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護航 雲服務商揮起“英特爾大旗”

英特爾覺得,一切都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一點,在已經耕耘多年且生態版圖不斷壯大的雲計算領域尤為明顯。


生態護航 雲服務商揮起“英特爾大旗”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雲平臺與技術事業部總經理Jason Grebe預計,有賴於細分行業的增長,整體雲端市場到2020年將達到20億美元規模,未來5年雲端負載的年均增速將高達20%。

要抓住這樣的市場,除深入行業、滿足個性化需求別無他法。英特爾公司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王銳認為,這一策略無論對於英特爾還是雲服務提供商客戶,都同樣適用。

今年9月,青雲QingCloud正式發佈第二代雲主機產品。該產品搭載了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以加速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推理計算。

“基於VNNI指令集我們升級了深度學習平臺。”青雲QingCloud超級融合與供應鏈總監廖洋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使用CPU來做人工智能推理計算,它的好處在於可以利用CPU的數量來彌補性能跳躍或者差異。“只要給它足夠的計算節點,實際上整個學習的時間會縮短,且成本相對來說會更加便宜。”

青雲QingCloud還在E2主機中應用了英特爾傲騰數據中心級持久內存。廖洋說,“它讓我們的性價比變得更高。”

戴爾將英特爾的這些最新產品技術送上了青雲。“我們第一時間和青雲展開測試,並第一時間將新品應用到了青雲QingCloud的產品方案中。”戴爾科技集團大中華區企業級解決方案總監郭鵬說。

戴爾是英特爾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是青雲QingCloud的戰略合作伙伴。青雲QingCloud第一臺上線的主機就是戴爾的設備。2018年,雙方合作推出了一套超融合系統。

作為生態型產品方案的供應商,英特爾對此樂見其成。這是一個具備競爭力的生態系統所應該呈現的微觀景象——“芯片廠商”熟知這些雲服務提供商業務的細分場景需求,OEM有能力快速響應這種需求之所需,雲廠商的軟件實力則能夠支撐這種需求。

對於英特爾,如果說產品力是核心競爭力,那麼這種生態力就是軟實力。

同為雲計算企業,金山雲也正處在快速成長期,它的首席架構師周超勇預計,到2020年,金山雲CDN服務目前60T的儲備帶寬將突破100T。它將對應一次帶寬硬成本的高速增長,因此“更好的硬件介質”將可以有效提高單設備服務能力,降低成本壓力。

英特爾對金山雲在軟件架構上的創新能力讚賞有加。英特爾的相關負責人說,它顛覆了傳統的軟件架構,走得非常靠前。

今年8月,金山雲在CDN的生產環境裡部署了英特爾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加QLC的新方案,對CDN從計算到存儲進行了全面升級。整個9月間,金山雲都在對新方案進行測試。隨之,因為測試結果達到了單機服務能力4倍提升的預期,金山雲開始認定QLC已經具備了大規模部署的條件。

在應用新硬件方案後,金山雲的單機成本隨之也增長了3倍多;不過即便如此,金山雲仍興趣濃厚。

在CDN業務中,雲計算企業通常不會單純考量服務器成本的高低。一方面,它是一次性成本,可以在長達數年的生命週期中分攤;另一方面,QLC方案因為突破了IO瓶頸,減少了節點數量,進而也就降低了CDN業務中回源帶寬的成本;而在CDN業務中,這是一個高企且連續的成本構成。

考慮到這是CDN行業中首次部署QLC技術,它已經被行業視作一種顛覆。鑑於CDN行業幾乎可見的新一輪增長,周超勇相信新技術的引入將為金山雲的CDN服務帶來一個新的窗口期。

從QLC的選型、測試到建點,周超勇說,金山雲把英特爾十幾個部門的專家都“騷擾”了一遍,“從半夜到週末”。他的回憶說明瞭一個淺顯的道理:新技術的引入是有門檻的。

不過眼下,金山雲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軟件優化。這一次,英特爾為金山雲在單機4倍性能提升的基礎上,又“留下了”30%~50%的優化空間。

英特爾至強平臺所包含的這些細分產品與方案就像一面面大旗,現在,青雲QingCloud、金山雲揮起了其中的一面。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雲平臺與技術事業部總經理Jason Grebe表示,“不同雲計算廠商的業務需求各不相同,每家雲服務提供商有自己的業務重點、獨特的工作負載和不同的數據中心設計考量,因此他們需要‘定製’基礎架構,交付個性化服務。面對雲服務提供商的多樣化需求,英特爾與客戶深入溝通,通過軟硬件的優化釋放最大性能。”


生態護航 雲服務商揮起“英特爾大旗”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雲平臺與技術總經理 Jason Grebe


憑藉這一策略,2014年~2017年間,英特爾在雲計算業務上的營收翻了一倍,實現了30%的年度複合增長率。

就像Jason Grebe所描述的那樣,事實上,金山雲CDN在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與QLC上與英特爾展開的合作,只是雙方戰略合作關係中的一個亮點。此外,雙方在存儲、計算和網絡,包括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都在進行合作。

這又是一個“微縮景觀”,它展示了英特爾在與各種不同規模、業務領域也不盡相同的雲計算合作伙伴所打造多樣化雲創新過程體現出的價值和獨特之處。

那種戰略合作廣泛性的形成根植於至強平臺的平臺級能力——那是一個包含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同時涉及計算、存儲、網絡、內存和軟件等各領域全面集成的平臺級能力。

