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乒乓球技術讓進攻就那麼簡單!

一般來說,對於業餘比賽而言,水平較低的比賽往往求穩,過渡性技術用得較多,比如搓球,而進攻技術所佔比例不高;水平較高的比賽中進攻技術運用較多,或說攻防轉換更多。

但是,大家也許會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主動進攻一方不一定能贏球,被動防守一方不一定會輸球。

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對於業餘比賽來說,“防守”重於“進攻”?

其實不然,按說現在乒乓球比賽應該追求主動上手、主動進攻。之所以主動進攻不贏球,其真實原因是進攻方的擊球質量不高,無法給防守方施加足夠的壓力。結合自己的實戰體會,談談比賽中進攻技術的兩個指導原則,或說是兩個“以誰為主”的關係,希望對各位球友有所啟發。

如何完善乒乓球技術讓進攻就那麼簡單!

一、發力以“向前”為主

我們在擊球時發力方向大體有向上、向前、向下。比如進攻下旋來球,我們會適當增加“向上”的發力,再比如扣殺高球,我們會增加“向下”的發力等等。

但是,有一條原則必須牢記:發力方向必須以“向前”為主!你只有牢牢堅持這條原則,你的擊球才能更頂,你的擊球質量才能做到更高,你的進攻才能更有威脅。

比如業餘比賽中最常見的拉高吊弧圈球,弧線過高、球速過慢,在水平較低的比賽中還管用,但是在高水平比賽中無異於“送死”。

如何理解這個“以向前為主”呢?我個人建議採取量化的辦法,即:擊球時確保80%的力量是向前,其餘20%的力量根據來球速度、旋轉、落點等用來調整向上或向下。

二、以“撞擊”為主

乒乓球運動中,“摩擦”和“撞擊”的關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自小日本發明弧圈球之初,其討論就有之,現在依然是大家熱衷於討論的話題,估計今後還會一直討論下去。我個人覺得現在有一種誤解或是一種誤導,即把“摩擦”和“撞擊”分開來當成兩個對立的東西。

比如教科書或者教練在談及前衝弧圈球和加轉弧圈球時,往往是這樣說:前衝弧圈球,撞擊為主;加轉弧圈球,摩擦為主。

本來這個說法也沒太大問題,但是很多人就會片面地把“摩擦”和“撞擊”分開來理解,更有甚者把兩者作為對立面來理解。

如何完善乒乓球技術讓進攻就那麼簡單!

實際上,“撞擊”和“摩擦”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撞擊”同樣可以產生“摩擦”!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這樣說你可能更好理解:純正的“撞擊”是你的拍面擊球時“垂直於”來球方向(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是大多數時候擊球你的拍面並不完全垂直於來球方向,這樣一來只要這個夾角不是90度,那麼你這個時候擊球就不是純正的撞擊,而是會產生一定的“摩擦”(試想一下,你練習正手攻球時會不會同樣產生一定的上旋呢?),並且隨著你揮拍的速度越大,或說你“撞擊”球的力量越大,這個隨之產生的“摩擦”也會越大。

當然,以上所說的還不是我這說“以撞擊為主”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現在隨著乒乓球器材的改革,如球變大、無機膠水的使用等等,對於運動員的擊球質量要求更高了,即擊球要更“頂”、球速要更快、旋轉要更強,而這些如果缺少“撞擊”的保證,幾乎無異於天方夜譚。

在這個基礎上,又引發了一個話題:外弧和內弧。限於篇幅,我這就不說了,下次有機會再談談自己的看法。

如何完善乒乓球技術讓進攻就那麼簡單!

以撞擊為主,具體到比賽實戰中,可以這麼理解:進攻時為了確保擊球的威脅性,以“撞擊”為主,而“摩擦”作為輔助手段在擊球瞬間進行細微的調節;而當你不具備進攻的條件時,比如步伐沒到位、擊球位置不合適時,這個時候就要採取過度技術或轉為防守技術,那麼可以適當增加摩擦的調節作用,注意的是不要完全被動的去碰、蹭,而是要結合落點適當“撞擊”發力打亂對手進攻的節奏(具體可參見前面的文章“學會控制發力”),否則你的回球又高、又慢,照樣是去“送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