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期刊,為什麼你只認識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會

頂級期刊,為什麼你只認識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會

一百年前,一群人的奇想與善意,長久地影響著今日的學術界。

文|張蔓生

你聽說過哪些基礎科學的學術期刊?一個來自中國的普通人,聽說過的很可能只有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

中國科學家每當在Nature或Science上發表成果,不管研究多麼難懂,都很容易在朋友圈裡形成刷屏之勢。這兩本經典期刊在中國普羅大眾心中的地位是如此高舉,以至於產生了很多都市傳說,比如在珠海市某區,發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論文獎勵一百萬人民幣。

甚至有一本非著名期刊,給自己起名叫Nature and Science,由旅美華人馬宏寶主編,發表的論文以中國人的文章居多。

世界上期刊千千萬萬,成為頭部的為什麼是Nature和Science?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跨越百年的奠基之路

自古以來,基礎學科在西方科學研究中的超然地位,都很少被動搖。在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領域,學者的名字和重要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夠進入教科書、進入高考題,被普通公眾所理解。

很多高考的必考考點就來自這兩本期刊,比如1913年Science上的第一張細胞的清晰照片,1932年Nature上的中子、1953年Nature上的DNA結構、1997年Science上的克隆綿羊多莉,又比如2018年中國科學家發表在Nature上的新萬有引力常數G。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 高中教材上的DNA分子結構,1953年最初發表在Nature上

Nature和Science的創刊時間非常接近,前者創刊於1869年的英國,後者創刊於1880年的美國。這並不是一個巧合。或許我們可以說,時代需要它們。

Science的創立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它的創始人是紐約記者約翰·麥克斯(John Michels),而實際上,它最初的經營者和贊助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發明家愛迪生。

愛迪生贊助了早期的Science大約一年光景。從1879年到1881年,正是他從發明燈泡到工業化生產的關鍵時期。雖然有漢默這樣的天才工程師相助,電燈泡仍舊難產,公司的聲譽也受到了影響。

就在1878年,愛迪生踏上了一次著名的旅程,到美國南部觀測日食。這次觀測本身弄得「一地雞毛」——字面意義上。愛迪生帶了自己發明的觀測儀器,結果去得晚了,不得不將儀器安裝在了雞棚裡,觀測被雞攪得一塌糊塗。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不過,在這次旅途中,他認識了一個同樣將改變科學史的人物:Nature雜誌的創始人洛克耶(N. Lockyer)。

洛克耶是英國人,正如Nature是典型的英國期刊。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 洛克耶(1836-1920),天文學家、氦元素的發現者之一

英國擁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和龐大的「業餘科學家」——尤其是博物學家——的隊伍。在維多利亞時期、在Nature的時代,面向這批興趣公眾的博物學、自然科學雜誌如雨後春筍般誕生。

Nature甫一降生,就要面對一大群競爭對手,但洛克耶並非等閒之輩。他的後臺是著名的科學家赫胥黎。

赫胥黎組織了一個朋友會,叫X俱樂部(X Club),日常活動就是一起吃吃晚飯、探討探討科學進展。這個俱樂部的會員都非同尋常,其中包括著名的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定義了新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家魯波克,和發現了丁達爾效應的丁達爾。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 倫敦的布朗酒店,X俱樂部第一次見面地點

這些人都是達爾文的朋友,是各種意義上的多面手,同時也是Nature的早期金主。比如,魯波克既是議員、慈善家,英國銀行節的創始人,又是科學家、生物學家、進化論的支持者,一生出版了12本不同領域的書籍。

當時的英國學術界,正處在從前現代走向現代的關鍵點。赫胥黎和朋友們認為時機成熟,此時正是搭建一個科學交流平臺的好時機。這個高端平臺既要能溝通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又要能溝通科學家和公眾。

