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在過去的十年中,德國海軍空前地成了國家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重要手段。擴大後的新的任務範圍以及由此引發的在地理上職責的增加對海軍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迫使德國海軍就組織和裝備這兩方面做出重新定位。K-130“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項目標誌著德國海軍在這一進程中邁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2007年9月,在交付給德國海軍之前,製造商對德國K-130型輕型護衛艦首艦“布倫瑞克”號進行了航行試驗。


理念由來


冷戰結束之後的這些年來,一個越來越清楚的事實是 :德國海軍裝配有導彈的“老虎”(148 型)級、 “信天翁”(143B型)級以及“獵豹”(143A 型)級巡邏快艇有限的任務執行能力已經無法滿足德國海軍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些快速攻擊艇最初是為在波羅的海執行軍事任務而設計的,是冷戰時期的德國艦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任務是防止華約成員國從海上襲擊北約(NATO)的領土。因此它們是一個重要的反侵略組成部分。


德國海軍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宣佈了更換老化的 148 型和 143B 型快速攻擊艇的計劃,該計劃一個重要的目的便是克服上述缺點。因此,它選擇了購買更大的、生存能力更好的軍艦,以獲得更高的靈活性以及在較長時間內接受調度和維持狀態的能力。這些船艦需要能夠承擔起日益增加的國內和國際任務,以滿足整個歐洲膨脹了的期望,並且適應在海軍的全部任務範圍內進行全球軍事行動的部署(除極地海洋之外)。德國海軍不可避免地要求這些船艦具有比原有的快速攻擊艇更優越的性能。這些性能包括 :


● 執行全球範圍內的任務時具有足夠的穩定性。


● 適應在公海及沿海環境下執行持久行動。瀕海水域內的監控和保護功能。


● 控制海上交通線(SLOC)的能力。


● 戰術協調以及指揮作戰團隊。


● 在公海或近岸的區域擊中水面目標及陸地目標。


● 能夠參加危險行動。


合同與建造

該項目——也就是著名的輕型護衛艦 130(K-130)項目的定義階段始於 1998 年。2000 年 7 月 17 日,德國國防部選擇了 ARGE K-130 項目組作為他們的首選供應商。隨後在 2001年 12 月 13 日與該項目組簽訂了一份總額為 8.8 億歐元(在當時的匯率下約為 10 億美元)的建造合同,該合同包括了第一批共 5 艘船艦的建造。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K-130項目的合同最終被交給了由德國造船廠組成的ARGE K-130項目組。圖為一份早期由美術師繪製的獲勝設計的設計圖。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新型輕型護衛艦的建造工作被分派給ARGE K-130項目組內的不同造船廠——呂爾森造船廠(FLW),Blohm+Voss船 廠 ( B & V ) 以 及Nordseewerke船廠(TNSW)。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該圖拍攝的是2005年初漢堡Blohm+Voss造船廠內“布倫瑞克”號 的 建 造 現 場 。

整體設計


K-130 級輕型護衛艦長 89.1 米、寬 13.3 米、吃水 3.4 米,滿載排水量約為1850 噸(還有 150 噸左右的提升空間)。這個規格幾乎是被取代的原快速攻擊艇的 4 倍。它的設計遵循了原來 MEKO型戰艦的設計原則。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布倫瑞克”號(2011) (比例 1:500)


  • 隱身特性


K-130 級輕型護衛艦結合了雷達橫截面面積(RCS)以及紅外(IR)抑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它的一個主要設計特徵便是所謂的“X”形的運用,即船體與上層結構以不同角度傾斜並且將船艦兩側部位細分。這樣可以顯著地減少和分散穿過船體整個高度和長度的雷達回波。這種避開在甲板上安裝角型反射器和小型設備的做法無論在縱向還是橫向上都有效地減弱了該船的雷達信號。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圖為K-130級輕型護衛艦的“X”形設計的示意圖。


  • 生存性能


這些輕型護衛艦都被劃分為 12 個防水氣密區域。艦內沒有安裝雙層隔板,但活躍的損傷限制設施仍需要得到重點關注。為了預防產生重大損害,這艘軍艦被劃分為兩個具備自給自足的通風設備的損害控制區。兩個配有綜合淨化站的氣閘室提供了在核生化(NBC)條件下進入甲板區域的通道。引擎室裝備有集成後的模塊化壓縮空氣裝置,可以提供獨立的高壓氧氣輸出以避免汙染氣體的進入。從通風設備上看,廚房和醫務室都是非常完備的。甲板上層有一個噴霧系統,可以在甲板上鋪設水層,避免軍艦與核生化(NBC)製劑的長期接觸。


