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設計兒童在線教育產品的“激勵機制”?

筆者從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課中受到啟發, 並以此為理論依據思考了如何將激勵機制引入兒童在線教育產品。

怎么设计儿童在线教育产品的“激励机制”?

最近在得到app聽了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課,受益良多,尤其是“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主題。細細聽了幾遍,從中咂摸出幾分若有似無的感觸,隱隱感覺觸摸到了人生的源動力,那種蓬勃的、銳不可當的正向的、積極的力量。

因為從事兒童在線教育行業,常常苦惱於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半途而廢,課程的完課率總是不高。教研老師努力提高課程的趣味度,產品人員也設法將遊戲裡常用的那一套激勵機制引入產品,然而面對注意力相當分散的低齡兒童,這些做法常常收效甚微。我試著使用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理論,探尋自我實現的源動力,尋找“激勵”的密碼。

一、自戀,就是做自己

“因為每個生命都想證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實現的預言。”——武志紅

1. 做自己,從先定個小目標開始

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被問到過這樣的問題:長大後你想當什麼?不管答案是“科學家”“警察”還是“廚師”“售貨員”,這都是“做自己”的開始。

在設計產品中,開始時讓你的小用戶定個目標。比如,你的產品是一套數學課程,小用戶的目標可以是成為大數學家,也可以是成為數學世界的魔法師。在你定義的世界觀裡,小用戶通過學習不斷修煉升級,實現一個個小目標,最終實現終極目標。

在兒童教育產品的設計中,很容易步入“面向家長研發”的誤區,畢竟家長才是真正付費的“消費者”,所以往往會花大手筆向家長介紹課程的價值,而忽視了孩子才是產品真正的使用者,他們有權利知道你的這個課程產品能讓他們獲得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

2. 回溯積極的體驗

“一些優秀的推銷員,在開展一天的工作時,會先去找一些優質的客戶,或者推銷一些容易賣的產品,通過這種方式去製造一些成功體驗,這份體驗會幫助他更好地開展一天的工作。”

在開始新的學習任務之前,給小用戶回顧過往成就的機會,回溯積極的體驗。如果你的產品是給孩子打造了一套升級體系,那麼在適當的時機(比如任務失敗,沮喪之時)彈出已獲得的升級獎勵,可以讓孩子回顧彼時的勝利體驗,增長信心。

3. 找個好學伴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就去和什麼樣的人接觸,他們的體驗會很容易的感染到你。這是擴大自己體驗的一個重要方式。”

這一點很好理解,想想高中裡的尖子班、精英班就明白了。

  • 對於大孩子(小學及以上)來說,社交需求開始增加。很多在線教育產品都引入了“同學圈”、“學霸PK賽“之類的模塊,本意是打造榜樣激勵學習,但實施起來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尺度要把握好。
  • 對於小孩子(學齡前)來說,“好學伴”不一定是同齡人,可以是虛擬形象。在你的課程產品裡創造一個虛擬形象,這個虛擬形象的人設很關鍵,它要是積極樂觀的,有感染力的,用它的體驗去感染小用戶。

二、他人的期待

“重要的人對我們的期待,特別是父母等權威的期待,會對我們造成巨大影響,這份期待會深入到我們內心,成為一種影響命運的力量。”

1. 給予孩子積極期待

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讚美,特別是來自權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讚美。對兒童來說,“權威或重要的人”有哪些呢?家長,老師,還有那些朝夕相處的動畫片裡的“夥伴”,已經與孩子建立起情感聯繫的自制IP形象等。

在在線教育產品裡,這些“權威或重要的人”怎麼傳遞出這份讚美呢?

在直播課中,老師充當“吹彩虹屁”的角色,考驗的是老師的功底。

在沒有老師、孩子自主學習的產品中,採用第一人稱視角,由一個已經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的IP形象來發揮作用。比如,小伴龍app中,在用戶設置好孩子的暱稱之後,小伴龍會在孩子完成任務後誇讚孩子時叫出孩子的名字,營造出一種面對面誇讚的互動感。

2. 達成目標後的獎勵是什麼很重要

有條件的愛很容易出問題,雖然它在意識上傳遞的是正向期待,但在潛意識上傳遞的其實多是負向期待——如果你達不成目標,就會有懲罰。

在在線教育產品中,大都是採用積分或學幣作為學習後的獎勵,學幣積攢到一定數目可以兌換實物禮品或者換裝裝備之類的虛擬禮品。

在我看來,更有效的是,達成目標後的獎勵與在開始之初設定的目標是緊密掛鉤的。比如,有一款兒童數學app“我的數學寵物”,孩子在這款app裡的目標是扮演寵物的主人,通過運算練習賺取金幣來飼養寵物。“樹立目標→達成目標獲得獎勵→升級目標”的運轉,利用的是孩子自我實現的源動力,而不是“有條件的愛”。

三、鏈接的力量

“自戀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當這兩股能量相合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激發。用更簡單的話來講,就是‘我’要做自己,同時去尋找另一個能對我產生重要影響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積極的鏈接,那我們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希望我們創造的兒童教育產品能成為這種鏈接的力量,與同行共勉之。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