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處理的前世今生

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因地制宜,千百年來一直貫穿在各行各業,被奉若真理。只是,賢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收完糧食之後的秸稈,又該如何處理呢?就在幾年之前,人們對於秸稈的處理還只是簡單的付之一炬,簡單而快捷。很快,人們就嚐到了苦果——空氣汙染。即城市工業造成的大氣汙染之後,農村也在淪陷在大氣汙染的魔爪之下。曾經的鹽城大豐區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想要擺脫大氣汙染對人們的困擾,人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焚燒秸稈。這顯然並不容易,為了將秸稈“雙禁”概念落實,大豐區堅持使用會議、廣播、標語、公開信等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既要宣傳秸稈利用方面的知識、政策;又要普及秸稈焚燒的危害;同時還有基層幹部嚴防死守,只為在源頭上杜絕秸稈焚燒。

為了確保秸稈禁燃項目的進行,大豐區專門調撥433萬元專項資金,建立”藍天衛士秸稈禁燒監控系統“,其中包含高清網絡球機攝像頭176個,層層監控。並且,在“雙禁”期間,區生態環境局的工作人員走訪基層,監測各村鎮空氣質量狀況,巡查村鎮“雙禁”期間秸稈禁燒情況。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幾年過去,大豐區的空氣有著肉眼可見的變化。空氣清新了,天空也恢復了藍色。區生態環境局的檢測數據也忠實的記錄了大豐區的天氣質量變化: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大豐區的PM2.5平均濃度為40.8微克/立方,空氣優良比例達72.3%。這一點,居住其中的居民深有體會。幾年時間,大豐區的秸稈禁燃已經由基層幹部盯梢,變成了村民們互相監督。今年“雙禁”期間,秸稈焚燒案件為0。

秸稈禁燒後,如何處理就變成了人們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大豐區大力發展“村企結合”等多種形式服務,鼓勵相關企業開展地頭專業化收貯服務,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們秸稈離田。離田後的秸稈也各有去處。

在大豐區,人們為秸稈找到了“還田化、材料化、基料化、飼料化、肥料化、”五大出路。收割後的秸稈被再次還田。不僅可以增加農田肥力,還可以降低農作物病蟲害,成功增加農作物產量。而新能源的開發也少不了秸稈的身影。不管是草廟鎮以秸稈等生物質為原料進行發電的都市環保新能源開發項目,還是大中街道以秸稈為原料進行生態制磚的穎臺秸稈技術公司,都是小小秸稈的裙下之臣。福建的菌菇企業也慕名前來,只為到合作社採購秸稈基料。秸稈經過加工後,通過與省內外大中型畜牧企業合作,成功成為上海光明、南京衛崗等乳業下屬牧場的搶手貨。

秸稈處理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