  • 適航性與單船作業


“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的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它們出色的適航性與操縱靈敏性。這些輕型護衛艦能在狂濤和強風條件下保持十分穩定的運行狀態,可以較好地進行轉向與加速。細長的球鼻艏賦予了它們更快的航行速度並且減少了燃料的消耗。然而,海試過程中發現“布倫瑞克”號大量上層結構和較小吃水深度的結合意味著這些輕型護衛艦在低速航行時會出現快速漂流的現象,這使得停泊變得十分困難。隨後,德國海軍決定在 5 艘輕型護衛艦上都加裝一個船首推進器。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2006年4月19日,德國第一艘K-130級輕型護衛艦“布倫瑞克”號在Blohm+Voss船廠中舉行命名儀式。


K-130 級輕型護衛艦的船尾部分主要是一個 24 米長的飛行甲板。由於尺寸上的限制(24 米 ×12.6 米),它被設計成了一個多功能甲板,裝有跟潛艇很相像的可縮進式系船柱,以保證區域的乾淨整潔。無人機可以停放在面積為 53 平方米的機庫內。除了機動救生艇,該輕型護衛艦還添加了一艘 7 米長的硬殼充氣艇(RHIB),使用時需藉助於裝有充氣裝置的起重機。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該圖為“布倫瑞克”號在海面上的清晰鳥瞰圖,攝於2008年7月,此時它剛進入德國海軍服役。設計的模塊化特性以及對整體隱身性能的關注在該艦上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船體上沒有煙囪,這要歸功於吃水線附近的排氣口,使得甲板上的設備佈置更加合理。一架產自奧地利西貝公司的“坎姆考普特”(Camcopter)無人直升機(UAV)正在寬闊的飛行甲板上進行測試。


  • 武器裝備


“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上裝備有一套高度自動化的武器與防禦系統,因此它可以進行反水面艦艇戰鬥(ASuW)以及防空作戰(AAW)。它們在抵禦陸基導彈、海上導彈以及航空器或直升機的攻擊時擁有出色的自我防禦能力。而反潛作戰能力(ASW)則相對受限。


這些輕型護衛艦主要的反水面艦艇戰鬥(ASuW)能力是由四發薩博 - 博福斯動力公司生產的 RBS15 Mk3 地對地導彈所提供的。這些導彈的射程都超過 200 千米,足以擊中海上或陸上的中長距離目標。作為真正的“發射後不必再管”的掠海巡航導彈,RBS15 Mk3 內部裝載有一個主動式雷達導引頭、一個全數字化的自動駕駛儀以及 GPS 導航儀,同時也使用了先進的導彈攻擊規劃系統。靈活的、發射前可進行編程控制的 Ku 波段探測器在面對多重選擇的時候可以智能選擇優先目標,並且據說擁有出眾的電子對抗措施,運用干擾自動跟蹤或箔條識別設備進行軟殺傷型防禦。這些導彈的最大速度超過了 0.8 馬赫,並且在終端階段可進行高度為1 米的低空飛行。將這種低空飛行的能力與一系列的規避機動措施相結合可以使警報時間最小化並且迷惑敵軍的防禦。一次大型 200 千克的烈性炸藥(HE)的爆炸以及預先分離的彈頭足以對大型水面戰艦規模的艦艇造成嚴重的破壞。


一門梅萊拉公司 76 毫米口徑 /62 緊密型艦炮為該艦提供了瞄準陸地目標和轟擊海岸的能力。這門 7.5 噸的加農炮擁有每分鐘 10 ~ 75 發的發射速度並且它在標準彈藥狀態下射程為 8.6 海里,增程狀態下射程為 10.8 海里。它可以發射使用烈性炸藥並能預先成型的多功能半穿甲型奧托(Oto)彈藥(該炮彈的射程也得到了延伸)。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K-130級輕型護衛艦上有兩座毛瑟MLG 27毫米口徑加農炮,可以對不對稱的威脅(如快艇和浮動水雷)進行近程防禦。這幅圖顯示的是“布倫瑞克”號上的一座加農炮。


在自我防禦方面,K-130 系列的每艘艦艇都配備了兩門萊茵金屬特克公司生產的 Mauser MLG 27 毫米口徑艦炮。它們被設計為遠程控制且具備雙軸穩壓裝置的全自動武器,可進行橫向 +/-170 度以及縱向 -15 度到 +60 度轉動。這些都顯著地提高了艦艇在恐怖襲擊下的自我防禦能力,並且與維和行動有著特殊的關聯。在戰鬥信息中心(CIC)中有一個專用的艦炮控制面板和監控器,用來顯示傳感器捕獲的所有信息。這臺800千克左右的裝備擁有一個自動目標追蹤模式,其原理是將日光或紅外相機與一個對人眼無傷害的高頻激光測距儀相結合。這門艦炮擁有 90 發的預發射彈藥容量(或可 選 擇 為 135 發 ),重新裝彈要之前可支持 8 次交火(或可選擇為 12 次)——每次可引起 11 發彈藥的爆炸。炮彈的射擊速率為每分鐘 200 發到 1700 發,能夠確保準確高效地打擊空中、岸上及水面目標(包括快速襲來的攻擊艇甚至是浮動水雷)。通用的脫殼穿甲 彈(FAPDS) 在高射擊速率以及平滑的運行軌跡的條件下能夠延長其攻擊距離。其射擊里程在攻擊航空器或者輕型水面目標時為 2.5 千米,而在攻擊較大的水面艦艇或者沿岸目標時可達 4 千米。


