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英荷貿易戰,“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金融博覽·財富》│英荷貿易戰,“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作者│楊棟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8期


要說國際貿易的歷史,自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便有之。但是關於貿易戰,是近現代才衍生出來的一種國家之間鬥爭和博弈的方式。

曾經的“海上馬車伕”荷蘭與後起之秀英國的貿易戰,被許多人視為“貿易戰”這個概念的“第一戰”。

荷蘭崛起

16世紀至17世紀,荷蘭成為歐洲大西洋沿岸最重要、幾乎也是唯一的貿易中心。

荷蘭的貿易地位主要來自兩個地理因素:第一,荷蘭位於歐洲大西洋沿岸的中段,歐洲的中心,是地理意義上的西歐、中歐與北歐的分界點,是歐洲各大區貨物往來的必經之路。第二,荷蘭位於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的入海口,從萊茵河到威尼斯的商路連接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兩大貿易圈,這條商路通過眾多支線商路輻射了歐洲大部分人口,而荷蘭恰好位於該商路在大西洋一側的起點。

在本土爭取獨立的過程中,荷蘭商人從西班牙帝國所轄的“軟柿子”葡萄牙身上,著實揩了不少油。

荷蘭商人敏銳地發現,小國寡民的葡萄牙在東半球享有鉅額的貿易利潤,但軍力十分薄弱,荷蘭人遂起了打劫的心思。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這個“國營海盜團伙”在隨後的40年間逐漸從葡萄牙手中搶來了雅加達、臺灣、馬六甲、好望角等貿易重鎮。

由此,荷蘭成為了“風口上的豬”,一飛沖天之勢不可阻擋,17世紀成為了荷蘭的“黃金時代”。17世紀的荷蘭人口常年徘徊在200萬左右,國內市場非常小,主要從事的是轉口貿易。在1670年,荷蘭海運業年運載量達到56.8萬噸,佔到全歐洲航運吞吐量的一半;商船2萬艘,佔歐洲總商船噸位的3/4,世界總商船噸位的1/3,荷蘭的貿易網絡遍佈全世界。

發達的轉口貿易業,使大量閒置資金沉澱在荷蘭,金融業應運而生。1609年,阿姆斯特丹出現了人類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同年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現代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荷蘭成為了整個歐洲的金融中心。

《金融博覽·財富》│英荷貿易戰,“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英國眼紅

在荷蘭崛起的過程中,英國人感到了嚴重的落差。

這種落差,來源於英國的地理位置同樣適合作為大西洋貿易的中轉站,但卻沒有取得荷蘭的商業地位,原因在於荷蘭海運業相比英國海運業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

英國與西班牙自1588年便展開了半個多世紀的海上拉鋸戰,英國商船隨時會徵作軍艦使用,也經常被西班牙海軍追著打。所以,英國商船造得與軍艦別無二致,建造與運營成本都很高。而荷蘭人既是英國的盟友,又是西班牙的臣屬,兩國海軍都不會為難荷蘭商船。因此,荷蘭商船可以搭載更少的火炮和水手,船體也不用造太厚,省下來的重量都可以用來裝貨,海運成本非常低。

不但如此,“耿直”的英國商人做海運生意也做不過靈活的荷蘭人,就連英屬殖民地的貿易也被荷蘭商人壟斷了。17世紀初,由於英國航運業的份額丟失,英國造船業也開始呈現衰落的跡象。

荷蘭人除了在貿易問題上佔英國人的便宜之外,最可氣的是荷蘭漁船竟然在英國海域肆意捕魚,再高價賣給英國人。志在建立“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人受不了了,忍無可忍之下,英國人決定展開反擊。

英荷開戰

1651年,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議會通過了影響深遠的《航海法案》,人類歷史上首場“貿易戰”正式開打。

該法案規定,只有英國本土和殖民地擁有的船隻可運載英國殖民地的貨物,英國殖民地的貨物只允許販賣至英國本土和殖民地,運往英國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本土發出。

簡而言之,《航海法案》將荷蘭商船排除出英國市場,所有發往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要通過英國中轉,赤裸裸地搶了荷蘭人的生意,保住了英國岌岌可危的航海業和造船業。

該法案還使得英國本土成為殖民地商品的唯一市場,而英國殖民地恰好大量出產羊毛和棉花。在本土獲得大量原材料供給後,英國商人紛紛轉向投資紡織業,英國工業開始蓬勃發展,最終孕育出工業革命。

