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上週末,去參加了《遊戲力》作者勞倫斯·科恩的工作坊,收穫滿滿。

雖然這本書其實幾年前就讀過,這幾年也斷斷續續的重讀過幾次,對遊戲力的概念早已有些初步的理解,但這次在跟科恩博士和他的太太麗茲博士溝通的過程中,倒也多了一些“頓悟”的感覺。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記得第一次讀《遊戲力》時,我的腦中一直在回閃著各種做母親最無助的時刻。

孩子惹是生非、無理取鬧,我們氣憤、煩躁,無計可施的我們衝孩子大喊大叫。但吼完之後的感覺卻很糟糕,我們陷在科恩博士所說的“情感斷裂”中,等待著有人伸出援手。

直到讀完它,才發現自己得救了。

科恩博士在這一整本書裡,都在試圖告訴我們,親子間的“聯結”,比什麼都重要。而有一種方法可以幫親子之情重新聯結,那就是:遊戲

今天,小暖就來帶著大家一起讀一讀這本《遊戲力》。希望這篇囊括了書中精華的筆記,能幫助大家找回與孩子時時遊戲的能力,讓親子關係裡的暗礁,都能通過這艘遊戲魔力船,完美躲避!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為什麼遊戲可以讓我們與孩子更加親密

遊戲當中激發的活力,所產生的親密感,可以緩解父母的壓力感;也使我們得以進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而能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孩子在遊戲中,內心覺得安全,就會自然而然表現出合作精神和創造力。同時,遊戲還能幫助孩子從生活的創傷裡復原,對他們新獲得的經驗形成理解。

那麼,“遊戲力”是不是就是指陪孩子玩耍呢?其實並不僅限於此,“遊戲力”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它的內涵要比一般意義的遊戲更為豐富。

從枕頭大戰到一起逛商場;從在孩子哭泣時安慰,到一起修理自行車;從討論規則到準備上學;從受傷時照顧他的情緒,到在床前聆聽孩子講述他的恐懼和美夢…都可以進行“遊戲力”。

那為什麼親子聯結的橋樑是遊戲,而不是別的其他的呢?科恩博士這樣總結道: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天生熱愛遊戲、會玩遊戲

·人類對於世界和自身的主動探索,絕大部分都在遊戲中發生

·遊戲中隱藏著強烈的情緒暗流

·遊戲能鍛鍊孩子的抗挫力,幫他們重拾信心。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是什麼在阻礙父母的“遊戲力”

似乎,每個父母都知道遊戲的好,但卻缺乏隨時而起的遊戲力。

有時,我們覺得放下父母的威嚴,與孩子瘋玩有點傻乎乎的;有時,是生活的壓力和沉重,瑣碎和辛勞,讓我們失去了遊戲的心情。

以下幾點“阻力”,是父母經常會遇到的:

1、我們的童年,缺少父母參與到我們遊戲中的經驗:

我們小的時候,沒有被這樣陪玩過。

2、孩子最需要與我們遊戲的時候,往往也是我們最難與孩子游戲的時刻:

其實,孩子並不需要我們時時參與他們的遊戲。孩子們也需要獨自玩耍、與同齡人玩耍的時間。

當遇到以下幾點的時候,才是我們最應該發揮“遊戲力”的時刻:

A、當孩子很難與同齡夥伴或其他成人建立聯結時;

B、當孩子不能自發地、自如地玩耍;

C、當孩子的生活出現一些變動,如:上幼兒園、弟妹出生、有親人離婚或死亡等;

D、當孩子處於危險時,比如被欺負或者欺負別人。

3、我們的童年,有一些未治癒的心理問題:

當孩子需要我們一起遊戲時,這些問題就會跑出來拉我們後腿,製造麻煩,影響我們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問題。

4、我們覺得孩子的遊戲很無聊,或者疲倦得一點都不想動:

成年人的世界,的確既“成熟”又不容易。

5、有些家長生性好強,或者過於防禦而不敢和孩子玩肢體對抗遊戲:

