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美女“棄筆從農”,回農村稻田養鱉年入百萬


90後美女“棄筆從農”,回農村稻田養鱉年入百萬


90後的文藝美女,在讀大學期間,和父親註冊成立了家庭農場,開始創業。在一次偶然發現稻鱉共生模式後,轉變生產經營,流轉土地,建立生態園,開始了稻鱉共生模式的生態種養。同時家庭農場突出生態種養的優勢,向多功能的現代家庭農場轉變。稻鱉共生的模式,不用農藥不要肥,產品品質好,市場有需求。

90後美女“棄筆從農”,回農村稻田養鱉年入百萬


90後的傅星如從中國美院畢業後,回到家鄉浙江衢州市衢江區大洲鎮,開始腳踏黃土,手拿畫筆,實現了農業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和父母一起,致力於“稻鱉共生”,圓了父輩“百斤甲魚、千斤糧、萬元錢”的夢想,也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農業之路。

90後美女“棄筆從農”,回農村稻田養鱉年入百萬


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傅孔明參觀了德清鱉池種稻基地,於是,促動了對“稻鱉共生”這種生態種養模式的濃厚興趣,毅然決定轉變生產經營模式,在原來單純養殖的基礎上,流轉了400多畝土地,投資建立了衢州市衢江區大洲鎮獅子山生態稻鱉特色精品園。

90後美女“棄筆從農”,回農村稻田養鱉年入百萬


在傅星如的堅持和努力下,家庭農場“稻鱉共生”模式成效明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傅孔明家庭農場通過“稻鱉共生”模式實現了增產增收。種植的甬優15優質稻200畝,預計水稻畝產700公斤以上;75畝稻鱉共生基地每畝放養甲魚300只,日前測產每畝淨增重108公斤,初步定價每公斤300元;預計水稻總產140噸,中華鱉一週期(兩年)淨增產量8.1噸。達到了穩糧增收的目的,超額實現了百斤鱉、千斤糧、萬元錢的目標。

90後美女“棄筆從農”,回農村稻田養鱉年入百萬


傅星如利用自己的特長,在甲魚殼上進行繪畫,加上中國結作為掛飾或者將畫好後的甲魚殼用畫框裱起來做裝飾畫,就可以使病死或是農家樂吃剩的甲魚殼變廢為寶,環保又新穎。“我想結合自己的專業在甲魚殼上畫臉譜做裝飾畫,既廢物利用,又環保創新。”傅星如指著一塊自己製作完成的鱉殼告訴記者,像這樣一塊臉譜甲魚殼,可以賣到500元左右。“目前,我們也開展微信和電商網上銷售,讓經營多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