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企業家|“老裁縫”變“新智造”!看威海迪尚集團朱立華的創業之路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迅速成長,他們在積累社會財富、創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即日起,齊魯網、閃電新聞客戶端將推出《山東企業家》新媒體專欄,帶您認識這樣一批艱苦創業的山東優秀企業家,瞭解他們耕耘背後的奮鬥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31日訊(記者 王楚齊)穿衣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誌,如今的中國人,早已告別粗布陋衫,邁向時尚風範。

在山東威海,有這樣一位企業家——他見證了中國人從衣著簡陋到時尚潮流的巨大變遷,也見證了一個國家由溫飽到小康,再到匯聚全球資源、引領世界潮流的不凡歷程。

他就是迪尚集團掌舵人朱立華。

山东企业家|“老裁缝”变“新智造”!看威海迪尚集团朱立华的创业之路

乘風出海 憑一人之力白手起家

1992年,鄧小平發表著名南方談話,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掀開嶄新一頁。作為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威海,迅速成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熱土,大大小小的對外貿易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在此背景下,1993年10月,迪尚集團的前身,威海紡織工業集團進出口公司成立了,年僅30歲的朱立華擔任了公司總經理。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一張辦公桌。朱立華談起當時的情形,經常開玩笑:“人家沙家浜裡的胡司令一開始的時候還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我這個朱司令基本就是個光桿司令,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當時覺得,一年能掙五萬塊錢,就挺知足了。”

1994年,公司兼併了瀕臨倒閉的威海市服裝三廠。朱立華按照國際一線廠商的驗廠標準,充分借鑑國外先進管理模式,對工廠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廠區設備、用電、衛生全部施行標準化管理,員工進入生產區都要換拖鞋。這是威海第一家穿拖鞋上班的服裝工廠。外商來威海考察,朱立華的工廠脫穎而出,很快贏得了訂單。不到一年時間,原本經營不善的企業就重現了生機。創業第一年,企業營業額就達到了一百多萬,是朱立華預期目標的二十多倍。

山东企业家|“老裁缝”变“新智造”!看威海迪尚集团朱立华的创业之路

誠信立身 為還貸款七日白頭

1995年前後,國家對進出口權和市場逐步放開,企業的生產規模也快速擴大,但正當發展得順風順水之時,外國客戶的誠信問題卻給企業帶來了貿易風險。

1997年,一個客戶拖欠了1000多萬元的貨款,導致企業有200多萬元的貸款還不上了。朱立華說:“我這一輩子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從來沒有對任何一個人失信過。我企業首要兩個字就是講信譽,我沒欠過任何人一分錢。”

為了還這兩百萬的貸款,朱立華把自己房產證抵押了出去,兩個副總也拿出了自己的房產證一起抵押,終於渡過了難關。

這次經歷,讓朱立華在一週之內愁白了頭髮。那時誰也想象不到,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頭上的烏絲都是染出來的。

誠信,為企業打下了穩固的基石,業務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1995—1997年,短短兩年時間,公司的工廠數量就增加到了8家。1998年成為全國自營進出口500強企業,列山東省自營出口企業第一位。

山东企业家|“老裁缝”变“新智造”!看威海迪尚集团朱立华的创业之路

內外佈局 開闢發展新天地

1998年,企業響應國家放開搞活的政策,進行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威海紡織集團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改制後,相繼投資成立了多個專業服裝生產企業,走上了工貿一體化的道路,同時建設密集的海外營銷網絡和生產基地,開闢了另一番天地。

目前,迪尚擁有威海、青島、臨沂、濟寧、大連、貴州、孟加拉、越南、柬埔寨和緬甸等十大服裝生產製造基地,50多個專業服裝生產廠,在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設有近二十家貿易公司、生產企業和研發設計中心,與全球1000多家公司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2018年實現服裝貿易額132億人民幣,其中自主設計開發比例達到95%以上,成為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典範。

迪尚集團正在對服裝產業的智能化和網絡化進行深入探索,整合RFID、PDM/PLM、CAPP、GST等各種先進技術,打造智能化工廠、線上面輔料平臺、數字化設計中心和版型數據庫,組成紡織服裝工業互聯網,聯通全球的上下游企業和終端客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