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大錢的人,要什麼面子?

掙大錢的人,要什麼面子?

面子是什麼?

作家杜子健說:面子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行為舉止的總和而獲取的社會尊重。

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五個等級,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面子在第四層——尊重需求的範疇,只有滿足了前三個需求,我們才能談面子,否則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既不能保全面子,其它三個需求也會保不住。

有一句說:當爸爸前,誰還沒當過孫子?

只有先不要面子,才能贏得真正的面子。

掙大錢的人,要什麼面子?

我曾經在一家小公司做過短期的電話銷售,同事有的是初中生,有的是家庭主婦,還有紋著身、剃著光頭的社會青年,我做了一個月就便待不下去了。

很多人不願意做銷售,因為銷售門檻低,幾乎來者不拒,大家文化層次參差不齊、甚至較低。

於是我們產生這樣一種心理:銷售是退路,而不是出路。

直到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個講座,才認識到自己多年來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不屑做、不好意思做,認為銷售不匹配自己的身價,究其原因是覺得丟面子。

其實在社會中,只要你在掙錢,就是在做銷售,銷售自己的才華、銷售自己的能力、銷售自己的資源……

馬雲說過,成功的人大部分都做過銷售。

他自身就做過銷售,在二十多年前,他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推銷自己的黃頁,吃了無數閉門羹。如今他功成名就,所有人都對他推崇備至。

可見,面子是人在成功之後才有的,在成功之前,是不存在的。

原太平洋集團董事局主席嚴介和就說過這樣一句狠話:什麼是臉面?我們幹大事的從來不要臉,臉皮可以撕下來扔到地上,踹幾腳,揚長而去,不屑一顧。

掙大錢的人,要什麼面子?

當我們沒有放下面子的決心,就很難出人頭地。

生活中,很多人對於面子存在兩個誤解:錯把玻璃心當面子,錯把尊嚴當面子。

老辛是鎮上出了名的啃老族,如今快四十歲了,還是單身。用三個字總結他的前半生,就是——不務實。

老辛年輕時比大夥聰明,多讀了幾年的書,便自恃比別人層次高,看不起種田的人,而出去工作兩年,受了一些打擊,心裡過不去,就灰頭土臉的回來,再沒有出去。

他母親叫他做一輛木車,好運載稻子。他卻說:“做什麼木車,你想要我們家世世代代做農民嗎?”

他母親給他介紹工作,他卻嫌工作不上檔次,讓自己丟面子而拒絕了。氣得他母親常常罵他:做不來大事還不做小事;掙不來大錢還看不上小錢。

這就是典型的把玻璃心和尊嚴當面子的例子。

老辛把自己不敢再出去闖蕩的怯懦心理,冠以面子之名,稱自己不屑諂媚別人、不願低頭哈腰。

又把自己不肯務農、不掙小錢的虛榮心,冠以面子之名,稱自己讀書人不幹低等活。

於是他只能窮著。縱然他再顧及自己的顏面,但在我們外人看來,他仍舊是那副不爭氣的模樣。

人在一窮二白時,最忌諱要面子,放下那些無足輕重的底線,你將擁有的無限可能。

大學時,經濟學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案例,他的一名碩士畢業的學生,在國外應聘一家名企的保潔員,拿著不到三千元的工資。問我們有什麼看法?

我們都說大材小用,沒面子。

老師又說:“但是高層員工的應聘條件,他的學歷也夠不上。”

同學說:“沒必要,可以換一家要求低一點公司。”

老師笑了笑,說:“後來他跳到管理部做實習生了,鑽了內部員工優先晉升的空,如果他跟其他優秀的應聘者一起面試的話,根本沒有優勢。別人堂堂一個大公司,會明知道你是碩士,還讓你一直做保潔嗎?說不過去的。看上一家好的公司,就不怕職位低,你先一隻腳踏進去,以後上層職位一有空缺,自然會先想到你。”

後來事實也證明,這個學長幹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事業。

大丈夫就是要有這般能屈能伸的魄力,放得下面子也抬得起頭。

真正有尊嚴的人,懂得以大局為重,不拘小節,就像黎明前總要經過漫長的黑暗,要沉得住氣,才等得到美好的明天。

掙錢並不可恥,不掙錢也沒有多麼高尚,勞動不就是為了賺錢麼,誰又能說勞動可恥了?

說句大白話,我們都是凡人,追求著世俗的名利,面子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你富貴了,面子自然來,你不富貴,要面子也只是打腫臉充胖子。

面子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是向別人要來的。

放下不食人間煙火的姿態,多一點務實,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本事,才是脫貧致富的大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點贊評論加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