特別想贏的家長,很容易把遊戲玩成“災難”。

6、父親揹負男性的刻板印象,不能放下身心與孩子盡情玩耍:

許多家長都一心想要維持權威,擔心一旦跟孩子“打成一片”就無法再讓孩子尊重。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遊戲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和不斷試錯獲得的

儘管有許多阻力,在妨礙我們運用“遊戲力”,但在科恩看來,這種能力也是可以經過訓練和不斷試錯而獲得的。

以下方法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父母可以嘗試:

1

把自我身份降低,加入幼年孩子的世界

孩子認為怎麼玩有趣,自己就怎麼玩,迎合孩子的心態。

即便有些遊戲,是你不認可的,比如有些武力元素混入的,父母也要和孩子玩一陣子,讓他們釋放掉他們的攻擊衝動,再來和孩子一起嘗試尋找新的遊戲。

書中舉了一個“愛之槍”的例子。

孩子想玩打槍的遊戲,但父母不喜歡他們用槍指著人,來看看科恩博士的做法吧:

我對他說:“喲,你找到【愛之槍】啦!”

他遲疑地看了那把槍一眼,‘武器’怎麼會和‘愛’有關係呢?

我說:“是這樣,假如我被這把槍打中,我就一定會愛上開槍的人。”然後我張開雙臂,一臉傻笑地向他走近。

他又朝我開了一槍,然後尖叫著開心地跑開,槍丟在了地上。

我追到他,反覆告訴他我多麼愛他。

……

在那之後,當孩子的遊戲變成拳腳相加,打架、咬人、吐口水什麼都上的時候,我就會和他們玩這個遊戲。我會說:“你剛剛踢了我一個愛,現在我要抱你了。”

有時候他們會說:“不是,這是一把‘恨之槍’。”

我會說:“喔,那它一定壞掉了,因為我只想要愛你。”

“愛之槍”的遊戲能夠幫助孩子建立人際之間的聯結,而跳出射擊傷人的單調劇本。

這個小例子,讓我們明白“遊戲力”並不完全等同於玩耍,而是一種在幽默中,用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去解決育兒問題的能力。

不過科恩博士也指出,當孩子真的想要表達憤怒和沮喪的情緒時,就不要用這種遊戲的方式,逗他們開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是應該傾聽他們,讓他們將情緒表達出來。

2

心理與身體都要放鬆

丟掉緊張的表情和僵硬的身體,學習讓自己怎麼開心一點。

3

對準到孩子的頻率

在“遊戲力”親子方式中,作者希望我們能把孩子的行為、話語,翻譯成他們所處的真實狀態,比如親密或孤寂、自信或無力。

我們總說,要多與孩子交談,來及時瞭解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事情。但這並非要求我們事無鉅細的過問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就比如,接孩子幼兒園放學,我們通常都會問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但孩子可能用一句“還行”、“挺好”就打發了我們。

那不如,我們可以按照科恩博士的建議,先說一件自己今天發生的事,來引發孩子的回應。

我們經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便是孩子在說“無關緊要”、“無意義”的事,或者不斷重複時,我們橫加打斷,然後,我們又期望他們說出我們想知道的事。

但其實,孩子們之所以會說那些話,是想確定我們是否認真在聽,會不會打斷或責罵他們,然後才決定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如何用遊戲力,讓斷裂的親子關係重新聯結

提到親子關係,就不能繞開依附理論。在解釋這個心理學專業術語時,科恩博士用“蓄水”做比喻,讓這個概念變得更加易懂:

“孩子不斷需要關愛和照顧,就好像有一個杯子,不斷需要蓄水。

當孩子餓了、累了、寂寞了、傷心了,那麼他就需要有人照顧、撫慰,就好像他那個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樣。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就是那個大蓄水池。

大人除了食物和撫摸外,安慰難過的心情、一起玩耍、以及交流談心,都能起到蓄水的作用。而對於那些杯子保持蓄滿狀態的孩子,他們總能具有足夠安全的依附感。

小小的不安可能會讓杯子灑出一些水,難熬的一整天也可能把杯子幾乎倒空,但他們的照顧者隨時都會把杯子蓄滿。等孩子長大後,只需要想想照顧自己的大人,就能把杯子蓄滿。

事實上,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從朋友那裡,從生活興趣中,從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中,自己蓄滿他們的杯子。”

