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值得擁有的核心資產(三)

過去十年,產業升級和技術迭代在大洋彼岸不斷髮酵,成就了納斯達克的漂亮K線,站上萬億之巔的蘋果,鳳凰重生的微軟,還在笑看A股的“copycats”。羨慕別人家的股市,同時怒其不爭,科技行情總是曇花一現,要等到霧霾散去,才發現誰在裸奔。

未來十年,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將會在神州大地上演,萬億巨頭將會不斷湧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華為,富甲一方的ALIBABA,是突破技術鎖鏈的先鋒。代工與山寨終將成為過去,存量博弈之下,需要附加值的昇華。

大科技

1、篩選標準:

議價能力:A股大多數科技公司是對B端的,位於產業鏈的中游。溢價能力強的企業反應在資產負債表:預收賬款多、應收賬款少,反應在現金流量表:扣非淨利潤和淨經營性現金流大體相當。強勢的公司都是快收慢付,保證健康的現金流。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關乎其對於成本的控制以及產品的定價能力,這對其業績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研發費用:優秀的公司目光長遠,研發費用佔收入的比重高,一般超過了10%。並且會計政策偏謹慎,會把更多的研發費用進行費用化,而A股很多公司為了增加賬面利潤,進行市值管理,大比例進行資本化,這就要引起重視了。

會計估計:科技公司大多屬於重資產行業,折舊和攤銷在成本中的佔比高,關注公司會計估計的年限和方法,和友商對比。大多數公司採用直線法計提,也有少數牛逼的公司用加速折舊法,比如恆瑞醫藥。

未來十年,值得擁有的核心資產(三)

技術壁壘:核心技術是科技公司的靈魂,好公司“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為了維持住護城河,必須每年大把燒錢,高額的研發費用是標配。關注公司的行業地位和發明專利數量。

客戶集中度:關注前五大客戶所佔收入的比重,是否存在對大客戶的依賴,有木有業績斷崖的風險。

底層技術:5G、區塊鏈這種都屬於底層技術,每逢底層技術的迭代,都會產生很多新的機會,比如3G成就了社交軟件,4G帶火手遊和小視頻。底層技術的迭代,代表著社會發展趨勢,順勢投資,分享科技變革的紅利。

償債能力:短期內可變現的資產(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是否能夠覆蓋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流動比率最好大於2,速動比率大於1。關注其有息負債佔其總資產的比重,一年的淨利潤是否夠還一年的利息。

技術迭代:技術迭代會誕生很多新的機會,同時會威脅到一些傳統行業。比如鋰電池,其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由於能量密度太低,導致續航時間短、充電時間長,穩定性不佳,或許註定只是一個過渡產品。一旦燃料電池技術有所突破,鋰電產業鏈將會受到衝擊。

人均薪酬:科技公司以人為本,人才一份價錢一分貨。用應付職工薪酬去除以員工總數,可以粗略計算公司的人均薪酬。像工業富聯這種靠壓榨員工生存的代工廠,人均薪酬不足9萬,華為人均年薪70萬,高下立判。

科技股的投資難度很大,不適合用傳統方式估值,長期邏輯判斷不易,更適合做趨勢投資。

2、亂石堆裡淘金:

芯片:這是一個聰明人幹笨事的行業,前期非常燒錢,原材料成本不高,主要在於設備投入和研發試錯成本,因此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比如生產1萬個芯片,每個芯片的平均成本是100元,如果生產10萬個芯片,每個的平均成本就降低到10元。芯片行業市場巨大,必然會出巨頭,但是需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去發展,因此國家的扶持不可或缺。行業集中度會不斷提升,老大吃肉、老二老三喝湯、剩下的喝西北風。A股目前沒有好標的,矮子堆裡拔將軍,可以關注下匯頂科技、兆易創新、北方華創、通富微電、紫光國微,還有港股的中芯國際。

金融科技:恆生電子是唯一入圍世界金融科技50強的A股上市公司,研發費用100%費用化,不在乎市值管理,是一家務實的公司。實控人背景強大,三季報預收賬款高達11億,應收賬款只有2.1億,議價能力強,行業地位高,目前按照扣非淨利潤計算的PE高達100倍,估值處於歷史高位,建議TTM低於60倍再介入。

5G應用端:5G產業鏈的中上游經過一番瘋炒,機會已經不多,重點關注下游的應用環節,比如虛擬現實、IDC、車聯網。寶信軟件三季報不及預期,最近在殺估值,但是公司具備長期邏輯,深度調整倒是個上車機會。

消費電子:一個沒上市的公司,卻養活了幾十家上市公司。由於華為的崛起,國產消費電子產業鏈將會日趨完善,行業帶有周期屬性,明後年會迎來5G換機潮。立訊精密很難稱其為科技公司,應該視作蘋果、華為等大廠低附加值產能的延伸,公司存在對大客戶的依賴,但是粘性也很高,蘋果對供應商的替換非常謹慎。京東方這樣的面板企業,週期屬性強,盈利能力一般,參與難度大,可以關注類似精測電子這樣的“賣鏟人”。

人工智能:美帝把8家公司列入實體清單,足見AI是大國競爭的重要一環,有可能出現巨無霸,重點關注這8家公司:大華股份、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美亞柏科、依圖科技、頤信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