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之宅,靈異之府,海上“第一名山”青島嶗山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

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

當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可以看到兩種景色: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蔥蔥。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

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故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形成於億年前的白堊紀,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鉅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

海上看山,群峰攢簇,雲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湧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嶗山地處暖溫帶,氣候溫暖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突出表現為“春涼回暖晚,夏溫熱雨多,秋爽降溫遲,冬暖少雨雪”的氣候特徵。由於山勢陡峻和地形複雜,形成了上下不同、內外迥異的小氣候,山南麓的太清宮一帶名為“小江南”,巨峰北側的北九水則稱“小關東”。

嶗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嶗山道教由於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嶗山,邱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

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在嶗山道教發展的漫長過程中,有李哲玄、劉若拙、邱處機、劉處玄、李志明、徐復陽、張三丰、孫玄清、耿義蘭、齊本守等著名道人受過皇帝敕封。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嶗山歷有“神窟仙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備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為隱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傳說秦始皇曾登嶗山以望蓬萊,徐福由此出海尋求仙藥;漢武帝駕臨不其祀神人;東漢大學問家逄蒙、鄭玄以及南北朝的明僧紹先後於嶗山建書院,著書授徒,開創村學之風;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了“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的千古名句。


近代改良思想家康有為,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現代著名學者蔡元培、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郁達夫等,都慕名遊覽過嶗山。這些遊嶗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詩文、遊記、專著,或傳誦於世、或鐫刻於石,不僅豐富了嶗山的文化內涵,而且使嶗山盛名遠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