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姓氏釋義

1.安穩、安定、安全。

2.安逸、安樂。

3.安心。

4.安放、設置(後起意義)。

5.疑問代詞。a、什麼,什麼地方;b、怎麼,哪裡。

6.養。

7.電流強度單位名稱,安培的簡稱,符號A。

8.問候語。“安”字常用於問候語。通常說的例如“早安”、“午安”、“晚安”。另有“請安”一說。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01

姓氏起源

源流一

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亦稱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

源流二

西亞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後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嚮往佛學,想當僧人,於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為僧。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安清來洛陽宣傳佛教,隨後便定居了下來。

在安清的後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源流三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後省文簡化為安氏。

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中的禍首安祿山,原為康氏,是中西亞的“昭武九姓”中康國人的後裔,後隨繼父姓冒姓為安氏,其後代遂以安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外夷,出自清朝時期沙俄侵略軍俄羅斯族、哥薩克族戰俘,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從公元十七世紀中葉起,沙俄殖民者先後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長達數十年之久,入侵範圍遍及黑龍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龍江兩岸強築城寨村屯,搶劫村莊,勒索毛皮,捕捉人質,姦淫婦女,虐殺居民,策動當地頭人歸順沙皇俄國。中國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議,要求停止對中國東北邊疆的侵略並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國東北邊防的措施。這些俄羅斯“旗人”,後來由康熙大帝賜其姓氏皆為安氏,意為“安衛大清”,押留中國,禁止返俄。這批戰俘人數為一百二十九人,其後代遂以安為氏,後逐漸融入漢族、滿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還有少許安姓後人源於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姓氏淵源

一、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

二、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三、以國名為氏。漢代有安息國王子入華改姓。唐代西亞、中亞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有康國,後為匈奴擊敗,遷回至中亞,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漢字音譯為“安”的安氏。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四、出自滿族改漢姓而來的安姓。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在渤海國時即有此姓。改為安姓的滿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五、山東日照安姓起源一說最早源於雲南,有正規記載是在明洪武年間(村立碑文),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山西遷至日照安家村,安家村的安氏族譜是從二世開始,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遷至江蘇。

二說是相傳明洪武年間,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雲南景洪。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02

歷史人物

安姓雖不常見, 但也是人才輩出,今天為您介紹安重榮與安德裕。

安重榮

安重榮,字鐵胡,朔州人,粟特族。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時期將領。頗有膂力,精於騎射。後唐長興年間,拜為振武巡邊指揮使。跟隨石敬瑭起兵,授為成德軍節度使。通曉文吏,勤於政事。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安重榮出身累世勳閥。祖父安從義曾任利州刺史,父親安全官至振武馬步軍都指揮使。安重榮臂力過人,能騎善射,曾擔任後唐振武巡邊指揮使。後唐清泰二年,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三要職的石敬瑭在晉陽舉兵反叛,為了擴充實力,取後唐而代之,派人暗地招納安重榮。安重榮見後唐朝廷腐朽虛弱,盡失人心,敗亡已成定局,便率領1000餘名騎兵趕赴太原,投於石敬瑭麾下。清泰三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太晉皇帝。後晉國正止建立,安重榮被授為成德軍節度使。

安重榮精明幹練,處市決斷,作為一個武夫,留意致道,勤於政務,每遇訴訟案件,親臨大堂明辯曲直,依法裁決。至於百姓徭役、課稅、倉庫耗羨等大事,他更是書必躬親。這樣,同僚及衙役們不敢貪贓枉法,胡作非為,鎮州一帶得以保境息民。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安重榮由一軍卒起家,為時不久,即揚名顯身,飛黃騰達。他目睹後唐末帝李從珂、晉高祖石敬瑭靠兵變得踐帝位的事實,也滋長了謀權篡位之心,曾對別人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安重榮平素倨傲跋扈,時有僭越之舉,為當朝權貴所不容,心中常對此憤恨不已,只因羽翼未豐,時機未至而不敢貿然下手。