所以,Nature在創刊之初的定位是:由真正的頂尖科學家運營的科學和科普期刊。

在創刊之初,Nature不但發表學術論文,還發表通俗文章、科學雜談、書評甚至科幻小說。直到今天,Nature依然登載大量的科普和科幻作品。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赫胥黎1869年給Nature寫的發刊詞中,三分之二都引用了歌德的詩歌「自然」。之後,赫胥黎寫道:「自從歌德寫出這些文字已經過去了40年,我們再次對歌德卓越的視野進行了回顧。但是,從他的比較解剖學,到他的最高的道路,一直不乏努力的身影,直到代表歌德的卓越概念現在成為科學的常識——我們擁有自己的卓越性。」

就是從這些先驅者那裡,愛迪生獲得了「創辦美國的Nature」的想法,投資了Science。雖然他忙得沒空親自當編輯,但他還是深度參與編務,每週由主編直接彙報。

Science辦得風生水起,卻虧得一塌糊塗。1882年3月,隨著愛迪生的撤資,Science停辦了。買下它的人是著名的亞歷山大·貝爾,電話的發明者。在貝爾的手中,Science短暫地成了美國的「科技頻道」,以報道各類科學學會和會議動態著稱。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 由於兩者一開始都是科普和科技新聞雜誌,Nature和Science主刊都是週刊,學術期刊維持這樣的短出版週期很不容易

但是到了1894年,這份科學新聞雜誌又陷入了虧損。貝爾將Science賣給了心理學家、心理測試的先驅之一詹姆斯·卡特爾。

卡特爾為Science發現了一個藍籌股:當時正走向興盛的美國各類學術團體。

1900年,卡特爾把Science賣給了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作為會刊。這個學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礎科學學會組織,當時已經成立五十多年。不過,美國當時的科學學者又少又分散,以至於學會幾次將要分崩離析。

對於AAAS而言,Science起到了凝聚劑的效果;對於Science而言,AAAS的成員提供了穩定的讀者和供稿者群。這次買賣稱得上是大廈之基。

正是企業家金主、現代學術共同體、學術會議和期刊的珠聯璧合,讓Nature和Science走向了輝煌。

Nature、Science與中國

創立以來,Nature和Science雖然經歷了數次起伏,但它們都對中國的科學事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早在清朝就有中國科學家在Nature上發表過文章。這個人叫徐壽,是一個落第秀才,也是偉大的科學家。徐壽的文章《聲學在中國》指出了丁達爾所犯的重要錯誤,然而這只是他成就的一小部分。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第一架蒸汽船都是由他所造。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 徐壽在Nature上發表的文章

就在1914年,一群康奈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組建了中國科學社,仿照Science創辦了中國的《科學》雜誌。1948年李約瑟在倫敦出版的Nature上,認為中國《科學》雜誌可與英國的Nature、美國的Science媲美,「刊物亦同此相併,為科學期刊(Science)之ABC。」

到了1949年,中國科學社的成員已經由最初的9人成長到3776人。這三千多人有當時中國科學界的頂樑柱,也有華羅庚這樣的普通文員。熊慶來就是看了華羅庚在《科學》上發表的論文,才發掘出這個奇才。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科學》雜誌一度停辦,文革結束後復刊。與此同時,Nature和Science乘上了時代的東風。

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在50年代提出了「影響因子」的概念,並且身體力行,創立了SCI、JCR等學術圈耳熟能詳的體系。像「大學排名」一樣,加菲爾德提出了一套辦法,用於給學術期刊排名。它的基本思路是,一個期刊的所有文章,平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因子也就越高。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 尤金·加菲爾德(1925-2017),影響因子之父,對科研領域的影響任由後人評說

中國科研領域對影響因子的重視達到什麼程度?北大附近有家醫生開的「柳葉刀燒烤店」,按論文的影響因子打折,1分影響因子減10元。如果你發了一篇文章在40影響因子左右的Nature或者Science,在店裡消費了兩百元,老闆甚至可能倒貼你兩百元福利。

Nature和Science都是發佈重磅研究的平臺,加上它們與加菲爾德的關係都很好,通過編輯策略和排名規則的微調,影響因子很快就躋身綜合科學期刊的頂峰。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鼓勵科研的政策陸續出臺,非常看重Nature和Science,以至於很多地方政府會有專門的論文獎勵。

比如說,直到90年代初,深圳市全體單位在Nature、Science以及Cell等高質量期刊上一篇文章都沒有發過,政府因此出臺了鉅額獎勵政策。後來,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深圳,一年之內發了十餘篇,以至於財政預算中的獎勵金額都不夠付。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發表論文獎勵最高的國家(地區),以最高16萬5千美元(100萬元)的單篇獎勵,十倍遙遙領先於亞軍沙特阿拉伯和季軍卡塔爾。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 圖片來源:Abritis, Alison, Alison McCook, andRetraction Watch. "Cash incentives for papers go global." (2017):541-541.

