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文|江徐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有一個觀點:成熟而美好的相處關係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兩人相處,可以其樂融融,談笑風生,也可以相對無言,躺在對方懷裡品味孤獨,不因為沉默覺得不安。

2015年,45歲的“結婚狂”劉若英在微博宣佈懷孕,在這期間,她寫了一本新書,書名就叫《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這是一本“怪書”。它怪在形式,既有劉若英對人生經歷、生命狀態的回顧與思考,也有她跟陳綺貞、宋冬野、林奕華、王浩威等音樂人的交流和探討。

這也是一本關於自處與相處、愛與孤獨的書,劉若英在進入人生另一階段前,透過與朋友們的對談,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並試著尋找未來可能會走的路。

這也是每個人一生思考不盡的話題。

1. 獨處,是一種自在的生活方式

人是矛盾的動物,一個人久了,覺得寂寞,兩個人總膩在一起,又厭煩。說到底,人還是需要獨處的。

劉若英是一個對獨處很有心得的人,這跟她的成長經歷有關。

父母在她兩歲時分開,她從小跟隨祖父母長大,從小有自己的房間。家裡沒有同齡人,她只能一個人玩,躺在床上天馬行空地想象,或者躲在衣櫃裡,一人分飾多個角色,自導自演扮家家。這種遊戲,成為她日後從事戲劇工作的開端。

從小開始,獨處成為劉若英的生活狀態。她並不為一個人呆在房間感到害怕、孤獨,反而覺得自在、好玩。

這樣的童年,培養了劉若英敏感早熟的性情。她雖然喜歡獨處,不過在學校時也能與同學友好相處。因為她擅長將悲慘的事化作自我調侃,將苦難的事情往樂觀的角度去想。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她從小就明白:

不管別人怎麼說,不管周遭的環境怎麼樣,我都得找到一種讓自己舒服的方式,開心地生活下去。

這種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就是獨處。

說獨處,很多人把它等同於孤獨,孤獨又等同於痛苦。其實未必如此。對劉若英來說,孤獨感絕不是痛苦,而是一種自己跟自己相處的舒適。獨自擁有一個空間,是她生活的必要條件。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自由的。

2.獨處與相處並不矛盾

劉若英在家人安排下去美國念大學。從那時起,她正式開始獨居生活。

一個人生活,雖然辛苦,但任何事可以自己做主,這讓她習得一個重要的品質,也是她的人生準則:“我選擇我所能承受的”。凡事能夠自己做主選擇,是非常珍貴。

學校畢業後,有一段時期擔任羅大佑的助理,這讓她在香港度過一段獨居時光。那時候,薪水不高,物質生活很貧乏,劉若英卻覺得簡單而豐盈。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每天中午,一個鹹魚蒸飯加一個例湯,她會以“珍惜的心情”,靜靜地吃完,然後繼續工作。在錄音間,聽羅大佑、林夕等大神級音樂人交流,她已經覺得生活足夠豐富。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叔本華這句名言的內涵,劉若英深有感悟。

劉若英習慣獨處的生活方式,也不拒絕共處的精彩,她追求一個人的自由,也渴望兩個人的幸福。所以,遇到相愛的人,還是選擇結婚。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結婚後,劉若英依然保持一定的獨立空間。他倆生活在同一屋簷,但有自己的房間。有時,兩人一起出門,去往不同的電影院,觀看各自喜歡的電影。看完,在某個地方碰頭,到家後,又回自己的房間。

他們也會像其他夫妻那樣,窩在沙發上,她的頭枕在他腿上,一起看雜誌,有說有笑。有時,一起出門攝影,尋味美食。

獨處與相處並存的生活,正如劉若英所說的一句話“因為保有你,我感覺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這是她把書名取作《我敢在你懷裡孤獨》的緣由。