孩子們對待即將要空或者已經空掉的杯子,態度不一:

·要求杯子一定要滿滿的,雞毛蒜皮的事也要求關注

·知道自己要蓄杯,為了避免一滴不剩,而把杯子蓋起來。比如拒絕擁抱、睡覺、用餐。

·故意行為乖張、受到處罰,來求得關注蓄杯。

·有的孩子杯子本身就是漏的,怎麼也填不滿

在科恩博士看來,日常生活裡的不安和挫折、疾病、事故和創傷,都會將孩子的杯子倒空。

對孩子打罵、嚴加處罰或者不予理睬,只會使他們的杯子空得更快。當孩子本指望我們來加滿杯子,但卻反而被我們打翻在地時,只會帶給他深深的刺痛,感覺被親人背叛。

如果大人用冷漠或者虐待,將孩子的杯子打破,那麼情況就更加糟糕。

杯子的裂口如果太大,就很難再往裡加水了,這時,父母就可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撫慰好這顆稚嫩卻深受傷害的心靈。

不斷蓄滿孩子的杯子,是親子聯結的根本

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不停添加,要堅持多年,表現在細微的日常互動當中。這個時候,遊戲力便擁有了它的意義。

任何遊戲都可能是聯結的開始。

當孩子假裝開槍射你,說你死了的時候,你就裝著被打中倒下,然後誇張地倒在他身上,只要孩子在笑,就表明他在享受這個過程。抓住他的腳,哀求他帶你去看醫生。

如果你的女兒罵你笨,你就裝著笨到極點,連她和枕頭都分不清楚。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當一切都順利的時候,遊戲力方式能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快樂。而在出現問題時,遊戲力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擺脫孤寂感的困境。

在使用遊戲力時,科恩博士特別提到一個重要原則:

大人堅持聯結,但由孩子決定聯結的方式。

有時,孩子的杯子明明已經空了,急需聯結,但他們會表現的根本不想聯結。

就像書中的例子,父親們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裡,兒女將他一把推開、拒絕聯結,父親們會想:“去你的,算了。”然後很快放棄。

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當孩子看似不要我們管他時,實際上是在渴望著聯結。孩子心裡想,爸爸比較在乎工作,不在乎我。而且,想念他很痛苦,所以我要裝酷,讓他來找我。

爸爸想:“我只是賺錢的機器,算了,如果他想跟我玩,他會來找我的。”

而真相往往是,在孩子感到聯結斷裂時,他們的內心感受往往有些糟糕,會產生恐懼、遺棄挫敗等感覺,只有戰勝了它們,才能重新聯結。所以,他們才會故意表現的不需要我們。

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聯結,並且不止於淺層聯結,還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深層聯結。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如何用遊戲力,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抗挫力的核心,是自信。

科恩博士在書中,講了他如何運用“身體對抗”遊戲,來增強女兒的自信:

“對抗時,我會增加力量,加大難度,她必須使上更大的力氣,才能完成任務。我試著讓她運用自己的力氣,建立她對身體力量的自信,同時也在不斷地鼓勵她。”

遊戲中,女兒在快要失敗時,跑到別的屋裡,等她回來時,她揮舞著拳頭意氣風發,笑容滿面,大喊著:“我——永遠——都不會放棄!”

她把那間屋子稱為“力量之屋”:“我進到‘力量之屋’去拿了更多的力氣。”她說她擦了一種特別的乳液,讓自己變得更有力氣。

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科恩女兒這樣的自信力。生活中,有許多恐懼、膽小或者虛張聲勢、自以為是的孩子,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巧妙的運用遊戲力。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罵人、說髒話、有攻擊別人的傾向。父母可以運用遊戲力,讓自己成為他們的“垃圾桶”。允許他們通過罵人獲得力量感,再用遊戲力巧妙的告訴他們如何用其他的方式與人相處。

來看看科恩博士是怎麼做的:

“當孩子叫我‘臭狗蛋’時,我說:‘噓!千萬不要把我的小名告訴別人啊。’幾乎就是條件反射一樣,他們會立刻喊起來:‘柯恩的小名叫‘臭狗蛋’!’

