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版“正規軍”正加速駛來 :QuickTake

人民銀行版“正規軍”正加速駛來 :QuickTake

試想一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商業銀行自助取款機(ATM機)取現提示語音或許會變成,“尊敬的儲戶,取紙幣請按1,取數字貨幣請按2並輸入您的數字錢包碼。”

隨著電子支付的發展和推動,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正以勢不可擋的腳步走來。中國作為全球電子支付的領軍者,有可能成為主要經濟體中第一個推出官方數字貨幣的國家。

中國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8月公開表示,“從2014年到現在,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從去年開始,數字貨幣研究所的相關人員就已經是‘996’(每天從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週6天工作制)了,做相關係統開發,央行數字貨幣現在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了。”

為了避免在數字貨幣推出後在取款機前茫然失措,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國數字貨幣的來龍去脈。

1、中國央行的計劃

中國央行迄今尚未公佈具體數字貨幣白皮書或相關計劃,但是央行實際上自2014年起就開始研究相關課題,彭博綜合央行穆長春、央行副行長範一飛等在內的發言顯示,針對中國這樣一個已經高度去現金化的社會,初期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即僅限於取代現鈔,讓居民用於各類支付。M1和M2基於商業銀行賬戶,已實現電子化或數字化,沒有用數字貨幣再次數字化的必要。

與現行貨幣發行體系一樣,將由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而且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因而保證數字貨幣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

2、與先行者區別

比特幣是最負盛名的數字貨幣,除此之外的加密貨幣林林總總數以百計,其中最近令監管機構比較擔心的是Facebook公司今年6月提出要創建數字貨幣Libra,監管擔憂Facebook有能力利用其先進技術和龐大的客戶群體,來創造一種會對國家主權構成挑戰的貨幣。Facebook Inc.此前告訴美國參議員們稱,支持其加密貨幣Libra的最初一攬子貨幣可能包括美元、歐元 、日元、英鎊和新加坡元。

而政府推出的官方數字貨幣仍屈指可數,包括烏拉圭發行的e-Peso、瑞典計劃今年啟動發行電子貨幣e-Krona試點等。

和比特幣這類數字貨幣對比,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將是中心化的,這與區塊鏈和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存在本質區別。即央行對數字貨幣有唯一的發鈔權,資金流轉方面央行可以知道自己的貨幣流轉情況,而比特幣有機器就可以造幣,並且是匿名的。

3、如何使用數字貨幣?

中國央行尚未公佈具體的數字貨幣標準和使用方法,但從使用紙鈔和硬幣的生活經驗來看,我們首先需要一個錢包來裝“錢”。能裝數字貨幣的錢包必然也是虛擬錢包,我們需要可以識別它的身份,也就是說需要註冊或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數字錢包,兌換出來的數字貨幣將進入這個錢包。

穆長春8月的講話強調了央行數字貨幣主要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他表示,“為了引導央行數字貨幣用於小額零售場景,不對存款產生擠出效應,避免套利和壓力環境下的順週期效應,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級別錢包設定交易限額和餘額限額。另外可以加一些兌換的成本和摩擦,以避免在壓力環境下出現順週期的情況。”

人民銀行版“正規軍”正加速駛來 :QuickTake

4、中國為什麼需要數字貨幣?

即便是電子支付十分發達的中國,在賬戶服務和通信網絡覆蓋不佳的地區,民眾對現鈔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而瞄準M0的數字貨幣,自然是劍指紙鈔和硬幣在流通過程中存在的缺陷,例如其發行、印製、回籠和貯藏等環節成本較高,流通體系層級多,攜帶不便、易被偽造、匿名不可控,而且存在被用於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

此外還有一層未被道破的原因,那就是在數字貨幣尚未有統一標準而全世界都大力研究的情況下,中國央行的先行先試有可能在統一標準上烙下自己的印記,避免人民幣在未來的世界貨幣體系中繼續受制於人。正如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所言,“貨幣的背後是利益、權力、政治、國際政治、外交。”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就預計,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加國際化、全球化的一種貨幣,是一種強勢的貨幣,導致主要貨幣和它產生兌換關係。

5、人們會選擇使用嘛?

很難說。至少目前來看,人行的數字錢包僅僅只是一個錢包,而在中國最普遍的電子支付手段–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還附加了社交、電子商務、打車、結賬和投資等功能,用戶雖然沒有利息收入,但可以進行各類投資,央行的數字錢包可能很難提供相似功能;央行報告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達58.00萬億元,同比增長13%。

6、為何不使用區塊鏈架構?

央行在最初研發時曾嘗試採用區塊鏈架構,但區塊鏈技術顯然無法滿足同時進行的大規模交易。穆長春指出,“去年雙十一的時候,網聯的交易峰值達到了92771筆/秒,比較一下,比特幣是每秒7筆。以太幣是每秒10筆到20筆,Libra根據它剛發的白皮書,每秒1000筆。”

由於該技術未能達標,央行決定技術中立,不預設技術路線,不排斥通過任何技術路線實現目標,完全交由幾家指定運營機構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進行研發,功能上達到高併發需求門檻即可。“比如因為是針對零售,至少達到30萬筆/秒。”

此外,央行數字貨幣是可以加載智能合約的,但為了避免其成為有價票證,央行僅會加載有利於交易媒介、價值儲藏、計賬單位這些貨幣職能的智能合約,對於超過上述職能的智能合約會保持審慎態度。

人民銀行版“正規軍”正加速駛來 :QuickTake

7、隱私問題

相對於比特幣的匿名,央行的數字貨幣希望在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的同時,還能實現可控匿名,如何保護使用者隱私就成為萬眾關注的問題。如穆長春指出,央行數字貨幣要在保證交易雙方是匿名的同時保證三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這兩個之間要取得一個平衡。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此前在文章中稱,央行可要求相關機構報告大額及可疑交易,央行還可以對其設置每日及每年累計交易限額,並規定大額預約兌換;甚至在必要時,可考慮對央行數字貨幣的兌換實現分級收費。

範一飛對央行數字貨幣加載智能合約亦持審慎態度。加載除法定貨幣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約,還可能侵犯公民隱私權,不利於個人權益保護。

8、中國央行還面對哪些難題?

根據中國央行官員披露的信息,未來將發行的數字貨幣將嚴格限定於現金兌換,而非替代所有貨幣的數字貨幣。中國銀行前副行長王永利撰文指出,流通中現金已經越來越多地被電子貨幣所取代(貨幣數字化),其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仍在持續降低,在現有的電子貨幣體系之外,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弄一套新的數字貨幣體系,其實際作用和價值到底有多大?

在廣袤的中國疆域上,尤其是邊遠的落後地區,推行的時間和成本也是一個問題。而如果中國央行推行的數字貨幣僅替代現金而不能替代存款,其國際化的空間恐怕亦非常有限。

數字貨幣運行體系與電子貨幣運行體系到底是什麼關係?現行的電子貨幣體系是否稍作改進就可以發揮類似作用?兩套貨幣體系如何協調管理?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央行數字貨幣如何控制使用範圍與總量規模,才能不對存款形成衝擊,又能充分發揮作用?在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之際,王永利提出的這些問題似乎仍沒有明確的答案。

人民銀行版“正規軍”正加速駛來 :QuickTak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