Nature有一個衡量各國學者發表在自家旗下期刊上的論文指數,叫做「Nature Index」。從2012年起,中國在這個榜單上就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中國中科院更是在2019年成為世界科研院所的第一。

雖然這種成就與決策層對期刊的偏好有關,如此重賞有噱頭之嫌,但能登上這些期刊的研究必須達到一定水平。

同時,Nature和Science也是中國公眾所認識的科學權威。不論是否看得懂,一項研究如果刊登在高質量期刊上,就容易成為「真科學」的代名詞,幫助難以跑贏謠言的中國科普圈一臂之力。

若非時代作祟,中國的《科學》雜誌本可以成為這樣影響幾代科學人的期刊,但它在很長曆史時期內,既缺乏愛迪生那樣的資金支持,又缺乏X俱樂部那樣的智庫支持。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整中國科學院,是中國科技事業的歷史轉折

基礎科研從來都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百多年前,西方勃興的期刊、學術組織和學術會議,塑造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學術共同體和現代學術體系;這個學術體系的建立又與早期的企業贊助、學術朋友會的支持,乃至普羅大眾的科學受眾市場密不可分。

中國直到很久以後才在科研上奮起直追,先是加入了這套體系,之後舉全國之力,重賞能在其中登頂的研究。慢慢地,中國也在逐漸成為遊戲規則的制定者。當代中國需要開啟像Nature和Science這樣的,能影響一代甚至幾代科學人的平臺。

什麼才是未來一百年的基礎科研所需要的?或許,今天不出於商業利益,而是出於熱忱的一些行動,能帶來長久的影響。當期刊的風口已過,中國的學界和業界正嘗試著搭建不同的平臺——由科技企業主導的——比如騰訊科學WE大會、中國互聯網大會、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等。

國際級別的科技交流平臺需要資金支持,也需要學術共同體的支持和認可,兩者都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強項。以騰訊科學WE大會為例。這個非商業性平臺已經辦了6屆,今年是第7屆,每一屆會上都出現了一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比如霍金,比如互聯網的創始人蒂姆·伯納斯·李。

即將開幕的2019年WE大會預定出場的嘉賓,有目前癌症最強力療法之一Car-T的創立者Carl June,有謝耳朵的偶像、弦理論最前沿的名家Brian Greene,還有Nature的首位女性總編輯Magdalena Skipper。

實際上,從2017年起,WE大會就與Nature合作舉辦。WE大會和Nature、Science有同樣的宗旨:

搭建一個由真正的頂尖科學家運營的科學和科普平臺,用基礎科學與前沿科學的重大突破溝通學界與公眾,共同探討改變世界的問題。

比如說,自動駕駛汽車已經進入了試驗階段,那電腦駕駛自行車呢?

自行車需要保持平衡,是一個模糊問題。一般來說,處理模糊問題是人腦的強項,機器卻不太在行。不過,現在中國科學家用芯片給出瞭解法。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這個登上Nature封面的「天機芯」,由清華大學的施路平教授團隊開發,是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也是中國團隊在Nature上發表的首篇橫跨人工智能和芯片兩個領域的論文。它能完美地駕駛自行車,繞過操場上的障礙物。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2019年騰訊WE大會,施路平教授將作為8位重量級演講嘉賓之一登場。

在今年,騰訊將WE大會升級為「騰訊科學周」,由三大板塊構成。在WE大會之外,「騰訊科學周」聯手高質量期刊《NEJM醫學前沿》,增加了醫學垂直領域的ME大會,探討從癌症到抑鬱症的醫學出路。