3.擅長獨處,是一種幸福

獨處未必代表寂寞、孤單,獨處可以是豐富的安靜、簡單的幸福。

劉若英通過和幾位創作音樂的朋友聊天知道,這些平日需要創作的人,非常懂得獨處的好處,也享受獨處的時光。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比如,85後的歌手盧廣仲,他遵從健康的作息規律,五點起床,十點半睡覺,堅持運動,每天都會吃早餐,將《黃帝內經》作為健康指南。

盧廣仲喜歡獨處,周圍沒有人的時候,會感到特別自在。他按照自己的節奏工作、生活,將手機設為靜音,以避免訊息干擾,等到想看時才去主動查看。

當我發現我是孤獨的時候,反而是種很好的狀態,孤獨可以讓你更強大。”這是健康、自律的盧廣仲在多年獨居生活後獲得的經驗。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比如,五月天中的貝斯手瑪莎。從高中時代,他開始租房獨居。那時候沒有網絡,他就呆在房間裡看書、聽歌,厭倦了會騎單車出去遊蕩,藉此調節心情,然後回到房間,繼續看書、聽歌。

樂團演出,需要與團員長時間的共處、默契的配合。在這個過程中,關係再好的夥伴,他都不會太深涉入對方的生活,絕不會毫無隱瞞地分享彼此的事情。他和五月天團隊中的夥伴,除了工作,平時並不怎麼聯繫。

抱有彼此獨立的空間,是維持好關係的不二法門。”這是瑪莎的相處之道。

人與人之間走的太近,將是一場災難。即便沒有釀成災難,也有諸多麻煩。弘一法師有言: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禦侮。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又比如,歌手陳綺貞,在劉若英認識的音樂人中,她是非常懂得獨處的一個人。

陳綺貞從小生活在嘈雜熱鬧的家庭,家人的作息幾乎黑白顛倒。她覺得自己的個性在搬出去一個人住後,才開始形成。

朋友約了一起吃飯,大家都低頭玩手機,看起來是聚餐,其實是獨處。網絡時代,人與人之間形成近距離的疏離。當她呆在家,播放音樂,反倒不覺得在獨處,而是自己跟自己的相處。

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適應別人的空間。”這是陳綺貞對生活的領悟。

4. 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作家周國平說:“孤獨是愛意味深長的饋贈。”

對於有獨處能力的人來說,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並不寂寞,反而是自在與豐富。

劉若英潛入海底,看到色彩繽紛的熱帶魚在身邊游來游去時,忍不住在內心大喊:“一個人的旅行真的太棒了!”一個人吃飯,可以隨心點自己喜歡的菜,一個人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有一期圓桌派,話題是獨居,嘉賓周軼君分享了一件趣事:曾經有個追求她的男人對她說,以後不會讓你一個人吃飯。他不知道,馬屁拍到了馬腳上——周軼君根本就是喜歡一個人吃飯。

民謠歌手宋冬野,在人生低潮期裡獨處了兩個月,把自己關在家裡寫歌,代表作《安河橋北》就寫於那歌時期。他跟民謠歌手堯十三同住屋簷下,平時各做各的事,碰上彼此都覺得無勁時會出來聊一聊。越親密,越需要保持緩衝空間。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指出,獨處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與人們平常所說的孤獨並不相同。獨處讓人感到孤獨,同時也會從孤獨中生出自在、充盈的感覺。因而,這種獨處的能力,或者說孤獨力,可以作為一個人情感成熟與否的標誌。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這種說法,同印度靈脩大師奧修的觀點不謀而合。奧修認為: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一個人能夠獨處,也意味著不依賴對方,不會佔有對方,對方在與不在,愛與不愛,都不會影響他的快樂。換言之,擅於獨處的人,他的快樂並無需從別人那裡獲取,而是源於自身。

心理學家王浩威告訴劉若英:“獨處是相處的基礎,有能力獨處之後,才能真正與其他人好好相處。

自己能夠快樂的人,才能將快樂感染別人。自己感覺幸福的人,才能給別人帶去幸福。

愛與孤獨、獨處與相處,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也是我們每個人修行一生的內容。

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