廖明貴的帶領下,通過各級幹部和群眾的艱苦努力和不懈奮鬥,彝鄉麻柳村舊貌煥新顏---幹部素質大提升、基礎設施大改變、種養產業大發展、農民收入大翻番、人居環境大變樣、群眾觀念大轉變、民族融合大團結、社會幫扶大參與,圓滿實現104戶貧困戶522人脫貧和整村脫貧退出。

幹部素質大提升——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與各崗位職責,落實“五個一”駐村幫扶、鄉村組幹部和扶貧幫扶包戶幹部責任,選優配強村組班子,黨員幹部培養教育等。5年來,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名、預備黨員1名、轉正黨員1名,現有黨員20人、紀檢員1名,後備幹部3名、扶貧助理員1名,村幹部在讀大專3人,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35人,評選表揚(彰)黨員幹部先進個人35人次(其中省級表彰2人,縣級表揚9人次)和處理通報違規違紀黨員幹部1人。幹部主動將建房、低保等到戶項目、重大項目規劃實施、公共資金使用等群眾關心的各項惠民政策信息在公開欄張貼或通過會議、廣播、微信群等形式予以公開,上述重大事項通過黨員幹部會議或村民(村民代表)會議集體研究決定,增進幹群關係融洽。

基礎設施大改變——新硬化村組公路22.3公里,新建泥結石公路16公里、西寧河車行漫水橋1座,形成組組通公路的交通網絡;跨西寧河車行橋建成通車,徹底解決西寧河西側800餘群眾汛期漲水就近過不了河的歷史性問題。麻柳塘防洪堤建成投入使用,保障了聚居點56戶農戶的住房安全。麻柳塘等5處人畜飲水管網建成投入使用,進一步提升了1300餘人安全飲水品質。500㎡村“1+6”黨群服務中心和1500㎡文化廣場建成投入使用。

種養產業大發展——產業發展堅持因地制宜,注重“長短”結合,成立種養專合社4個,帶動貧困戶80餘戶,其他農戶100餘戶。整治產業公路6公里,新建產業公路10公里。新發展茶林竹3000畝,李子600畝、獼猴桃100畝,新安裝殺蟲燈50盞。年出欄生豬1200餘頭、仔豬4000餘頭,牛20只左右、羊200只左右。積極實施東西扶貧協作產業發展項目,茶葉500畝、花魔芋150畝、林竹3000畝、500頭規模生豬代養場1個等產業項目。集體林地承包、專合社股權量化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達2.3萬元,實現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農民收入大翻番——5年來,種養產業已大投產見效,實現年人均純收入增加2500元;每年組織動員外出務工450人左右,實現年勞務總收入1500餘萬元,年人均收入在7800元以上。5年來,麻柳村年人均純收入逐年較大幅度增加,即2013年5435元、2014年6115元、2015年8499元、2016年9389元、2017年9941元、2018年10357元、預計2019年在11000元以上,實現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翻番。

人居環境大變樣——95戶貧困戶513人和97戶非貧困戶446人安全住房在聚居點建房113戶554人(場鎮59戶302人和麻柳塘56戶252人,其中貧困戶53戶300人〈其中易地搬遷31戶177人〉)、易地搬遷散居自建4戶19人、危房改造49戶279人(其中貧困戶25戶135人)、維修加固26戶107人(其中貧困戶13戶59人)等方式解決。實施人行便民橋2座,“三建三改”160餘戶,安裝太陽能路燈70盞,新建垃圾池13個,發放垃圾桶60個,設置保潔、護林等公益性崗位60個,開展環境衛生戶評比,切實改善群眾居住和環境條件。新建1套廣播系統和文化室並有效運行,組建1支文娛隊並取得良好成效和優異成績。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增強。

群眾觀念大轉變——認真落實省委“四必到四必訪”、縣委“凡節必過”,通過“六進”農戶(惠民政策、法律法規、健康衛生、種養技能、“六好”標準、環保掃黑)、人文關懷、參與監督、能力提升、示範引領、培訓教育、參觀學習、評先評優、批評懲戒等措施,堅定群眾跟黨走的信念,提升群眾感恩意識。針對村民文盲半文盲多,“等靠要”思想嚴重,特別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孩子不輟學,每年新入學大中專學生在20人左右,推動移風易俗。邀請市縣醫療專家到村開展免費義診送藥與健康講座,市縣農業畜牧專家到村講授種養技術,組織中青年群眾參加技能培訓,群眾代表外出參觀學習,每個重大節日舉辦扶貧文娛慰問活動,每季度開展脫貧發展、環境衛生、勤儉節約、孝老愛親、鄰里互幫、遵紀守法等“六好”農戶評比表揚共415戶次,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鼓足群眾幹事創業熱情,逐步形成脫貧攻堅比、學、趕、超新風氣。

民族融合大團結——狠抓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實現民族團結和諧進步。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民族宗教事務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切實開展宣傳教育,引導群眾依法宗教信仰,積極爭取民族惠民政策,大力實施民生項目,加強矛盾糾紛調解處理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矛盾糾紛實現大事不出村小事出組。近四年多來,沒有彝漢衝突,社會治安良好,實現民族融合大團結。

社會幫扶大參與——每年動員1-2家愛心企業到村捐款捐物累計達30餘萬元,市縣市場監管局累計協調和捐款近160萬元。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到村開展免費義診送藥活動惠及300餘人為貧困群眾送藥7萬餘元。每年引進大學生志願者到鄉村開展暑期支教等幫扶活動,惠及學生500餘人次。引進自貢森瑞商貿股份有限公司到村開展林竹加工,宜賓五尺道公司到村開展結對幫扶和接受貧困勞動力進廠務工,屏山縣菜多多食品有限公司到彝鄉開展食用筍加工合作等。

如今,麻柳村組班子強了、住房和飲水安全了、硬化路橋通了、產業興了、群眾致富了、學生不輟學了、就醫不難了、生態更好了、民族團結了、治理更有效了……而廖明貴想起父親、兒子、妻子和自己的疾病就是愧對。2015年3月,他接受黨組織安排的扶貧駐村任務時,年幼的兒子剛做完心臟手術,需要他的陪伴;年邁的父親癱瘓在床,需要他的照顧。2015年12月3日晨,他在農戶家中走訪,妹妹打來電話哭著說:“哥哥快回來,爸爸死了。”2016年2月23日,他妻子因患膽石膽囊炎12年,長期吃藥再也不能控制住疼痛,在縣中醫醫院做手術,這時他在去麻柳的扶貧路上,妻子住院期間全由親戚照顧。2015年底起,他長期出現嚴重頭昏頭痛、睡不著覺等症狀,他認為可能是累了點兒,並沒有在意。2016年9月,他在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體檢,診斷患有三級高血壓、心臟病、腎動脈硬化等多種疾病。為抓緊抓實麻柳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早日實現脫貧目標,他沒有退縮,仍然堅持“五加二”“白加黑”,全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何芳 高學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