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拖拉磨蹭,家長怒吼、打罵,這樣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心理學:孩子拖拉磨蹭,家長怒吼、打罵,這樣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今天我看到悟空問答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在管教孩子時,面對孩子的磨蹭和不專心,比喊,吼叫,威脅,恐嚇,更好的方式是什麼?”,最初看到時我有點驚訝——竟然有人問這樣的問題?!但後來又釋然了:這個問題反應出了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的“無能”——其實不是不想用其他方法,而是不會用,不知道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或者是在面對孩子具體問題的時候,很容易被孩子的行為激發自己的情緒,進而採用喊、吼叫、恐嚇等方式教育孩子。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01 背道而馳的初心和效果

就像我們做一件事要有目標一樣,教育孩子也需要有目標,宏觀的目標,我們會說“希望孩子更好”——但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第一,“好”的標準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好的標準是指人格健全。也就是孩子應該是一個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

第二,有沒有更加具體的指標?

專注力、抗挫折能力、創造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第三,拿什麼來檢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

從孩子的整體發展來看,家長提供的養育環境是否能讓孩子的人格更為健全。孩子是變得更為自信樂觀了,還是更為膽小怯懦了?孩子是更專注高效了,還是更拖拉磨蹭了?孩子是更堅忍不拔了,還是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了?等等。

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家庭教育來說,還要加上一個“時間”的維度。很多教育的手段,在當時當下似乎有效,比如孩子磨蹭,打罵一頓就麻溜的去完成作業了,但是長久的看,這樣的教育方式卻對孩子的人格發展起了反作用。

心理學:孩子拖拉磨蹭,家長怒吼、打罵,這樣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提問者問有沒有比“喊,吼叫,威脅,恐嚇”更好的方法,而在我看來,這些根本就不能算是方法——它們除了體現出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的力不從心以外,什麼都證明不了。這些方法的使用,對孩子的人格發展起到幾乎全是副作用,自然也與家長的初心背道而馳。

孩子被這樣管理,不但不會“越來越好”,反而一定會“越來越壞”。

02 從人格發展的角度談吼叫教育的危害性

很多人不以為然:我問的是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些方法不好,我自己也知道,還用得著你說?

錯!知道為什麼做不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的“知”不夠透徹,理解的不夠精準,對於與之匹配的“果”,瞭解的還遠遠不夠。

著名心理學家科胡特曾經說“父母的人格,比父母做什麼更為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的人格比較健全,那麼即使在撫養過程中做幾件錯事,對孩子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如果父母自身人格發展不健全,那麼即使對照最正確的育兒指南養育孩子,也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所以,人格,比什麼都重要。家長如此,孩子亦如此。

早在上個世紀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家長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在孩子人格的塑形過程中,父母的撫養方式,家庭的養育環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起到的作用最為深遠。所以,長期使用打罵、吼叫的方式對待孩子,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什麼影響呢?

① 嚴重損害專注力

家長說看到孩子拖延、不專心,忍不住會吼叫、打罵——其目的是想讓孩子更加專注,但結果卻是大大的損害了孩子的專注力。

一個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決定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要原因是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專注力。當一個人的專注力長期被打擾,它的專注力水平就會顯著下降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以孩子寫作業為例,如果ta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潛意識中擔心有人懲罰ta,擔心隨時到來的疾風驟雨,那ta還能有100%的專注力投入到寫作業這件事當中嗎?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孩子像裝了一根隱形天線,外面發生什麼微小的動靜他們都能發現,家長往往將這種行為斥責為“孩子不專心”,但是這種貼標籤只說對了一半,它只是描述了現象,卻沒有看到現象背後的“孩子的專注力被嚴重損害”的結果。

為什麼被損壞?恰恰是因為家長經常對孩子的專注力進行干擾。這其中,損壞最大的就是打罵、吼叫等極端措施。

每個人都有潛意識,在“傷害優先原則”之下,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會優先開啟,用於防禦危險。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孩子在潛意識裡要分出很多精力防禦“外界的危險”,所以ta的專注力一定會缺失,寫作業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然後家長再繼續打罵吼叫,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人格特質。一旦形成人格,就不是寫作業的問題,而是這個專注力的缺陷問題將伴隨ta的一生,人格問題一般都會形成泛化,不僅是注意力難以集中,而且還會外延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很難有好的成績,進而產生迴避心理,畏難情緒,不願面對真實世界等等。

