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北京大學招收的工農兵大學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取消了全國高考,直到1970年大學才重新開始招生,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後來人們把這些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學生稱為"工農兵大學生",這是我國高校對招生制度進行的一次徹底“革命”。

從1970年到1976年期間,大學新生不經考試,不管文化程度高低、年齡大小,只要當過3年以上的工人、農民或士兵,並且“根紅苗正”,都有機會被推薦進入大學學習。

到1977年恢復高考前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萬基於推薦制的"工農兵大學生"。 大學生有插隊多年的老知青、基層幹部,有高幹子弟,有工廠的技術骨幹,有部隊的宣傳幹事,有真正落實推薦精神、經過相對嚴格入學考試進來的,也有組織指派進來的,開後門進來的。

北就大學大於1970年6月4日開始在北京地區試行招生。6月27日,上級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的請示報告》,規定廢除考試製度,“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並確定工農兵學員的任務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簡稱“上、管、改”。

這一決策迅速得到推廣和落實,一直到1977年方才被高考制度所取代。由於招收的工農兵學員是由各地“革委會”推薦,其學歷及素質參差不齊。本年度北大共招生2665人,其文化程度為:高中171人,初中2142人,小學79人。


據統計,工農兵學員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在整個工農兵學員中不到20%,大部分學員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其比例達到60%,另外還有不少人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北大第一屆工農兵學員開課後,知識水平低的問題很快就顯露了出來。一 些人聽不懂老師講什麼,一些人不會做課堂筆記。還有一些人上了幾天課後根本就學不下去。

為了彌補文化水平上的不足,北京大學決定安排中文系的老師給學員們進行語法輔導,讓大家從基礎開始學起。 李榮欣主課是印地語。這是一種音節拼音文字,一共有44個字母,此外還有7個帶點的輔音字母。上第一節課時,老師按照以前教學方式,打算從語音給學員們講課。這也是學員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然而事情往往不能如人所願,北大的領導從政治上考慮,認為第一節課應該教的是用印地語發音的“毛主席萬歲”。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們向校方提出,這種教法對學員來說太難了。


但老師們的提議最終被否決,按照校方的意見,這些發音再難也應該要學會。於是老師們只能按照校方的要求給學員們授課。只是這種方式,對老師和學員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困難。無論是“毛澤東萬歲”,還是“共產黨萬歲”。對於剛開始接觸印地語的學員來說,裡面很多讀音,根本發不出來。而且學員們無法理解,更無從去記憶。

一個星期結束後,這種教學方法以完全失敗告終。校方終於意識到這種學習語言的方式沒有用,之後他們只得同意,讓老師們按正規的方式給學員授課。從第一個字母開始學起。從那一刻起,學員們才真正進入到印地語的學習中。

1970年至1976年入學的高校畢業生,即工農兵學員的學歷,1993年人事部、國家教委聯合下發教學廳字[1993]4號文件做出了規定,對於1970-1976年進入普通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他們的學制當時規定:普通班暫為2至3年,學習期滿畢業時已由學校頒發了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其學歷為大學普通班畢業。該時期進入高等專科學校的,自然為專科畢業。


當時全國94萬工農兵大學生與以往大中專學生一樣畢業就當了幹部,但他們的起薪低於文革以前的本科生,只相當於文革前的大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