後晉天福六年,石敬瑭北巡鄴都,京城空虛。安重榮致書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讓他起兵造反以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安從進一起兵,安重榮立即率部響應。這一年,旱、蝗災害嚴重,百姓困頓不堪,安重榮以抗遼相號召,很快聚集起饑民數萬人撲向鄴都,聲言要覲見石敬瑭。隊伍行至宗城,與前來鎮壓的杜重威部遭遇。雙方交戰之緊要關頭,素與安重榮有矛盾的趙彥之突然倒戈,奔降晉軍。安重榮措手不及,大敗而逃,其將士2萬餘人皆潰散,大部分凍餓、被殺而死,只有安重榮及10餘名騎兵得以生還。他們用牲畜皮革做成鎧甲,動員全城軍民把守鎮州城門。杜重威派大軍重重包圍鎮州。素日苦於後晉暴斂媚敵的鎮州軍民在外無援兵、內缺糧草的情況下奮力死戰,拒不投降,重創晉軍。後來,安重榮手下一將領被晉軍所收買,從城西水碾門引官軍入城,守城軍民2萬餘人壯烈犧牲。安重榮又率領僅存的吐谷渾數百名騎兵退至牙城,併力守禦,終因飢困力竭,寡不敵眾而失敗。安重榮被後晉軍隊俘獲。石敬瑭下令將安重榮頭顱砍下,裝在一個匣子裡,向“父皇”耶律德光報功,時為天福七年正月。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石敬瑭為取得皇帝寶座,不惜出賣民族利益,認賊作父,對契丹稱臣、割地、納帛,無所不至,使中原百姓陷於水火之中。後晉文臣武將中唯有安重榮自恃忠心,旗幟鮮明地反對石敬瑭奴顏婢膝的投降政策,痛斥他飲鴆止渴的賣國行徑,力所能及地保護北邊諸族部民,遏制契丹人的狂妄野心,這種抵抗外族侵略的愛國心與民族氣節值得後人稱頌。

安德裕

安重榮忠肝義膽,其子安德裕也毫不遜色。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安重榮因舉兵反叛敗亡,乳母抱安德裕跳入水中,被衛兵發現,抓住交給軍校秦習,秦習與安重榮有舊交,遂將他藏匿起來,改姓秦。安德裕從小喜愛筆硯,見到文字就誦讀。他少年有志,蔑視權貴,學習刻苦,通曉文史,尤精於《禮記》、《左傳》、《漢書》。秦習死後,他為其守孝三年,然後改回本姓。秦習家人將家產悉歸安德裕,安德裕推辭道:“這些家產,與我何干!大丈夫應自己建功立業,博取富貴,豈能屑屑於他人財富?”此舉受到世人讚許。

安德裕中狀元后,歷任歸州軍事推官、大理寺丞、著作郎、秘書丞。知廣濟軍後,著《軍記》、《圖經》三卷,受到太宗嘉獎,改任太常博士。

太平興國八年,安德裕任秦州通判。雍熙元年,遷主客員外郎,通判廣州,未及赴任,宰相李昉舉薦說他有史才,即以本官入直史館。淳化四年,出任“壬辰科”主考官。至道元年,進獻《九絃琴五絃阮頌》,其文采倍受太宗嘉賞。第三年,轉金部郎中,出知睦州。回京後,判太府寺。鹹平五年,病逝於家,享年63歲。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安德裕性格耿直自負,喜歡獎掖後輩。文學家王禹偁、狀元孫何均得到其關心與幫助。但安德裕嗜酒太過,常為時人議論指責,故官位不顯。安德裕著有文集四十卷存世。

其子安守亮,三年後也考中進士第一。他們父子成為宋代最早的父子狀元。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03

姓氏文化

祠聯

源自軒轅;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濟世;學足通經。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遼東人安同,性格端莊來謹,有濟世之才,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間被封為高陽公,歷任徵東大將軍,冀州、青州刺史。為官嚴明,長於校練,一時為人稱頌。下聯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的兒子。安重榮因不滿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稱“兒皇帝”而反晉,被殺,其屬下秦習把安德裕藏匿養大。他幼年時就喜歡筆硯一類文具,讀書後,博貫文史,尤其精於《禮》、《傳》。北宋開寶初年進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仙人食棗;樂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時,方士李少君曾對武帝說:仙人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尋找他而不得。下聯典指唐代長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樂工。當時有人誣告太子李旦(武則天的四兒子,後為睿宗)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追查。安金藏說:“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剖心來表明太子不反。”說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腸子冒出來而倒地,經搶救後甦醒。武則天聽說後,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雲年間,安金藏官右驍衛將軍,封代國公。

端溪石硯宣城管;王屋松煙紫兔毫。

——安鴻漸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安鴻漸《題楊少卿書後》詩句聯。

石刻二字蘊厚意;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長安石工安民,熙寧間頒蔡京所書元佑黨碑,刻石於州縣,民被役。乞免,鐫“安民”二字於石末,聞者愧之。下聯典指唐代右驍衛將軍安金藏,長安人。在太常工籍,時唐睿宗為皇嗣,被誣謀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腸出。武后感動,不疑皇嗣。命醫治癒其傷。後為右驍衛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