這種能力的形成和發揮有賴於它所擁有的15000名軟件工程師,以及與整個系統關聯的幾乎可以稱為“業界最大的ISV生態系統”。

沒錯,已經很多年沒有人,至少已經沒有云計算合作伙伴會把英特爾視作一家僅提供處理器的硬件公司了。或者簡單地說,它早已從一家發動機廠商,轉變成了一家提供從製程、架構、內存、互連,到安全和軟件服務的“整車廠商”。

也正是這個原因,Jason Grebe更樂於去談論整體市場,而不僅僅是處理器——儘管它仍是核心。

他認為,未來數據中心的增長將會成為英特爾重要的增長引擎,且雲服務的增長速度依然會保持喜人的態勢。除此之外,傳統行業的革新、邊緣端的發展,對英特爾來說都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基於這一趨勢判斷,Jason Grebe表示英特爾將繼續保持在傳統公有云和私有云方面的投入,並繼續在網絡存儲方面推動增長,“我們預計在未來10年之間,數據中心市場存在一個爆炸性的增長趨勢。英特爾希望在數據中心、邊緣端等領域都能成為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方面的領軍企業”。

作為上游廠商——如今只有當人們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時,才會使用這個詞彙——英特爾帶著至強平臺的全線產品和它的15000名工程師,幾乎和每一位提供雲計算服務的合作伙伴都依據業務需求而鎖定了個性化的合作方向。後者顯然也抱有同樣的想法,雲服務的日漸成熟,讓競爭所需要聚焦的業務線更為細分。

對於大型的——也就是幾乎是行業熟知的所有規模型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如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英特爾都有專設團隊提供支持;而對於那些後起之秀,英特爾也有專門的團隊整體負責。英特爾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後者跟蹤服務的新興互聯網廠商客戶超過百家,並有持續新晉。

這是一個涉及產品方案組合、生態投資和產業合作的典型業務模型,無論客戶規模大小,都能在其中找到強化自身市場競爭力的方式方法。

“總部高層每次來(中國)都會發現一些新的公司在成長。”王銳拿今日頭條和快手的崛起舉例說,“你很難說明天它會成為什麼樣子”,她說,“中國這片土地相當肥沃。”


生態護航 雲服務商揮起“英特爾大旗”

英特爾公司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 王銳


快手是英特爾傲騰數據中心級持久內存的用戶,它的Redis數據庫和推薦系統都應用了其非易失性內存特性。

快手系統部高級技術總監張子堅介紹說,目前快手超2億的日活用戶群體(年底預計達到3億),每天新增上傳的視頻數量大概是1600萬條左右;而快手每天為用戶推薦的視頻量則達到了千億級,總播放量約為200億左右。

在如此規模的數據量之上,如果快手的用戶對彈幕速度和視頻推薦質量(由AI技術支持)滿意,硬件部分的功勞就要歸於傲騰。

對合作夥伴的“悉心照料”,讓英特爾2018年在中國區收穫了約60%的增長。所以去年英特爾全球對應雲計算相關的業務的增長約為40%,中國區功不可沒。

今天,我們在英特爾與雲計算合作伙伴的業務合作細節中,既可以看到王銳所說那種深入行業的策略效果,也同時可以看到Jason Grebe所強調的平臺級能力的細節。它們紛繁複雜,但有時也不乏有趣的內容。

可能少有人注意到,從2018年京東商城改版後,商城的banner圖展示事實上是“千人千面”的。也就是說,每一個消費者登陸商城後首先看到的推介,都是人工智能“認為”消費者會感興趣的商品。

這是一個驚人的工作量。桂創華是京東零售技術總監,他說,目前京東商城每天生成的banner圖片數量達到千萬級別,而在類似“6.18”和“雙11”的大促活動中,每天生成的banner圖片已超過1億張。

人工PS的方法當然不能再用了。京東把所有的摳圖、配色、合成等工作交給了人工智能,並希望將速度推向極限——每張圖片的生成耗時少於100ms。

“試了很多方法,但發現達不到。”桂創華說,“最後發現仍存在一些性能優化空間,但都涉及最底層的圖像處理庫。”

英特爾和京東商城共同完成了最終的“臨門一腳”。英特爾顯然更熟悉自己的底層硬件與軟件的配合。那次優化涉及了AVX-512指令這樣的向量化指標,也包括了針對PNG圖片的IPP高效壓縮技術等。

同樣有趣的合作還包括對山寨產品的圖片檢測中。這是所有電商的業務底線,它是一個典型的深度學習場景。

在框架層面,英特爾在Caffe和TensorFlow上提供了優化;同時又應用了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的新的特性——Deep Learning Boost深度學習加速庫。

英特爾的相關客戶負責人稱,其中增加的一個被稱為VNNI的int8指令,可以在不損失山寨產品圖片檢測質量的情況下,實現數倍的性能提升。

這是英特爾之所以能深入客戶業務場景併發生業務粘性的根本。“無論在基礎設施端、人力配置,還是軟件端,我們都可以做定製化的調試和服務。”Jason Grebe說。當然,同類型的服務還包括了硬件範圍的處理器定製,各類雲計算廠商對此興趣濃厚。

這類建立在完整平臺級合作框架下的合作,深入了業務場景,成就了那些雲計算合作伙伴,也成就了英特爾。

要相信這一點——英特爾在中國區實現60%的增長秘訣,就藏在那1億張圖片裡。

【IT創事記】創見科技未來,旨在為讀者提供科技企業和科技趨勢的前瞻分析與評論。創始人祁萌,為資深科技自媒體人,歷任《商業夥伴》副總編、《電腦商報》主編、都市媒體記者編輯等職,從業超過14年。本同名專欄入駐各主流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