我說:‘嘿嘿!我是鬧著玩的!我真正的小名是‘米飯糰’。’(越傻的名字效果越好,因為此時的目的在於,用玩笑來消除導致罵人行為的情緒壓力。)

那些孩子當然又喊:‘柯恩的小名叫‘米飯糰’!’於是我就哀求道,’不要,求求你,求求你,不要告訴別人!’”

在書中,科恩博士還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介紹了父母如何運用能分出輸贏的博弈遊戲,如足球、下棋,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力。

比如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裝得很笨拙,故意輸,

就在這個過程中,仔細觀察孩子,當他們開始放鬆、進入狀態時,就鼓勵他們接受來自我們真正的挑戰。

在與孩子玩角力遊戲時,我們一定要同時兼顧扮演對抗和支持的兩種角色,不能讓自己落入競爭之中,忘了自己其實是為了他們而戰。

同時要注意,別讓自己不斷批評的聲音,把遊戲力的魔法淹沒。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要在遊戲力中,學會打鬧的藝術

孩子需要與成年人玩打鬧遊戲。因為同齡夥伴的自我控制力有限,也不會鼓勵別人表露情感。所以,那些與成人經常玩這種設計過的體能遊戲的孩子,能把自己的恐懼、猶豫、衝動、憤怒合理地釋放出來。

而那些不夠活躍的孩子,能從打鬧遊戲中增強自信,培養自我意識。

科恩為打鬧遊戲,總結了一些基本原則:

1

提供基本安全

可以在有致人受傷苗頭的時候,喊一句“全體停下”,或者一句類似於“奶油香蕉派”的暗號。暫停之後,再繼續玩耍。

2

發掘任何可以聯結的機會

找各種機會擁抱孩子,與孩子眼神對視。

3

尋找一切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和力量

父母在遊戲中既是教練,又是對手。遊戲設置難度適中,並不斷鼓勵孩子。

4

抓住每個機會,處理情緒的舊傷。

讓孩子回憶起最初的害怕,但現在不必再有恐懼和自卑的感受。提醒孩子,有你在身旁,他很強大,也很安全。

5

根據孩子的需要,提供適當的難度

打鬧對抗的重點在於提供難度和阻力。

目標並非輸贏,而是讓孩子充分運用內在力量,同時不會傷害到別人。

6

仔細觀察

在遊戲中觀察孩子,來判斷是應該加強聯結,還是增強自信,或是繼續遊戲。

當孩子與你沒有眼神接觸、放棄認輸、盲目的憤怒或是孩子試圖傷害你時,就是需要暫停的時候。

7

讓孩子贏(一般情況下)

即便最後是父母贏了,也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使了所有的力氣才贏過了孩子。

8

當有人受傷或者不愉快時,立刻停止

不要給孩子傳遞,受傷了也要堅持的觀點。

9

不可以強制呵癢

這會讓孩子感覺到無力控制局面。

10

控制你自己的情緒,別跟孩子動真的

當我們真的沒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時,也請儘量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去表達。

比如:“好累好累,我一秒都不可能清醒了。你得把我弄到沙發那邊。再打下去,我就死定了!”或者“哎呦哎呦!好疼!你踩到我腳指頭啦!我再也不當你的朋友了……”

通過這樣的打鬥遊戲,孩子可以學會控制和約束自己的部分力量,他信也會從中明白,真正的強者,不需要真得逞強。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在遊戲中,父母什麼時候做跟隨者,什麼時候做引導者

遊戲力的重點是在跟隨孩子和主導孩子之間,取得一種微妙的平衡。

一方面,我們讓孩子完全主導遊戲,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信;另一方面,當他們陷入重複、無聊的困境或者可能出現危險時,我們能夠積極地加以干預。

到底該如何在遊戲中,將主動權教給孩子,跟隨孩子呢?科恩博士列出了以下幾點原則:

只說“好啊!”

