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有個能“折騰”的左書記,多為致富蹚條路

10月30日,《滄州日報》以能“折騰”的左書記為題刊發了我縣小營鄉小左村黨支部書記左之恩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帶領鄉村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全文刊發如下:

盐山有个能“折腾”的左书记,多为致富蹚条路

能“折騰”的左書記

“小左村的左書記忒能‘折騰’,你們有興趣採訪不?”日前,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駐小左村工作隊向本報發來採訪邀約。

保持穩定不折騰這是大多數人的工作思路,百姓們也害怕折騰,左書記到底是咋折騰的,折騰出了啥樣子?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隨工作隊走進了鹽山縣小營鄉小左村。

剛剛走進小左村,便看到路邊被挖得“亂七八糟”,溝邊還堆砌著不少水泥板。“村裡正在修邊溝,別看現在亂,但修好了生活用水就有地方排了,村貌也能更乾淨。這就是左書記‘折騰’來的項目。”工作隊隊員時廣見介紹道。

在小左村村“兩委”,記者見到了時廣見口中的“左書記”——左之恩。衣著整潔,少言寡語,臉上始終帶著禮節性的微笑,初見,感覺他和“折騰”這倆字搭不上邊界。可問起周邊的村民,大家的評價卻出奇一致。

“左書記不光能折騰、還會折騰,要沒有他的折騰,俺村能有現在這麼好嗎?!”提起左之恩,66歲的村民左文升由衷感嘆。他說,左之恩從35歲開始在村裡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如今已17年。這些年,跑項目提升村容村貌,拉關係引來手工項目……他折騰出的事兒不少。

“別的不說,就說咱村裡的道路、路燈和邊溝,這都是左書記折騰出來的。你們穿村過來時應該看到了。周邊的村子,有俺村道平、路淨嗎?”說起這些年村裡的變化,村民左之光的感慨也不少。“俺村窮,沒啥集體收入。全靠著書記跑項目。今年跑一點,明年跑一點,這才把咱村裡的路給跑平了。”

“有時候俺們跟他去鄉政府,應該只去一個部門就能辦完的事。他總是要去拜訪好幾個部門,一坐至少半個小時,跟人家問項目、談獎補,千方百計為村裡發展找機會。”時廣見也笑言,駐村這一年,對於左之恩的“折騰”勁頭他是深有體會。有一次,他們去鹽山縣農業農村局,約定和站長見面交完材料就返程。結果在站長辦公室,左之恩聊起來沒完沒了,聊村裡土質怎麼樣、種哪種農作物合適、產量如何、銷售怎樣,越談越起勁。談得差不多的時候,碰到有個熟人從門口經過,又追出去在人家辦公室聊了起來。“等他出來時已近中午了,手裡拿著厚厚的資料,我問他拿這麼多這個幹什麼,他心滿意足地說回去研究研究,一臉自得。”

也正是他這股鑽研勁兒,又為村裡致富“折騰”出了不少方向。

在村邊的土地裡,我們看到了左之恩“折騰”的新成果——十幾畝金銀花地。平整的土地裡,一株株金銀花苗生機勃勃,還有幾株竟還掛著黃白花朵。

“村容村貌這些年改觀不少,接下來,俺們就要‘折騰’著讓大傢伙在土裡賺錢。”左之恩說。

原來,今年小左村在全縣率先實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聽說種植中藥材有前景,他又自費組織幾名村民赴外地參觀學習金銀花的種植,回來後大受啟發,合夥試種金銀花,要為村民們蹚出路。不僅如此,得知天津有位老闆種植甘薯規模很大,效益也很好。經過考察諮詢,他又身先士卒,說服幾位村民一起在自家田地上試種甘薯。

“折騰”的左書記也有不折騰的一面。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這17年來,他都在為全村的脫貧和發展操心奔走,可對自己家的事,卻總是慢別人一拍。修建邊溝時正值秋收,考慮到村幹部家裡都有活計要忙,左之恩一人挑起了工程管理的重擔。每天早出晚歸,也顧不上收割自家的莊稼。每次媳婦抱怨時,他總是嘿嘿一笑,“沒事沒事,滿村子都是收割機,早晚的事。”

如今,在左之恩的“折騰”下,小左村無論是村莊環境,還是黨建、民生,都成了周邊村莊學習的榜樣。左之恩也因此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但是,他卻並不打算停下腳步,“只有俺們有勁頭,群眾才能有奔頭。只等著看著永遠不行,不開頭沒有出路,就得試驗,試驗成功別人自然跟著來。”他這樣說。話音剛落,他又拿起電話,聯繫起綠化苗木種植的相關事項。他還要折騰著,多為致富蹚條路。

記者:張夢鶴 通訊員:劉德敏 左之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