請問,這是各位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② 為青春期的逆反埋下伏筆

現在很多初高中的孩子在青春期這個人生的發展階段遇到障礙,家長們一籌莫展,到處尋醫問藥。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青春期的嚴重心理問題,其實正是在早年的撫養中埋下的種子,在青春期集中爆發而已。我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當我們看到臉上長了青春痘的時候,實際上皮膚底下發炎已經很久了,所以我們從青春痘下面可以摸到皮膚底下有一個大大的“地盤”。

青春期的嚴重心理問題只是水面上的冰山,而冰山下面,是長期使用錯誤撫養方式,積壓下來的問題。

提問者說的現象,一般發生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到了青春期,或者小學四五年級以後,家長再用這種方式,已經會遭到明顯的抵抗了。而這種方式的破壞程度,在越小的孩子身上越明顯。這也很容易理解:同樣力度的一拳,打在一個成人身上和打在一個小孩身上,產生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使用打罵、吼叫等方式對孩子進行管理,其本質就是以大欺小。作為成年人,不會使用更有效得體的方式應對孩子,只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暫時“制服”孩子,而且,還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這樣的撫養方式,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創傷,也很容易激發ta內心的恐懼和逆反。

順便說一聲,凡是使用這類方式養育孩子的人,回溯其自身的成長環境,大部分也是被這樣的父母對待的。他們的內心中有很多未曾痊癒的創傷,所以當遇到和自己當年類似情境的時候,自己潛意識裡的創傷感就被激活,促使他們使用了當年被這樣對待的方式去對待孩子。所謂家庭教育是一根環環相扣的鏈條,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心理學:孩子拖拉磨蹭,家長怒吼、打罵,這樣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③ 膽小怯懦、配得感低

吼叫、打罵是一種很嚴厲的懲罰措施,懲罰和行為相聯繫,形成了一個條件反射的關係。這種條件反射會根植於孩子的腦中,進入潛意識,形成人格。當孩子認知到,只有自己乖巧懂事,成績好才能獲得父母的愛,否則迎來的就是懲罰時,這種認知會深深的植根於ta的內心,ta長大後,也會帶著深深的自卑和低配得感生活。

一個人的自信來自於自我認知,而最初的自我認知,來自於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施以“有條件的愛”,那麼孩子發自心底的自尊和自愛就很難發展起來,很難成為一個真正自信樂觀的人。

一個缺少真正自信的人,會用一生去尋找這種內心深處的匱乏感。他們很難能專注於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當中,投入到深層次的感情當中,而不斷的需要外界的讚賞和肯定來填充自己內心的坑洞。正如阿德勒所說:“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當然,也有的人外表逆反、桀驁不馴,但其實內心,也住著一個弱小的小孩,一個沒有被“無條件的愛”滋養過的小孩,堅硬的外殼只是他們的保護傘,其實內心是滿是創傷的無助的小孩。

所以,看似只是父母的一個行為,但是對孩子的人格來說,卻影響深遠。

④ 沒有獨立意志,缺少目標感。

一個人的內心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排除外界干擾達成目標的能力。一個連去學校上學或者寫作業都要被家長吼叫、打罵的孩子,本質上是沒有什麼獨立意識的人。因為去上學也好,寫作業也好,都“不是自己的事”,而是需要被迫應付家長的事。

如果你讓這個孩子打遊戲,他肯定不會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這是因為,玩遊戲是他自己的事,在這件事裡,有他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我們總是說要“活出自己”,但是在中國現有的教育環境下,活出自我,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大部分孩子都

被父母死死的控制著:或者包辦替代,或者強力鎮壓。這樣的撫養環境,基本上難以養出一個健康人格的精神胚胎。

其實,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的拖延那麼憤怒,進而吼叫、打罵呢?根本原因在於,父母本身和孩子也是共生關係,他們無法區分自己和孩子的邊界,把孩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當孩子磨蹭的時候,其實激發的是他們自己內心的焦慮感。

只不過,這種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很少有人明白。所以,家長就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大肆的侵犯孩子的邊界,過度的包辦孩子的生活,最終,使孩子成為一個缺少自主意志和獨立人格的“殘次品”。