試著對孩子降低一天中說“不行”的次數,對那些無傷大雅的建議友好的說“好啊”。

即便要表達自己不認同的態度,也可以換一種更幽默的口吻來說。

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

父母越能加入孩子的世界,他們就越能表現出合作精神。

有時候,我們可能想通過某些遊戲,達到某種教育目的。可以不要急著按自己的路子來,先跟隨孩子的腳步,等到和他們玩開了,再加入我們想要加入的東西,就會變得自然而然,不會被孩子抗拒。

科恩博士將其稱作“先跟隨,後主導”原則。

注意安全,但不用過度擔心

我們要試著區分真正的危險和我們自己的恐懼。

即便是真的危險的事情,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這讓我害怕。我們來想想怎麼才能安全地進行。如果不能,那就只好算了。”當孩子被允許運用他們的判斷力時,他們真的會好好地思考。

預留“遊戲時光”

預留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其實通常,十五分鐘就已經足夠),不讓我們受到任何干擾,專注地跟隨孩子,去玩耍。

花些時間調整自己

要做到每天預留的遊戲時光,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可以多和贊同遊戲力的父母、朋友去交談,將內心感受釋放出來。

正如科恩博士所說:“讓孩子主導規則”和“讓他贏”的遊戲,幫孩子把根扎深。

只有這樣,他們在“全力以赴,沒特殊待遇”的遊戲中,才可以試飛自己的翅膀。

但科恩博士也指出,跟隨孩子並非時時管用。有些時候,孩子們的遊戲需要我們來充當引導者,通常會是以下幾種情況:

·孩子事事被動、情緒低落

·孩子無法放開手盡情玩樂

·孩子無法接受別人的關懷,也無法溫柔待人

·孩子稍有冒險、或者遠離父母一點就不敢嘗試

父母提供的引導通常包括:

提供適度的挑戰

輕推孩子一把。比如問個簡單的問題、發表一下討論。讓每一次交流都成為雙向交流,而不是永不交匯的平行遊戲。

孩子在恐懼時,通常與恐懼的對象都有個特定的距離,也就是“臨界點”。找到這個臨界點,在這個“點”上待一會,等待孩子情緒的釋放,接著再往前走一小步。

引入重要的主題

如果孩子總是在重複玩那些你不太喜歡的主題,比如暴力、低俗的笑話,而一些重要的主題被忽視時,父母可以主導遊戲。

但要記得,每一次的主導,都要“點到為止”。

比如,孩子不停地玩兇猛的恐龍,那你就可以扮演受傷的恐龍並請求幫助,即使孩子拒絕了你,至少你讓遊戲中具有了同情和依賴的主題,而不只是攻擊而已。

如果我們引入的主題沒有效果,就暫時放棄。

玩得無聊時把遊戲變得有趣

主導遊戲,代表了一種態度,那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有趣的。做家務、打掃衛生、買菜做飯都可以變得很好玩。

當然,想要做到以上我們提到的這所有的建議,需要有一個大前提:先幫自己蓄滿杯子

就像科恩博士所說,我們首先要幫自己充電,把自己從孤寂感和無力感中解放出來。

我們要承認開始與孩子游戲時的情緒,無聊、挫敗、厭煩、憤怒等等。並儘可能的找個傾聽者,傾聽我們的感受。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此外,科恩博士在書中還花了不少筆墨討論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以及手足紛爭問題。

如果你曾經讀過P.E.T.,相信這部分的內容對你一定不會陌生。因為,科恩博士對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和解答,處處可見P.E.T.的影子。

想來也不奇怪。科恩博士的母親曾是一位P.E.T.講師,從小他就有一個平靜的媽媽,並且在一個溫暖有愛的環境里長大。P.E.T.的許多東西,也都像融入血液中一般,陪伴他成長。

