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湖湘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湖南很多地名竟都大有來頭!它們蘊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徵。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解密湖南郴州市區縣地名的由來,這些可是連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哦!看完後要漲姿勢了~

郴 州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早在舊石器時代,郴州市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地,秦朝設郴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桂陽郡。西晉建興三年(公元315年),分設桂陽、平陽二郡。南朝陳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又析桂陽郡地置盧陽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桂陽、平陽、盧陽三郡合併為郴州。此後長時期內時而稱桂陽郡,時而稱郴州。中華民國26年(1937年)和29年(1940年),叫做湖南省第八和第三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稱郴縣專區、郴州專區、郴州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郴州地區,建立地級郴州市。

“郴”字為篆書“林”與“邑”二字組合,意思為“林中之城”。

北湖區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1959年11月在原郴縣城關鎮設立湖南省郴州市,為縣級市之始。1963年5月改為郴縣郴州鎮,實為縣級鎮,由郴州專區直轄。1977年12月,恢復郴州市。1994年12月,原郴州地區改為郴州市(地級市),原郴州市(縣級市)改為北湖區。

北湖區因境內北湖而得名。

甦仙區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前身是郴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春秋戰國時,境地屬楚國。自秦始置郴縣,西漢時易名宣鳳縣,東漢複名郴縣;五代後晉時更名敦化縣,後復為郴縣;元時改名郴陽縣,明時廢郴陽縣,縣城為郴州直隸州轄地;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復置郴縣。199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時,撤銷郴縣,設立城郊型縣級區甦仙區。

甦仙區因境內蘇仙嶺而得名。

資興市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東漢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始建縣,初稱漢寧縣,隸桂陽郡。三國時屬吳,會籍王建興元年(公元252年)改漢寧為陽安。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陽安為晉寧。南北朝時,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撤銷晉寧縣,併入郴縣。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恢復縣治,以流經治所前的資興江命名,始稱資興縣。

1984年,資興縣改為資興市(縣級市)。

安仁縣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周時代屬荊州,秦代屬長沙郡。唐武德年間置安仁鎮,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改安仁鎮為安仁場,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始建安仁縣。

縣名取“安撫仁義”之意

桂陽縣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桂陽作為縣治始建於東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最初叫平陽縣、平陽郡等,直到民國2年(公元1913年)撤銷桂陽州設立桂陽縣,才叫這個稱呼。

今天的桂陽縣從地理上看已“挪到”桂嶺之北了,南轅北轍,是因襲舊名造成的。

永興縣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縣。初名便縣,因境內便江得名。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便縣為安陵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安陵縣為高亭縣。北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改高亭縣為永興縣。據傳改名永興,是取“永世興旺”之意。從此,永興名沿用至今。

宜章縣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由蕭銑建縣。因境內有大章、小章兩條河流,故稱義章縣。北宋太宗興國元年(公元976年)為避太宗趙光義諱,改名宜章,沿用至今。

嘉禾縣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從桂陽州析出西南禾倉堡和臨武縣西北部分設置嘉禾縣。嘉禾的名稱來自一則傳說。相傳炎帝神農氏巡遊南方時,在騎田嶺之陽(即今嘉禾縣境內)發現了稻穀,遂拾之以教四方民眾耕種,才使“九州之人皆知穀食”。為紀念神農氏這一發現,後建縣時,便取名嘉禾,沿用至今。

臨武縣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臨武縣。之所以叫臨武,是因為這一帶在戰國時期是楚國臨武邑的所在地。又根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縣側武溪東,因曰臨武縣”。

汝城縣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東晉穆帝昇平二年(公元359年)始建汝城縣,轄今汝城、桂東兩縣地域。

之所以叫“汝城”是因為這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汝邑”的所在地。

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廢汝城縣置盧陽郡。陳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置盧陽縣。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義昌縣。五代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因避莊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國昌之諱,改義昌縣為郴義縣。北宋太宗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改郴義縣為桂陽縣。南宋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將“零陵、宜城”兩鄉拆出另置桂東縣,從此桂陽、桂東各為一縣。元、明兩朝仍叫桂陽縣。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吳三桂舉兵叛清,在衡州稱帝,號周王,為避諱“桂”字,曾一度將桂陽縣改為義昌縣。次年2月,吳三桂兵敗病死,複稱桂陽縣。民國2年(公元1913年)拆桂陽州設桂陽縣,為避免兩縣重名,改回汝城縣,沿用至今。

桂東縣

郴州各市區縣地名竟大有來頭?據說90%的本地人都不知道

南宋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把屬原桂陽縣(今汝城縣)管轄的“零陵”、“宜城”二個鄉分出來設置一個新縣治。因新設縣治位於原桂陽縣(今汝城縣)的東部,因而叫桂東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