哈佛大學一項著名研究表明,3% 的人能寫出清晰的目標和詳細的計劃,13% 的人寫出大概的目標,大概的計劃,另外84% 的人沒有目標,沒有計劃,還沒想到。10 年過後,又找到這些人,再作同樣的研究、分析,發現那 3%有清晰目標和詳細計劃的人,是另外84% 的人收入的10倍,成了美國社會的精英。那 13% 寫出過大致目標、大致計劃的人,收入是另外84%的人收入的兩倍,成為美國社會的中產階級,那些一直沒有目標,沒有計劃的人,生活的水平比較低。所以這說 明,成功與幸福都與他有沒有人生的目標和奮鬥的計劃有關係。

目標感和一個人的自主意志和獨立人格息息相關,一個獨立意志被閹割,寫作業都是捏著鼻子給父母寫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成為有獨立人格和清晰目標感的人。

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即使做不到菩薩的標準,但至少,如果能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了“果”,也許可以一定程度上矯正我們的行為。

心理學:孩子拖拉磨蹭,家長怒吼、打罵,這樣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03. 養育孩子的基本理念:如其所是

縱觀所有經典的育兒書籍,愛與自由都是教育的核心,只是很多人對愛與自由的理解過於偏頗或者不充分,所以在實際應用的時候,發生謬誤。

其實積極傾聽也好,溫柔堅定也好,非暴力溝通也好,愛與自由也好,最終要做的是“無我”和“跟隨”,也就是放下自己頭腦中的固有認識、劇情,放下自己的評判和妄念,讓自己變成中通的管道,敞開心懷去看見,感受當下那個人。這就是“如其所是”的精髓。

有一個教育的誤區,是總想矯正孩子什麼,以求“讓孩子變得更好”,但實際上真正“好”的教育,是放下自己心中的那些評判,發自內心的觀察孩子,引領孩子。

大道至簡,這一點,是最簡單的,也最難的。

父母對孩子,應該是真實呈現,是不評判,是不改造,是順應,是尊重,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靈魂在這一世的命運,也是父母也尊重自己是“有限的人”的感受,大家彼此守住界限,不妄圖改造對方——這就是如其所是的真諦。

04. 更好的養育方式

說完了宏觀的理念,再針對今天的問題說一些具體的操作。

① 查找行為背後的原因

任何行為背後都有動機和需求,也就是原因。家庭教育中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揪住現象說事,但是卻很少有家長願意動腦筋思考現象(行為)背後的原因。

比如說,孩子的磨蹭。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一般來說,孩子的磨蹭、不專心有幾種原因。一是不擅長,不會,有畏難情緒。二是不熟悉,不喜歡。三是缺少時間觀念,缺少時間感和空間感。四是對目標不明確。五是隱性逆反。

有的人說孩子性子慢,天生磨蹭,其實,這個性子慢裡,有天生的基因,也有後天家長不恰當的養育模式,是共同影響的結果。

家長需要知道,任何行為都不是孤立產生的,我們如果想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就必須花時間查找背後的原因。

大部分孩子的拖延磨蹭,都源於對困難的恐懼或者隱性的逆反。而這兩者,都與人格發展水平相關。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於催促、皺眉、怒吼,孩子就一定會有以上兩種行為的產生。

所以,與其說是孩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不如說是孩子的這個現象反映了家長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② 少用禁止性口令,多分析具體問題。

就像這篇文章,如果我只寫家長不應該怒吼打罵,應該愛與自由就結束了,估計很多家長看完之後都會生氣:廢話。相同的道理,如果家長對孩子,也總是下達口令,而缺少具體的方向指導,那這種教養方式就是錯誤的。

舉個例子。媽媽對小明說:去把屋子的衛生搞一下。這就是簡單的下達指令。衛生怎麼搞?抹布怎麼投洗?先擦桌子還是先擦地?擦桌子怎麼擦?是隻擦表面,還是連邊上也擦?衛生搞到什麼程度算乾淨?孩子搞得不夠好,是哪裡不夠乾淨?等等這一系列事情交代清楚,是具體問題。

家長們經常自以為是的認為,簡單的告知就夠了,但是卻缺少了具體的指導。再比如,如果孩子是因為空間感和時間感不夠造成的拖延,那麼父母就需要幫孩子認表,樹立時間概念,並且設立難度從低到高的時間管理,逐步幫助孩子確立時間感,加強時間觀念。

