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考——老工業基地成都青白江轉型記

趕考——老工業基地成都青白江轉型記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韓清華

兩大支柱企業全面停產,GDP如何止跌?上萬的職工下崗,到哪裡就業?……2015年,青白江,這座國家“一五”時期建設的西南工業重鎮,在輝煌半個多世紀之後,遭遇生死抉擇。

“這是一道艱難的考題,這是一道必須答好的考題!”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青白江直面歷史之問,振奮精神,昂首向前,這個西南地區“工齡”最長的老工業基地出發“趕考”。

2018年,青白江GDP增速再次站上兩位數,是2015年轉型初期的2倍,2019年上半年依舊保持強勁勢頭,GDP同比增長10.5%。一度失速的經濟如何上演一部反轉大戲?

“夜不能寐”的難度

“再難也要保民生”

2015年3月27日下午,攀成鋼鍊鐵廠最後一座高爐——3號高爐在出完當天中班第二爐鐵水後,進入停爐作業。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標誌著這個銷售過百億的功勳廠走向終結。

“產品老一套,企業變‘衙門’,市場不會為你的功勳買單。”然而這場暴風雨比他想象中來得快、來得猛。家裡兩大主要勞動力,兒子王文戈和兒媳買斷工齡下崗。一時間,子承父業的美好夢想,被罩上了焦慮。

2014 年 5 月底,該公司已全面關停。退休老工人楊孟德一家同樣遭遇了“寒冬”。兒子楊誠和其他“廠二代”一樣,大學畢業進廠工作,如今中年失業,苦悶不已。“實在不行,爸養你。”為了開解兒子,老父親夜不能寐,在古稀之年做出了近乎“悲壯”的承諾。

“端掉”了15000多名員工的飯碗。洶湧的下崗潮,把青白江失業率推高了3倍,創下有史以來最高點。

1000多元的工作,也有很多人爭搶。“上有老下有小,不工作哪行喃?”

4000多個,這對於15000多名求職人員來說,幾乎是杯水車薪。而這背後,還牽扯著數萬家庭的擔憂。時任轄區派出所所長的唐繼靈,明顯感到了空氣中的緊張氣息。“我們24小時值守待命,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回憶當時的情況,他記憶猶新。

“腰斬”的GDP。2015年全區GDP同比增長僅5.1%,讓連續近30年兩位數增長的GDP,像斷線的風箏,應聲而落。

“船大調頭難”,青白江這下“遭了”。

“再難也要保民生。”危難時刻,區委作出堅定承諾,第一時間拿出2.3億元,為所有下崗員工兌現失業保險金——這場及時雨,讓員工們吃下了“定心丸”。

“神來之筆”

“好運還需善謀”

2006年4月,由鐵道部規劃建設的全國18個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之一——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落戶青白江。這個國家“十一五”期間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項目,為青白江轉型發展埋下了伏筆。

2013年4月26日,中歐班列(成都)在青白江發出第一聲鳴笛,“鋼鐵駝隊”遠赴歐洲波蘭羅茲,青白江忽然站在面向世界開放的前沿。

“現在一個月穩穩當當收入5、6千元,比原來翻了一番。” 欣喜的笑容浮現在他臉上。

“產化肥、賣鋼材”的青白江,變成了“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城。

“傻大粗”煥然成為國際化的“高富帥”,有人說,青白江的“好運”來了。

“好運還需善謀。機遇當前,一要搶抓,二要善為。”對此,青白江有清醒的認識,正如區委書記張勝所說,我們堅決不當圍觀者,不做貨物的中轉站,要打好“鐵路港”這張牌,加快發展樞紐經濟,推動老工業基地向對外開放港口城市轉型。

“一張牌”,帶活“一把牌”。近幾年,青白江主動融入國家、省、市戰略,迎來了自貿試驗區、國家級經開區、綜保區、金青新大港區“四區疊加”的高光時刻。轉型破題的鑰匙已然在手。

26個城市、境內14個城市,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總量率先突破4000列,佔到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開行總數躍居國內中歐班列首位。仲師傅感到既驚訝又驕傲。

4月,奧地利總統、總理雙雙到訪鐵路港,見證首列直髮維也納的中歐班列(成都)從青白江啟程。他們期待了解,讓“絲綢之路”煥發新生的起點,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在鐵路港產業展示廳,宏偉的規劃和佈局令兩位貴賓驚歎不已。

……為這些考察團做講解,是港管委對外聯絡部部長曾怡的重要工作,“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忙。”她坦言,僅2018年,港區接待來訪貴賓團180多個,商務考察團460多個。

“一港謀全城”重塑產業地理

“要敢於淘汰自己”

“楊誠,華鼎國聯在招人。”曾經的老同事,見面就趕緊透露這個重要的信息。“在哪兒啊?”“歐洲產業城。”

“把脈問診”。剝筍見芯,癥結在於: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

“要敢於淘汰自己,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青白江頂住壓力謀變,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青白江?怎樣建設青白江?”,依託國際鐵路港,跳出原來的窠臼,打造適鐵適歐、“兩頭在外”智能製造的歐洲產業城;原老工業園區“騰籠換鳥”,就地打造集國際商貿、研發創新、商務會展等功能的智慧產業城。

“歐洲產業城”還在圖上,區域內是一片起伏的丘陵農田。華鼎國聯要求兩個月進場。企業的“苛刻”條件,沒有嚇退斷腕求生的青白江人。“再難也要上。”時任清泉鎮黨工委書記王祥輝立下了“軍令狀”,硬是在兩個月內完成了土地交付。

5條生產線全面達產。不久的將來,電動汽車即可用上“青白江造”鋰電池。

——經營互聯網鋼鐵銷售平臺的積微物聯公司,實現收入160億元。僅僅用了3年時間,這個落腳智慧產業城的企業,就用“智慧”完成了攀成鋼半個世紀的跨越。而另一象徵著“青白江速度”的萬達地產,從簽約到開工也只用了37天。

“一港謀全城”的思路,青白江作為門戶樞紐的優勢凸顯出來,產業功能逐漸明晰。浙大網新等一批高科企業,地產龍頭萬達,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四川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和研發孵化平臺相繼入住青白江。

70週年的喜慶日子裡, 10月8日發佈的2019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青白江榮獲四項“全國百強區”,其中的“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百強,正是對青白江轉型發展的高度肯定,也是共和國“一五”計劃工業基地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碩果。

“考試”還在進行。可以預見的是,一份精彩答卷即將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