所以,育兒書讀的越多你就會發現,育兒的道看起來千千萬,但實際上大多都殊途同歸。

就像“遊戲力”,在科恩博士看來,就是在P.E.T.這塊拼圖裡,注入了一點裝傻和遊戲的成分,讓育兒的過程變得更加輕鬆有趣。

那些曾經使用過遊戲力的父母,都會驚訝於它的神奇魔力。像打仗一樣緊張的晨起時光,孩子與父母劍拔弩張要開戰的時刻,都通過遊戲力輕輕鬆鬆地用笑聲化解掉了。

就像科恩博士所說,“當我們筋疲力盡或是無計可施時,我們會覺得再跟孩子玩遊戲就會燒乾我們的最後一滴油。但是,當我們盡情地跟孩子玩耍時,才發現原來我們還有精力,不但有精力可以玩,還有精力為棘手問題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希望通過這本書的閱讀,都能幫我們的孩子,蓄滿愛之杯。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附錄: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小遊戲:

·模仿學步兒,假裝摔倒

·枕頭大戰

·用玩笑的口吻假裝生氣

·推鞦韆假裝摔倒

·充電遊戲

把孩子輪流抱在膝頭,告訴他們媽媽要用愛充電,親吻他們。

·愛之蛋

假裝頭頂有個雞蛋,敲碎它,將蛋液塗抹到孩子全身。

·跟大塊頭打架

兩個孩子在打架,比起苦口婆心的勸架或者怒吼,不如喊一聲:有本事和大塊頭比試比試。讓兩個孩子將矛頭對準自己,再逃跑。

·岩漿遊戲

站在床上,假裝地板上都是熾熱的岩漿,自己必須站在床上才安全。有時會解救對方,有時會把對方推擠下去。

運用這個遊戲來傳達生活中的重要議題:失敗、危險、解救、或者攻擊。

·鏡子游戲

大人學小嬰兒的表情、微笑、咿咿呀呀。

·藏貓貓

在藏貓貓的遊戲過程中,孩子象徵性地失去了聯結,然後很快能再獲得它。

這也是最能讓我們體會到人類聯結、斷裂與重建聯結的真諦。

·木頭人

·你永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在遊戲開始時,大喊一聲:“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幾百年都一樣。”孩子會過來試試看,我們緊緊抓住他們,掙扎一陣子後再讓他們逃開。

在他們逃開後沒多久,再假裝自己剛發現他們逃走的事實,然後問:“你看,你逃不走的……咦,你怎麼逃走了,你怎麼逃走的?”

·孩子拒絕剪指甲,玩“停走停”遊戲

遊戲規則如下:

我們可以握著指甲刀,朝孩子的方向走,只要孩子喊:“停”,就立刻停下來;當他們說:“走”,再往前走。

如果好半天孩子都沒說“走”,那父親就可以自己說“走”,但假如孩子說“停”的時候,他必須停下。女兒不能連續說“停—停—停”(這個規則是防止孩子在最初總說停)。當孩子說“停”的時候,我們會像被速凍一樣停住。

·看誰先笑

·追趕遊戲

在快要被追到時逃跑

·紅燈停綠燈行

·咬小被子

在讓孩子咬的時候,由父母發佈指令:咬重一點,咬輕一點,咬快一點,咬久一點。

這樣的轉換,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幸運”與“不幸”的接龍游戲

一個人用“幸運的是”開始講故事,而另一個人則用“不幸的是”接下去。

·潦草的線

一個人開始畫畫,畫出不像任何東西的潦草線條。另一個人則將它完成,畫成某樣東西。兩個人輪流開始。這個遊戲是在練習建立溝通。

·做表情

做一個臉部表情,或者從雜誌裡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表情,然後讓孩子根據表情說出感受。

還可以讓孩子裝出可怕的、難過的、恐懼的表情,你則相應地以另一個表情來回應,如安慰的、平靜的表情等等。

·襪子游戲

一邊努力脫別人的襪子,一邊保護自己的襪子不被脫掉

·角色互換

讓孩子來扮演強勢的一方,比如生氣的父母、有權威的老師、愛搶東西的哥哥等。

-END-

《遊戲力》|將遊戲融入育兒生活,“母慈子孝”將從此成為日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