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財之道」理財是為了發財嗎?

「森財之道」理財是為了發財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才是理財?

實際上,理財是理一生的財,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①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②理財是現金流量,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不管現在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

③理財也涵蓋的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確定,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

理財是為了發財,是對還是錯?

理財的本質是資產保值和有小幅度的升值,能夠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先求保值,再求增值。

一般要求風險低、有保障的理財產品收益都不高,根據目前銀行常見的定期存款利率,5年期最高存款利率大概在5.5%左右,大額存單最高約4.2%,一般需要20萬起存。

假設存5年銀行定期,我們來看一下10萬本金最後能有多少收益:

10萬+10萬*5.5%*5=127500元

這樣的收益,是否符合了你發財的標準呢?

所以理財是為了現有資金的保值增值,而投資則可以實現創富,但同時也要承擔高風險,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本金去做這些事情。

家庭理財5大誤區

要先有足夠的錢,才有資格談理財

事實上,影響未來財富的關鍵因素,是投資報酬率的高低與實踐的長短,而不是資金的多寡。個人理財如今已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沒錢的時候更要及早養成理財的觀念和習慣。

賺到錢就是理財的全部?

這也是不對的,選對投資產品獲取收益是投資,投資是關注資金本身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等問題,而理財關注是人的生活本身,包括安排好目前的生活、未來的生活目標及為夢想早做打算。

積累財富靠工資?

很多時候,大多數人的財富水平或者生活狀態與他們的工資收入或學歷並不沒有正比例的關係。事實上,決定一個人的財務狀況好壞的並不是他的智商,而是財商,也就是一個人的理財水平。

要獲得一份富足的人生,僅靠一份好工作顯然還不夠,更重要是做好理財。

退休資金還太遙遠,不用現在就操心

很多正處壯年的人可能沒有想過自己的退休資金和孩子的未來教育費用問題,但是實際上,最遙遠的退休後生活是理財的第一要務,其次是家庭的保險安排和置業計劃以及孩子大學的教育費用,再其次是日常的基本生活安排和教育進修安排等等,最後才是旅遊等非必要的開支。

擁有一個長期的理財視野和細緻的統籌安排,才能夠將人生理財的各個方面都做好安排,實現一個完美富足的人生。

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

理財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如何進行成功的理財,我們可以先明確以下三個步驟:

首先,充分明確自己的需求是什麼,進行科學系統的理財規劃,嚴格執行;

其次,理財一定要儘早開始,長期堅持實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願意承擔風險。

學會有效、合理地處理和運用錢財,讓自己的錢發揮最大的效用,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目的,是我們每個人值得用一生去學習和實踐的事情,而從更深遠的意義來說,合理的家庭理財也會節省社會資源,提高社會福利,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森財之道」理財是為了發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