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數字看西藏經濟發展 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導讀:

西藏民主改革以來,我區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以勤勞和智慧,推動西藏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實現新優化,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質量效益顯著增強,群眾福祉持續增進,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跨越。

透過數字看西藏經濟發展 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我區運輸基本靠人背畜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如今,我區已基本形成以公路、鐵路、航空為主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圖為拉林高等級公路巴河路段。記者 次旺 唐斌 攝

今年5月10日,西藏商標品牌發展成果正式發佈,西藏自治區有效註冊商標達23740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16件。

數據顯示,我區助推脫貧攻堅、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地理標誌商標發展到了94件,遍佈全區7個市地,覆蓋青稞、犛牛、藏香、氆氌、土豆、茶葉、天麻、松茸等幾十種高原特色農畜產品、林下資源產品和西藏特色文化產品。與2013年相比,新增85件,增幅944%,5年增加了9倍多。

商標數量實現飛躍、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的背後是我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經濟結構實現新優化

民主改革以來,我區經濟結構在發展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調整取得長足進步,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的良性互動。

——產業結構實現重大嬗變。西藏和平解放之初,我區經濟結構單一,生產方式落後,屬於典型的農牧業經濟,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比重過低,三大產業發展極不平衡。隨著我區經濟實力的穩步提高,三大產業發生重大嬗變。1951年,西藏第二產業幾乎為零,在地區生產總值構成中第一產業佔97.7%,第三產業佔2.3%,1953年三大產業結構比為96.3∶0.5∶3.2,1997年,產業結構轉變為37.8∶21.9∶40.3,2003年調整為22.0∶25.7∶52.3。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的重大變化。2012年以來,第二產業比重略有上升,第一、三產業比重略有下降,到2018年,三次產業比優化為8.8∶42.5∶48.7,實現了第二、三產業共同發力、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就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全區就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勞動力逐漸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就業結構比由1978年的82.0∶5.9∶12.1,調整到2015年41.2∶13.3∶45.5,經歷了從“一三二”到“三一二”的顯著變化。2012年以來,我區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在上升。其中,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上升的幅度比第二產業上升的幅度略大。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持續增加,成為我區吸納就業的主要陣營。

——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區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鎮化率從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不足10%,發展到2003年首次突破20%,用了45年的時間,再到2017年首次突破30%,只用了14年時間。2012年以來,我區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2018年比2012年,我區城鎮化率提高8.39個百分點,快於全國1.38個百分點。2012年以來,我區平均每年增加城鎮人口6.18萬人。城鎮人口的持續增長帶動了投資和消費需求,為我區城鎮化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也為經濟發展、拉動就業提供了持續強勁動力。

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

農林牧漁業實現較快發展。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1951年的1.26億元,增加到2018年130.25億元。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突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糧食產量僅15.32萬噸,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生產得到長足發展,1999年,糧食產量超過90萬噸,實現了糧食生產不足轉變為供需基本平衡的歷史性突破,2015年糧食產量突破了100萬噸,到2018年達到104.4萬噸,比1959年提高了86.11萬噸。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豬牛羊肉產量由1978年的4.71噸,增加到2018年的27.8萬噸,增長了5.9倍。奶類總產量由1978年的9.34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40.87萬噸,增長4.4倍。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我區工業幾乎是空白,通過近70年的發展,工業經濟日益壯大。工業增加值從1959年的0.15億元,到2000年突破10億元,從此得到了較快發展。2006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1.71億元,僅用6年就突破了20億元。2009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3.11億元,突破30億元只用了3年時間。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8.22億元,突破40億元只用了2年時間。2017年首次突破100億元,到2018年實現增加值114.51億元。

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後,我區旅遊業開始起步發展。通過不斷完善旅遊基礎配套設施,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特別是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旅遊業快速發展。2004年,我區接待旅遊人數突破100萬人次,2009年旅遊人數超過500萬人次,2012年突破1000萬人次,2015年突破2000萬人次,2018年突破3000萬人次,達到3368.73萬人次,比1982年增長1850倍,年均增長23.2%。其中,入境旅遊者達到47.62萬人次,比1982年增長300倍,年均增長17.2%。實現旅遊總收入490.14億元,比1995年增長756倍,年均增長33.5%。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47億美元,比1982年增長189倍,年均增長15.7%。目前,旅遊業已成為全區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質量效益顯著增強

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我區財政實力不斷增強,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發展。西藏民主改革初期,我區地方財政收入僅為2032.80萬元,佔全區GDP的11.68%。到2018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19.42億元,比1959年增長1571.3倍,年均增長13.3%,佔GDP的比重提高到21.62%。與此同時,地方財政支出從1959年的14786萬元,增長到2018年2082.48億元,增長1407.4倍,年均增速13.1%。

60年來,金融支持能力全面提高。1959年,我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02億元,2018年增加到4928.40億元,增長4830.8倍,年均增長15.5%。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從1959年的0.14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555.50億元,增長32538.3倍,年均增長19.3%。經過60年發展,我區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金融體系,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加強。

60年來,我區居民收入穩步提高。黨的各項惠民富民政策全面落實,城鄉居民收入實現歷史性增長。從居民收入看,2018年我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8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分別比1965年增加了17145元、33341元和11342元。從1966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看,全體居民、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為9.5%、9.2%、8.5%。

西藏民主改革後,我區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商品服務價格固定。改革開放後,我區逐步放開價格管制,居民消費價格呈現波浪式上漲,總體平穩。在全國通貨膨脹較為明顯的1980年至1994年期間,我區物價也處於較高位運行,尤其是199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達128.3,形成了歷史最高點。1996年物價總體迴歸到正常狀態。2012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17.8%,年均漲幅僅為2.5%。到2018年,我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7,物價保持溫和小幅上漲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