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吉喆撰文解讀2019年“三季報”:經濟發展“大盤”穩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日訊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寧吉喆在《求是》發表文章,解讀2019年“三季報”。文章表示,前三季度,我國生產需求持續擴大,就業物價基本穩定,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新動能較快成長,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全文如下:

今年以來,面對複雜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及時出臺一系列“六穩”政策舉措,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三季度,我國生產需求持續擴大,就業物價基本穩定,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新動能較快成長,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下階段,儘管國內外環境複雜嚴峻,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大國經濟的規模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明顯,隨著宏觀政策效果繼續顯現,國內市場進一步壯大,產業發展優化升級,積極因素增多,我們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有基礎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主要指標仍處於合理區間,“六大特徵”顯示經濟穩定前行

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著力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主要宏觀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大盤”穩定。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運行呈現以下“六大特徵”。

一是經濟增長總體平穩。靈活運用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工具,積極的財政政策進一步加力提效,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舉措,加大對民生等重點領域的財政支出保障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今年三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投放力度,用改革的辦法引導市場利率下行,有力促進了經濟穩定增長。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在較高基數上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奠定了紮實基礎。比較分析表明,我國經濟增速在總量1萬億美元以上的世界經濟體中位居第一,繼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二是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出臺一系列政策促消費穩投資。推動居民消費提質升級,鼓勵促進文化、體育、家政、旅遊等服務消費,消費“壓艙石”分量加重。前三季度,限額以上單位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設備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1.6%和11.1%。“十一”期間,各地接待國內遊客同比增長7.8%,實現國內旅遊收入增長8.5%。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0.7個百分點。在擴消費的同時,積極增加補短板、惠民生、增後勁有效投資。前三季度,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教育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0.0%和18.5%,分別快於全部固定資產投資34.6和13.1個百分點。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0.3%。

三是產業發展持續升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優化。大豆播種面積增加1000萬畝以上,品質好、市場價格優的中稻以及一季晚稻面積增加。大力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工程,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適應消費升級需要增加有效供給。工業發展邁向中高端,服務業“穩定器”作用鞏固。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7%和6.0%,分別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1和0.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0%,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6%,高於第二產業增長貢獻率24.3個百分點。

四是城鄉區域差距縮小。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4%,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長率1.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5,同比縮小0.03。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重大戰略紮實推進,區域協調聯動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前三季度,中部、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9%和6.3%,快於東部地區3.4和1.8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增長9.4%和9.0%,快於東部地區0.8和0.4個百分點。

五是民生保障紮實有力。聚焦人民所想所盼,切實做好民生實事。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促進靈活就業健康發展,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完成全年預期目標任務的99.7%。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繼續穩定在較低水平。百姓“錢袋子”越來越鼓。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同比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1%,與GDP增長基本同步。繼續抓好糧食生產,落實生豬市場保供穩價工作,多渠道增加豬肉供應,向困難群眾發放臨時價格補貼,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

六是三大攻堅戰繼續顯效。重點領域風險總體可控。9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14150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下降。精準脫貧持續加力,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前三季度,貧困人口相對較多的西藏、貴州、青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名義增長12.9%、10.6%和10.1%,分別快於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4和0.9個百分點。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著力打好藍天碧水保衛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前三季度,全國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5.4%和1.6%;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5%,上升2.6個百分點。

上述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砥礪實幹、攻堅克難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頑強拼搏的結果。實踐再次證明,中國經濟無懼風雨,走勢穩健,展現出強大韌性。

二、我國發展韌性強潛力大,經濟平穩運行具有“五大支撐”

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仍面臨不少挑戰。從國際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貿增長放緩態勢明顯,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增速普遍回落,全球製造業增長動能減弱,地緣政治不確定因素增多,中東局勢再生變數,韓日、美歐貿易爭端再起,衝擊全球經濟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穩定。從國內看,經濟結構性矛盾凸顯,市場需求走弱,企業利潤下降,實體經濟困難增多,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同時豬肉價格上漲推高居民消費價格。對此,我們既要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應對措施,更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韌性強、潛力大、迴旋餘地廣,長期向好基礎牢、條件好。隨著逆週期調節政策發力顯效,改革開放創新活力迸發,我們完全能夠戰勝前進中的艱難險阻。當前,我國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有以下“五大支撐”。

