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2000餘次生死考驗

有一個特殊的空軍兵種,每一次他們坐著飛機衝上藍天,卻是靠著自己的雙腳落地。

他們穿雲而過,有時給敵人一次奇兵突襲,扭轉戰局,有時為重重圍困的災區打開救援的大門,他們是中國空降兵,在廣闊空天留下獨特的身影。本期開講嘉賓是空降兵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振波。41年從軍生涯,他攻破了空降訓練和重裝空投技術上的一道道難關,見證並推動了中國空降兵由“會跳傘的步兵”向“空中集團軍”的轉變。

穿雲而過的“天降奇兵”

41年,2000餘次生死考驗

“2008年縱身一跳,在雲中穿梭到底是一個什麼感受呢?”一位氣象兵戰士十分好奇穿雲而過的感受。這位青年代表特指的“2008年這一跳”,正是李高工2000餘次跳傘生涯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次。那是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路斷、電斷、通信斷,地震中心的情況到底怎麼樣沒有人知道。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空降兵接受了空降地震災區,偵察災情的任務。在失聯46小時的”孤島”茂縣上方,從5000米高空,以李振波為首的“十五勇士”在無地面指揮、無氣象引導、陌生複雜的危險情況下極限一跳。飛機上呼吸困難;降落時主傘失效;落地瞬間撞到樹木;鋒利枝丫刺穿大腿;傘具掛在懸崖;落地瞬間摔休克……隨著李高工的描述,我們重溫了那次險象環生的救援行動。而正是他們無畏的行為,打開了空中救援通道,為災區科學救援提供重要依據。

41年,2000餘次生死考驗

“你想過你有一天會成為英雄嗎?”來自空降兵黃繼光連的一位名叫程強的戰士問道。

2008年的汶川災區,曾有一位少年舉起了“長大我當空降兵”的橫幅,他正是十二歲的程強,而李振波的一跳,在少年的心中樹立起了空降兵英勇無畏的形象,埋下了當兵的種子,在空降兵歷史中,李振波的英雄事蹟已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筆。

41年,2000餘次生死考驗

面對提問,李振波的笑容依然靦腆溫和:“我感覺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假如說2008年那一次,不是我第一跳,換成別人,還會有第一跳。”

質樸厚實,鋒芒收斂。李振波將自己比作一滴水:“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當中的一員,大海當中一滴水就是很平常。特別是我們軍人,那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兒。我感覺到很正常,沒有什麼特殊的。”

由“會跳傘的步兵”向

“空中集團軍”的轉變

41年,2000餘次生死考驗

前方作戰,後方也需“保障”,炊事班的戰士們跳傘,那要揹著鍋跳嗎?李振波笑答,不用。如今,我們能根據不同的物資器材和裝備使用不同的空投系統,在地面上形成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空投系統的靈活使用,讓戰士們不必帶著裝備跳傘,只要與裝備跳到同一位置,就能立刻使用。那麼國慶大閱兵完美謝幕,不知道天安門前駛過的空降兵戰車方隊有沒有引起大家的好奇呢?空降兵還有戰車?其實,把像戰車這樣重達10噸、20噸的重型武器裝備從運輸機上精確空投到作戰區域,實現重裝空投,是空降兵部隊特有的作戰能力。“一傘、一人、一槍的時代已經過去,空降兵光靠跳傘,已經不能立於世界軍事空降兵之林。”李振波說到。如今的空降兵必須向重裝備、重火力的聯合作戰兵種發展。

41年,2000餘次生死考驗

從1950年中國空降兵成立到2000年,50年來,重裝空投始終難以攻破3.5噸的極限。

“和平使命-2005”演習與俄羅斯空降兵在同一地域,空投相同的裝備,空降相同的人數,又對中國空降兵提出了更為艱鉅的挑戰。空降技術,國外是對我們進行封鎖的,每一步都歷經摸索、嘗試,從“欲哭無淚”到“成功後的嚎啕大哭”,李振波帶領團隊攻破技術瓶頸,成功連續將三臺戰車安全空投落地,使得中國空降兵在世界軍事舞臺上大顯身手,推動並見證中國空降兵由“會跳傘的步兵”向“空中集團軍”的轉變。

現場的驅鳥戰士喜歡自制驅鳥工具,卻對自己的創新速度滯後於外界發展感到憂慮。

對此,李振波卻說,比起創新的成果,更該清楚創新的理由和途徑,及時總結,腳踏實地走好創新的每一步。軍隊鼓勵、支持每一個對部隊建設有用,對飛行安全有用的想法的實現。

“三腫三消”才能上藍天

41年,2000餘次生死考驗

李高工一來到錄製現場,就從兜裡拿出了三個小紙片,向主持人發起了一個小挑戰。

這三個小紙片被夾在了膝蓋、腳後跟與腳尖內側,以“著陸姿勢”跳到地面,紙片不掉,才算通過,這讓主持人直呼“不容易”。

而這一動作,戰士們要從兩米高的平臺上跳上千次,雙腿歷經“三腫三消”,練出著陸瞬間把汽車砸個坑的“鐵腿”才行。

“當我考核你不及格的時候,那你就別跳。我們在這裡跳上萬次,實際上在飛機上就跳一次。”

2000餘次是李高工41年從軍生涯跳傘的次數。這樣一個數字,其實是2000餘次生死考驗。

因為空降兵的跳傘不止在平地降落,還要在山地、森林、高原等複雜環境中空降,直面各個環節的安全隱患。

41年,2000餘次生死考驗

您就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