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曲徑通幽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許宗合、劉孟博、張懷義/文

聚仙堂俗稱仙人堂,位於汝州市區東北五十里許,大峪鎮邢窯村紫雲山東麓,省級地質公園紫雲山風景區內。聚仙堂與觀音堂相去僅數里,境內山勢險峻,植被茂密,每年初春漫山新綠,秋季紅葉遍佈,極具觀賞價值。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聚仙堂所在地與觀音堂地質構造基本相同,亦如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所說:“形如圍屏,壁立千仞”,唯有不同者,便是令人稱奇的懸空溶洞“碧雲洞”。碧雲洞為一處天然溶洞,高懸於峭壁之上,洞口寬約十米,高約四米,自明代修砌石牆,設立佛殿以來,內部很少有人進入,加之懸洞深處異常狹窄,因此通往何處不得而知。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聚仙堂以其山奇、水秀、洞幽、林密,自古便吸引了大量的文人雅士前來覽勝探奇,院中碑記及碧雲洞牆壁殘存題詩,對聚仙堂景緻的讚美更是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如明人碑記寫到“其□雲山崔嵬,上乘青霄,形同太嶽;松崖楞層橫平,鬥星勢若天台。巖畔仙室越出蓬洞,硐邊佛屋乃若兜率。周圍森林密茂,上下流泉幾處,實清異景者也”。而乾隆年間管城(鄭州)人略,更是以仙境喻之,“知音相伴紫雲遊,曲徑流水通古幽。片片白雲出山峪,點點玉露下峰頭。泉水若雨驚僧夢,明月如銀遣客愁。何時清平心間事,重來仙境度春秋。”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聚仙堂明代以前喚做仙堂溝,自元末動亂以來,逐漸荒蕪,明代中期以後社會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始有靳村靳端、紙坊街劉山等一眾善信意欲恢復仙堂。因聽聞官山長老庵有高僧,道秀號“南山”者,“道德弘恢,戒行冰霜,可其主者”,即率人數次乞請,後道秀被靳端等人誠意打動,於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掛錫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碧雲洞題壁詩

道秀來到聚仙堂後,依懸洞草創佛閣僧舍,每日講經授徒,虔心禮佛,為日後聚仙堂成為佛教名剎奠定了基礎。嘉靖三年(1529年)道秀圓寂,門徒德滿號“豐清”者繼任主持,自德滿主事以來,時刻以擴大廟貌為己任,十餘年如一日,“傾力詣糺檀㐰,募資重修”。先後在碧雲洞內設五方佛、玄帝、崇寧真君、十八羅漢等石雕造像,其後又在徒弟圓淮的協助下,修建水陸殿三間,並設雲梯溝通碧雲洞,以方便香客們禮佛進香。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一月,德滿感聚仙堂地狹,聘請石匠尹世威、李廷相、喬得水等開山取石,擴大基址,至四月初八日共取石萬餘塊,修砌石堰一道、並券立石門一座。“紙坊街施主謝鸞,見此仙地自舒其心”,捐建鐘樓一楹,並有申臣者募鑄洪鐘一口,懸掛於樓上。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聚仙堂碧雲洞造像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德滿圓寂,門徒圓淮擔任主持後,首先對靳端、靳美、靳聚良等護法功德主累年捐贈,東至豬窩溝、南至石岸、北至光山頂、西至李保的大片山林土地豎石定界。即而又大興土木,至隆慶三年(1569年)止,先後創建了地藏殿、千佛殿、伽藍殿等殿宇,並在周圍風水絕佳處修建塋塔三座,普通塔一座,自此聚仙堂進入鼎盛。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聚仙堂明代高僧塋塔構件

聚仙堂自明代重建以來,此後屢有重修,清嘉慶年間,廣松和尚主持聚仙堂,除對山門、二門、伽藍殿、觀音殿、地藏殿、客堂等殿宇進行重修外,在禪修之餘,親掘石洞一處,供後世子孫使用。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解放後,聚仙堂寺產及山林充公,院中原有殿宇因天災人禍逐漸損毀,先是土改其間拆毀佛殿三座,不久設立林場,剩餘殿宇由護林人員居住,1957年夏,天降大雨,住在中殿的護林員,發現殿內老鼠狂躁不安,四處逃竄,料有大事將要發生,與是和同伴也一起出外躲避,果然是夜有巨石墜落,將中殿壓塌,所幸無人員傷亡。1960年,院中遮天蔽日的大銀杏樹被伐,1963年,僅存的三間西殿發生火災,文革其間碧雲洞部分石雕被毀。1980年7月,風穴寺文管所將院中剩餘造像36尊、浮雕30件,運往風穴寺集體保存。

汝州訪古         紫雲山聚仙堂

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有所恢復,四方香客翻山越嶺前來進香者絡繹不絕,然而此時的聚仙堂荒廢已久,除懸空洞、廣松洞、石券門、石堰外,其他殿宇片瓦無存,凡到此的四方善信無不目睹心傷。1993年,康家莊居民康建章與風穴寺林場簽訂承包合同後,同父親康德芳來到聚仙堂,以一己之力開始著手聚仙堂的復建工程。常言道得道多助,在其身體力行的感召下,樂助功德者亦不乏其人,先是歷時三年拓寬進山道路,此後陸續修復懸空洞,重塑五方佛塑像,架設扶梯,平整寺院基址,復建觀音殿等,在康建章父子二十多年的辛勤付出下,聚仙堂現已初具往昔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