“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主要的防空作戰(AAW)能力僅限於兩臺由美國雷神公司和德國 RAMSYS 公司聯合生產的 21 單元 MK-49 滾體導彈“拉姆”(RAM)發射器,可發射 RIM-116B 射頻 / 紅外(RF/IR) Block 1A 型導彈。RAM 最初主要是用於對來襲導彈的防禦,但是升級了的Block 1A 型導彈可以與直升機、空中目標及水面目標近距離交火。目前,發射器被安裝在艦首及艦尾處,不過未來艦尾的發射器可能將被替換為魚雷防禦系統。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在“馬格德堡”號的正視圖中可以看到76毫米口徑的梅萊拉公司緊密型艦炮以及前面的Mk49滾體導彈“拉姆”(RAM)發射器。它們是“馬格德堡”號上的重要武器。

K-130 系列並沒有反潛系列武器,不過艦載的 NH-90或“超級山貓”(Super Lynx)直升機可以為其提供反潛作戰(ASW)的能力。具有代表性的奧地利西貝公司生產的“坎姆考普特”(Camcopter)無人直升機(UAV)可以在 25 千克的有效載荷狀態下航行 6 小時,其最大有效載荷為 50 千克,並且已經與英國泰勒斯公司的輕型多功能導彈一同經過了測試。其 55hp 旋缸發動機可以提供120 節的短程衝刺速度。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圖為“布倫瑞克”號武器密集的中央部分,其中包括了兩臺薩博RBS15 Mk3導彈發射器——它們是戰艦主要的攻擊武器。


K-130 級輕型護衛艦還具有兩臺萊茵公司的多彈藥軟殺傷系統(MASS)發射器,可發射雷達及紅外(IR)誘餌。這個隱身的、完全可訓練的、堅固的輕型碳纖維箔片發射系統是唯一一個可以產生艦艇型誘餌和進行全船屏蔽的自衛系統。MASS 系統的每臺發射器都具有 32 發完全相同的頻譜分析彈藥,無論是在紫外線、光電、紅外線、雷達還是激光光譜的條件下都十分有效。


K-130級輕型護衛艦積累的運行經驗


FGS“布倫瑞克”號(F 260):K-130 級輕型護衛艦的首艦“布倫瑞克”號於 2008 年 4 月 16 日開始服役。作為該級別的首艦,“布倫瑞克”號在交付後進行了大量的測試。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圖中,2007年秋季,“布倫瑞克”號在海上航行以進行推進系統測試。


FGS “馬格德堡”號(F 261):K-130 系列的第二艘輕型護衛艦“馬格德堡”號於 2008 年 9 月 22 日開始服役。


FGS “埃爾福特”號(F 262):“埃爾福特”號於 2012年 3 月開始海上驗收測試。並於 2012 年年底服役。


FGS “奧爾登堡”號(F 263)與 FGS “路德維希”號(F264):“奧爾登堡”號和“路德維希”號於 2012 年夏天完成海上驗收測試,同年秋季開始服役。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2008年6月“奧爾登堡”號在黑爾戈蘭島進行海試的罕見圖片。


顯然,K-130 級輕型護衛艦項目的完工將為德國海軍提供部署新型戰艦的能力。這些戰艦均將舾裝上適當的設備以實現其預期功能。為達到德國海軍最佳的戰術及運行要求,這 5 艘“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將被派遣到世界各地,負責監控任務、禁運措施和緝毒行動,並可能單獨或與國內、多國的任務組一同執行作戰任務。在不久的將來,當這些輕型護衛艦參與到非洲之角打擊海盜的軍事行動中時,誰都不會對此感到驚愕。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 圖中,2008年“布倫瑞克”號正在進行交付後的海試。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圖說海軍|德國海軍急切期待的戰艦——“布倫瑞克”級輕型護衛艦

《世界艦船視覺百科全書》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從希臘三列槳戰艦、羅馬戰船、維京長船到中世紀的十字軍的柯克船、蓋倫船和戰艦,再到現代的潛艇、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人類從萌芽時代造出的舢板一直到縱橫四海的艨艟,歷史中所出現的艦艇和船隻們都吸引著歷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們的眼球。本書用1200副精美的全綵插圖,生動地描繪自遠古時期至今,在不同時期叱吒海上的重要及著名船隻,並通過對艦船數據和航行生涯的全面剖析,全方位地展示了眾多著名船隻的全貌。此外還對所涉及艦船的詳細尺寸、噸位、性能參數、開工及下水時間、武備(限軍用船隻)進行了詳盡描述,並對船隻的服役生平和最終命運給予了簡單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