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賴”羅永浩緣何贏得點贊無數?

“老賴”羅永浩緣何贏得點贊無數?

錘子科技創始人 羅永浩

1.“老賴”不賴

錘子科技的羅永浩被限制消費的消息傳出後,瞬間刷屏。

如果說OFO創始人戴威去年底被限制消費一事,不免讓人生出些許悲情意味,那麼羅永浩很不一樣,有關他的這條消息,我竟然感覺到了一點喜劇色彩。

羅永浩很快發了一條聲明,自嘲為“老賴CEO”。他談到了創業之艱辛和寧可揹負債務也不讓公司破產,最後表態,就算“賣藝”也要還錢。

羅永浩屬於情懷黨,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氣質,一度擁有一批鐵粉。不過,情懷無法替代實力。錘子科技的發展日漸艱難。

直到現在,羅永浩依然信誓旦旦地要把“錘子科技做下去”,但後邊的路能走多遠,未可知了。

錘子科技做不好,又怎麼樣呢?羅永浩是輸家,也不是輸家。

他在聲明中說,只要戰士不下戰場,一切皆有可能——其實,這句話只是雞湯,不是打動人的關鍵點。

關鍵點是在他的還錢態度上。他說,“馬克·吐溫和史玉柱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中國民間社會對於俠肝義膽歷來推崇有加。困境中的人再苦再難,也要堅持還錢、信守道義和擔當責任,便是有了某種俠義精神了。

“老賴”羅永浩緣何贏得點贊無數?

2.馬克·吐溫做了什麼?

羅永浩的聲明中提到了馬克·吐溫。這位美國大作家究竟做到了什麼?

在美國的作家中,馬克·吐溫算是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一位。他寫下的《競選州長》、《百萬英鎊》、《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等作品,單看標題或書名,就親切無比。

概括一下,馬克·吐溫有兩個身份:

1.偉大的作家,19世紀美國現實主義文學主要奠基人;

2.失敗的投資者,屢投屢敗,屢敗屢投。

馬克·吐溫的作品幽默無比,三言兩語之間,便讓人忍俊不禁,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對財富追求的狂熱,也會讓人驚訝不已。

所以,他在寫作上賺了錢後,會去做投資,且屢屢上當受騙或投資失敗,甚至揹負一身債務。

所以,他會以他的一貫幽默方式對投資的風險做出警告。他是這樣寫的:“十月,這是炒股最危險的月份;其他危險的月份有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

嗯。投資這件事,只要在場上,每天都是危險的。

這符合投資的本義——投資不就是對風險的管理麼?

馬克·吐溫輸掉投資後,欠了不少債務,身邊圍繞著一群債權人。

他沒有迴避債務,而是不斷幹活還債。他埋頭寫作和巡迴演講,終於把債務還清了。

馬克·吐溫不會想到,他的還債之舉,還激勵到了一位叫羅永浩的中國“老賴CEO”。

“老賴”羅永浩緣何贏得點贊無數?

馬克·吐溫

3.史玉柱還錢

羅永浩的榜樣中,除了馬克·吐溫,還有史玉柱。

“史玉柱還錢”,發生在2001年。在沒有社交媒體的那個年代,這件事成為報紙、雜誌和電視等傳統媒體追逐的焦點。

可以這麼說,沒有還錢這個舉動,就不會有東山再起的史玉柱。

聯想的老爺子柳傳志曾這麼評價:“他能夠主動地用自己的行動去補償客戶的損失,我覺得這本身是可敬重的事情。”

所以,在“史玉柱還錢”的消息傳出當天,柳傳志就給史玉柱打了電話,“向他表示感謝。”

當年的商界名人、四通公司總裁段永基當時就做了這樣的判斷:“史玉柱還錢表明了他的企業的誠信,表明了他做人的誠信。這對他未來的商業前途是一個非常高回報的投資。”

段永基的高回報投資論,還真說中了。

史玉柱自己是這麼說的:“這個錢我不能不還。為什麼一定要還?如果不把這個錢還了,一是別人會譴責我,另外自己也覺得沒有辦法再復出做大事了,可能做一個小老闆,做個雜貨鋪老闆還行,做點兒小買賣,但再也幹不了大事了。”

他一怕別人譴責,二是覺得不還錢,再也幹不了大事了。

這是史玉柱的價值觀。所以他高調還錢了。

史玉柱後來如願東山再起。儘管他做的事情,比如腦白金生意、遊戲產業等,備受非議,但在商業的意義上,他跌倒後站立了起來。

至少,他給外界留下了一個有誠信之人的印記。

“老賴”羅永浩緣何贏得點贊無數?

史玉柱

4.包容失敗者

在危機處理的意義上,羅永浩的聲明是成功的。

這是理想主義者可愛的地方。透過一個人的精神底色,大體上也能看出他處事的格局。

當然,羅永浩既然挑起了擔子,甚至不惜以“賣藝”的方式還債,也決定了他要吃的苦頭還在後頭。

吃瓜群眾散去之後,是不太可能理會這些細節的。

除了還錢的話題,我還想多囉嗦一句,那就是針對失敗者,我們這個社會理應更多一些包容。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者,說什麼都是有營養的雞湯;敗者,常常無地自容,獨自躲在角落裡咀嚼苦悶與孤獨。

中國社會對成功者呵護有加,對失敗者的寬容度遠遠不夠。

這種功利主義的文化,缺了美好,也缺了高度。

無論如何,還是要祝福羅永浩,希望他摔跤了仍然能站起來——即便商業上站不起來,也依然能快樂生活。

- The End -

撰文 喬書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