以上我舉了兩個例子,具體到生活中,還有很多具體的操作,這需要家長的耐心。坦白說,簡單的下達指令或者沒做好(沒符合父母的標準)就怒吼很簡單,但是動用智慧幫助孩子確立標準(不是直接灌輸)以及處理困難,就不是隨便哪個家長都能做到的了。

心理學:孩子拖拉磨蹭,家長怒吼、打罵,這樣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③ 放棄監視和打擾

這其實是家長自身人格需要成長的地方。以孩子寫作業為例,很多家長陪著寫,他們的理由是,如果不這麼做,孩子就會不好好寫作業。

但實際上,陪的越多,孩子的依賴心越強,對自己的作業越沒有責任感而家長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會不由自主的戴著一雙“警察眼”,以挑剔的目光審視孩子的表現。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家長的陪讀,很容易淪為監視,而當看到孩子“很笨”,講半天都聽不懂的時候,焦躁之心就不由自主的產生了。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

從小樹立邊界意識——作業是孩子的作業,孩子需要動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並且承擔相應的一切結果。家長過度的參與,會對孩子形成打擾。

但是很多作業確實需要父母參與,比如聽寫等等,這怎麼辦?那麼還有一個原則是“不求不應,有求當應則應”,只有孩子明確的發出求助信息,父母才需要上前查看,並且,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必須答應。

邊界感,是需要父母時刻銘記的。

④ 幫助孩子樹立條理性和目標感

很多孩子缺少邏輯性,一方面和年齡有關,另一方面也和父母的引導有關。仍以寫作業為例,家長可以在孩子寫作業之前,先幫孩子梳理一下今天的作用都包括什麼?打算先寫什麼?什麼是必須完成、緊要完成的內容?預計需要多少時間完成?如果遇到難點,怎麼處理?等等

當有了目標、時間感和條理性之後,孩子再做作業就會心裡有底,也更有方向性。

很多家長只注意孩子的學習,但是卻忽視了生活和學習互相作用的關係。比如說,如果一個孩子生活上很有條理,那麼他在學習上的條理性也不會太差。所以,家長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培養孩子的條理性。放東西從哪拿放到哪去,自己收拾自己的衣櫥、書櫥,玩具等。事實上,

學習是體現一個孩子綜合素質的表現,這個綜合素質,主要就是人格發育的水平,也就是心理發育的水平

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是一門哲學。這裡麵包含著樸素的哲學原理,可謂是觸類旁通。

心理學:孩子拖拉磨蹭,家長怒吼、打罵,這樣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⑤ 自己的情緒自己負責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不讓自己滿意的行為時會有忍不住的憤怒情緒。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每當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告訴自己:誰有情緒誰負責。也許這裡面的道理你暫時還不懂,但是這是事實。

當你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憤怒時,其實孩子只是點燃你自身創傷的導火索,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心理不夠成熟。當一個人的人格足夠成熟,就會明白,任何事情,包括自己的情緒,都是自己的問題,與他人無關。

舉個例子,在小時候我們摔倒了,父母可能會使勁的拍打地板幾下,說:都是你害的寶寶摔倒。我們現在作為一個成人,都懂得這是在推卸責任,其實是孩子自己摔倒,和地板毫無關係。同樣的道理,如果因為孩子做了什麼事引發我們的憤怒情緒,其實也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我們自己的原因,如果因此而推卸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的錯誤,那實際上跟小時候摔跤去打地板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作為一個人,你可以不成熟,怨天尤人,天天活在被害者的思維裡,你只需承擔相應的結果就好了。但是

作為父母,你必須不斷成熟,因為你的不完善的人格,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一個自己都不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需要靠打罵更弱小的孩子來發洩情緒的人,又怎麼可能養育出人格健全,自信積極的孩子呢

別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讓孩子為你承擔責任了。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就跑出去跑兩圈,念一百遍,這是我的問題,也許這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具體的方法論還有很多,但是好的家長不是背過每一條方法,而是應用這些基本的育兒原理,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和孩子共同成長。

家長雖然是孩子的監護人,但是卻仍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完成心智和人格的成熟。

心理學:孩子拖拉磨蹭,家長怒吼、打罵,這樣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原創深度好文,希望可以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讓你的思想慢下來,累積更好的自己。本文作者:有夢想的唐糖,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相先生特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