一年前由馬化騰聯合14位科學家發起的「科學探索獎」,也將在本次科學周迎來首屆頒獎典禮。和多數科學獎不同,這個由騰訊基金會贊助10億元的獎,只頒給4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連續5年,每人每年獲得60萬的科研贊助。這是一個頒發給未來科研力量的獎項。

顶级期刊,为什么你只认识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会

Science也是騰訊的長期搭檔,每年1月舉辦的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就是雙方的合作結晶。騰訊還與Science共同推出全球首個「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由Science的科學編輯聯合頂尖科學家,從近十年來的前沿科學突破中遴選初篩,又參考了騰訊內容平臺「QQ看點」上的10萬名中國青少年的興趣,最終評選出十大科學看點,並由Science新聞主編Tim Appenzeller在現場揭曉。

2018年,騰訊科技WE大會的全球直播有924萬人觀看,超過任何期刊的紙本發行量。互聯網對全球科學研究體系的重塑才剛剛開始。

一百多年前,愛迪生、赫胥黎和眾多科學家做出的一點小善,能夠福澤科學界一個世紀,甚至更久。今天,一箇中國企業的「科技向善」,又會為未來帶來怎樣的改變?

*文中期刊的排序不分先後。

參考文獻:

[1]http://group.medlive.cn/topic/22022

[2]一本山寨雜誌的國際玩笑,《中國青年報》

[3]http://zqb.cyol.com/html/2011-08/10/nw.D110000zgqnb_20110810_1-11.htm

[4]"150 Years of Advancing Science: AHistory of AAAS. AAAS and Science: 1900–1940".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Retrieved Oct 22, 2019

[5]http://archives.aaas.org/exhibit/science5.php

[6]Top 10 papers from Physical Review’s first125 years.

[7]https://www.sciencenews.org/blog/context/top-10-physics-papers-physical-review

[8]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 "Thomas A. Edison and the Founding of Science: 1880." Science105.2719 (1947): 142-148.

[9]AAAS, "150 Years of Advancing Science:A History of AAAS. Origins: 184

8–1899", Retrieved Oct 22, 2019

[10]Grosvenor, Edwin S; Wesson, Morgan (May 13,2016). Alexander Graham Bell. New Word City. ISBN 978-1612309842.

[11]The X Club: Power and Authority inVictorian Scienc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700-194 5 Series. RuthBarto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ISBN 978-0754633853

[12]Barton, R. (1998). "Just beforeNature: The purposes of science and the purposes of popularization in someenglish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of the 1860s". Annals of Science. 55 (1):1–33.

[13]Huxley. E. RAY LANKESTER. 09 May 1925Nature volume 115, pages702–704 (1925)

[1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15702a0

[15]Nature: Aphorisms by Goethe.T. H. HUXLEY. 04 November 1869 Nature volume 1,pages9–11 (1869)

[16]https://mathcs.clarku.edu/huxley/UnColl/Nature/Goet.html

[17]Jasanoff S, Colwell R, Dresselhaus M S, etal. Conversations with the Community: AAAS at the Millennium[J]. Science, 1997,278(5346):2066-2067.

[18]康紹芳. 教育學術界的分層:美國教育學術共同體的結構與運行機制[C]//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年會. 2013.

[19]周薇薇, 華志堅. 美國學術期刊的不同運行模式——華志堅教授訪談錄[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4):184-190.

[20]Mission and History,AAAS

https://www.aaas.org/mission

[21]Wright, David. "Careers in westernsci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Xu Shou and Xu Jianyin." Journal of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5.1 (1995): 49-90.

[22]發一篇Nature或Science,全球各地會獎勵多少錢?,醫咖會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RKROCBL0514AGEL.html

[23]Nature:從科普期刊到學術神話,浙大學報英文版

http://www.sohu.com/a/195157905_613208

[24]History of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nature/about/history-of-nature

[25]Abritis, Alison, Alison McCook, andRetraction Watch. "Cash incentives for papers go global." (2017):541-541.

[26]劉敏.民國時期《科學》雜誌研究[D].內蒙古師範大學.

[27]任媛媛.民國時期科學啟蒙背景下的中國科學史研究[D].東華大學.

[28]Nature Index 2018 China

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ns/brmrwyvdv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