即使在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國紡織業的生產效率也遠高於歐洲同行,自17世紀末,英國經濟便以進出口加工業為核心,而同時期的荷蘭仍躺在轉口貿易的鉅額利潤上醉生夢死。

與此同時,英國加緊擴軍備戰,隨時準備應付荷蘭真刀真槍的挑戰。

1652年5月,兩國海軍在多佛海峽擦槍走火。英國憑藉船堅炮利的優勢強行封鎖英吉利海峽,荷蘭經濟陷入癱瘓。1654年,兩國簽署《威斯敏斯特和約》,荷蘭認輸並承諾遵守《航海法案》。

在隨後20餘年間,兩國又爆發兩次戰爭,荷蘭人憑藉海軍上將德·勒伊特的神勇發揮,兩次戰爭均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荷蘭始終無法逼迫英國廢除《航海法案》,兩國貿易戰實際上以英國的勝利劃上了句號。

英荷戰爭在貿易戰和實際戰爭兩個方面,充分展現了英荷兩國制度不同的優勢,並最終為日後兩國命運的此消彼長奠定了基礎。

先來說英國。英國奉行重商主義政策,國家機器通過關稅壁壘、出口退稅、財政補貼、軍事幹預等手段增強本國工商業的競爭力。英國雖然輸掉了兩次英荷戰爭,卻最終贏得了貿易戰,就得益於英國的戰爭模式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在與荷蘭的戰爭中,英國海軍部堅持採購大批專用戰艦,這類船隻造價不菲,英國政府為了籌錢大量發行國債。發債令英國政府債臺高築,但是軍火訂單刺激了英國造船業和軍事工業的蓬勃發展,英國工人的生產效率,尤其是造船業工人,第一次追上了荷蘭同行的水平。軍火訂單還充實了英國工業資本家的錢包,使得工業資本家在英國的影響力大大提高。

再來看荷蘭。荷蘭奉行自由貿易政策,沒有關稅壁壘,也反對其他國家的關稅壁壘,為了維持自由貿易,荷蘭多次與設置關稅壁壘的國家發生戰爭。荷蘭也需要通過發債維持戰爭,但與英國不同的是,荷蘭是一個商人共和國,國家機器完全掌握在商人手裡,發售債券的人和認購債券的人其實都是同一撥人,荷蘭議會可以把利息定得很低。荷蘭的戰爭模式對經濟沒有任何促進作用。荷蘭海軍沒有專用戰艦,戰時徵調商船組成艦隊,戰爭款也主要用來支付徵調商船費用。所以,戰爭沒有促進荷蘭工商業的發展,只是消耗了荷蘭的社會總財富而已。

《金融博覽·財富》│英荷貿易戰,“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英國崛起

雖然貿易戰算是贏了,但英國也在戰爭中欠了一屁股債,英國政府只能加稅。無法忍受加稅的資產階級新貴們在1688年發動光榮革命,趕走了英王詹姆斯二世。

光榮革命後,荷蘭總督威廉三世通過其妻子瑪麗公主的血緣關係,繼承了英國王位,英荷兩國結為同盟。

威廉三世剛到英國,其敏銳的商業眼光馬上就發現,英國遠離歐陸紛爭,紡織品暢銷歐洲,人口規模也更大,這是一個比荷蘭更適合賺錢的地方。在威廉三世的帶領下,荷蘭的金融業人才、資本家、航海人才等紛紛湧向英國。

17世紀70年代,由於歐洲工業的迅猛發展,物產極大豐富,歐洲地區出現了嚴重的通縮。此時荷蘭地區有大量熱錢,當地的工資遠高於歐洲大陸。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抵消了低廉的造船成本帶來的競爭優勢。而威廉三世遠走英國,無意間帶動了荷蘭本土去工業化,荷蘭在造船業上積累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也逐漸喪失了。

到18世紀,荷蘭海運業不可避免地沒落了,而荷蘭資本早已飛速逃離本土,大舉湧向英國。在荷蘭人才與資本的助力下,英國海軍實力和工業生產能力均顯著提升,18世紀英國贏得了一系列戰爭,“日不落帝國”宣告崛起,並將世界霸主的地位維持了整整兩百年。

《金融博覽·財富》│英荷貿易戰,“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金融博覽·財富》│英荷貿易戰,“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