一是要素條件優市場潛力大。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產業配套能力、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本。2018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超過2.9萬公里,製造業總產值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勞動年齡人口近9億人,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超過1.7億人,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明顯,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斷增強。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9732美元,遠低於發達國家4萬美元左右的平均水平,在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過程中,蘊含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是市場活力不斷迸發。改革持續深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的效果不斷顯現。市場主體快速增加。前三季度,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1.99萬戶,在擴大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營和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增勢較好。調查顯示,三季度小微工業企業享受稅收減免的佔53%,比二季度上升0.8個百分點。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3.3%。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利潤同比增長5.4%。隨著“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企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活力將進一步增強。

三是創新積聚強大動力。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和市場競爭加劇,企業主動調整轉型,加大創新投入的積極性增強,創新產出不斷擴大。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3.0%,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8.9%,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增長37.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3D打印設備、服務機器人、智能手錶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57.6%、145.7%和84.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0.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19.5%。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科技成果將不斷湧現,助推新產業加快成長,助力新業態蓬勃發展,經濟發展新動能將更加強勁。

四是開放潛力持續釋放。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多元化國際市場不斷開拓,我國外貿發展迴旋餘地擴大。前三季度,我國對東盟、歐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11.5%、8.6%和9.5%,有效緩解了對美國進出口下降的不利影響。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引資力度,在全球跨境資本流動規模萎縮的背景下,前三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5%,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9.8%,助力產業升級發展。隨著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開放戰略深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建設,我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

五是政策效果繼續顯現。今年以來,全國上下加大工作力度,促進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有效對沖了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總體穩定。下階段,這些政策舉措效力將繼續發揮。1—8月份,全國減稅降費規模已超過1.5萬億元,預計全年將超過2萬億元。生產需求指標出現積極變化。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比上月加快1.4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6.7%,加快0.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8%,加快0.3個百分點。先行指標有所改善。9月份,製造業PMI為49.8%,比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近期,明年專項債券部分新增額度提前下達,20條促消費政策出臺實施,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還要看到,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慶祝活動隆重舉行,營造了共慶祖國華誕、共享偉大榮光的濃厚氛圍,極大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報效祖國的責任感使命感,進一步凝聚了全國謀發展、謀復興的廣泛共識,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三、主動作為精準施策,以“五大舉措”力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縱觀國際國內環境,風險挑戰不足懼,關鍵是善於趨利避害、化危為機,發揮自身優勢,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將當下需要和長遠目標結合起來,精準施策,解決好痛點、堵點、難點,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做好下階段經濟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奮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推動國家發展新躍升、人民生活新改善、民族復興新進步。當前,關鍵是要落實以下“五大舉措”。

一是加強逆週期調節,狠抓宏觀經濟政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崇尚實幹、狠抓落實,“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下階段,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進一步落實好已出臺的財政貨幣就業及產業、區域等各項政策舉措,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努力實現最優政策組合和最大整體效果,確保惠及更多市場主體。

二是積極擴內需促生產,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內需是經濟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既要促消費擴投資,也要加快供給體系的完善和提高。加快推進20條促消費政策落實,有效釋放農村消費市場潛力,促進夜經濟等新型消費加快發展。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推進力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領域項目建設,拓寬民間融資渠道,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動工業生產提質增效,大力推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增加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供給。

三是持續深化改革,提振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取得新進展。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紮實推進投融資、科技創新、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推動科創板健康發展,促進資本市場穩定運行。樹立業績導向,完善容錯機制,進一步激發廣大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積極性。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如期實現。

四是進一步擴開放促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做法和重要動力。要堅定不移推進重點區域開放,推動國家級自由貿易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推廣先行先試成功經驗,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紮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落實好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降低關稅水平,增加進口,辦好第二屆進博會。更大力度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壓縮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五是繼續擴大就業保供穩價,不斷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民生熱點難點問題,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繼續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做好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做好轉崗再就業培訓,推動創業帶就業。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快恢復生豬生產供給,積極擴大豬肉進口,繼續做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穩定市場價格,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保障好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