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都說秋後算賬 看看你家的稻穀今年賺了多少錢

俗話說,秋後算賬。對於種植業而言,特別是糧食作物,忙忙碌碌了一年,一年的收益這幾天基本上也能算出來了。

據來自行業大V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近期其在貴州採訪時,瞭解到一畝稻田從育秧到收穫,忙忙碌碌一年只有110元的收益——遠不及外出打工掙的多。

觀察:都說秋後算賬 看看你家的稻穀今年賺了多少錢

其實,正如這條消息下方評論的那樣,一天五六十元的務工費在很多地方都是十年前的數據,現在的人工費一天基本都在200-300元了。所以,小家小戶的種地人是不敢算人工的,一算人工就的賠。

與農民種地種植收益持續下降不同的是,近年來由於勞務、房租等費用的上漲,使得食品的消費價格並沒有因糧價的穩定而穩定。在很多地方,十年前一碗麵幾塊錢,現在基本上都在十幾元,其漲幅都是幾倍的往上翻。

這種周邊物價的上漲,對種地的農戶來講是個考驗,對中國的糧食種植來講,更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觀察:都說秋後算賬 看看你家的稻穀今年賺了多少錢

為了保障農戶的基本種植收益,目前國家繼續在主產區實施稻穀託市收購,截至目前已經在四川、安徽啟動了中晚稻的託市收購。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稻穀託市收購價格保持穩定,依舊是中晚秈稻、粳稻(三等)最低收購價分別為每百斤126元、130元。

按照上述託市收購價格計算,今年的新米價格大部分集中在3500元/噸以上。

不過,據來自國際市場的消息顯示,9月我國大米進口單價為3315元/噸——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大米進口存在兩個極端,一是進口低價大米進行勾兌,二是進口優質大米滿足高端市場需求。

觀察:都說秋後算賬 看看你家的稻穀今年賺了多少錢

據悉,雖然目前我國大米產量完全能夠自給自足,但由於我國實施稻穀託市收購,導致國內外價差擴大,從國外低價進口大米到國內進行二次加工分裝銷售,利潤豐厚。

此外,出於調劑品種餘缺的需求,目前我國消費者已經從吃得飽進入吃得好、吃得健康階段,諸如泰國香米、日本有機大米等高端大米進入到國內市場,則可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對大米的選擇。

而與進口大米相比,我們的國產大米則處於較為尷尬的境地:高端沒品牌,低端沒價格。

與此同時,一方面是種地原來越不賺錢,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化的市場背景下,國產大米價格仍有下降空間,這使得我們的糧食種植面臨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