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的“黃金搭檔”快時尚品牌,正在失靈……

購物中心的“黃金搭檔”快時尚品牌,正在失靈……

十年前,快時尚品牌被購物中心爭相引進,由幾個快時尚品牌構成的區域,是當時購物中心的“黃金地段”。

而近兩年,“快時尚”業績下滑、撤店,消費者對快時尚品牌的態度也發生變化,引發購物中心對“快時尚”及其消費行為模式的再思考。

那麼,快時尚落幕有哪些原因?購物中心繼快時尚之後的下一個引流器會是什麼?

Part1

快時尚品牌表現低迷

購物中心失去“黃金搭檔”

2015年,快時尚品牌經營狀況出現下滑。2017年,以 ZARA 和 H&M 首次關閉旗艦店為標誌性事件,快時尚品牌的衰退至今仍是商業領域的熱點話題。

聚合效應失靈,快時尚不再驅動客流

十年前,以“時間差”和“價值差”為主要競爭手段, ZARA 和 H&M 等頭部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且相對平價的時尚服飾。

他們也成為了購物中心裡的“黃金搭檔”:佔地面積幾千平米的快時尚品牌,只要被安排在相鄰位置,便能發揮聚合效應,成為購物中心的引流器。

當下,這一聚合效應在購物中心明顯減弱。由於快時尚品牌在一些一二線城市的門店已趨於飽和,快時尚品牌在一個場內的豐富度已難以引發和過去相當的銷售增長,“黃金搭檔”在購物中心失靈了

购物中心的“黄金搭档”快时尚品牌,正在失灵……

快時尚在世界範圍內進入了疲倦期

2018年,快時尚品牌的“衰退”加速:不僅頭部品牌開店速率減半,Topshop、New Look、Forever 21 等更是撤出中國市場。

縱觀全國購物中心,快時尚品牌的撤店大致有3種情況:租約到期不再續約、運營方提前終止合約,以及品牌方因經營不善主動撤出。

一二線城市,很多新增的購物中心內已不見快時尚品牌。對於品牌撤出留下的店面空置,購物中心通常引入中小餐飲、本土服飾品牌或體驗業態來填充。

快時尚的衰退現象並不僅出現在中國。受快時尚品牌的供應鏈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市場中也有遇冷現象,如 Forever 21在2019年於美國和日本關閉數百家門店,TopShop 在其英國本土市場也同樣出現下滑現象等。

可以說,快時尚品牌在世界範圍內進入了一個疲倦期,未能抓住

消費者需求變化、數字化意識缺乏等因素,都導致其在競爭中失去優勢。

购物中心的“黄金搭档”快时尚品牌,正在失灵……

Part2

快時尚十年發展

沒能適應商業環境的急劇變化

如果聚焦到購物中心視角,消費者在場內的行為、購物中心內容,以及空間價值等,都和十年前發生了巨大變化。總體來說,

快時尚未能及時為購物中心的急劇變化做出調整

“快”但疲勞,消費者對“時尚”的定義發生遷移

快時尚進入國內市場時,以高週轉率和價格優勢,為消費者創造了容易獲取的時尚。十年後,以千禧一代為主力消費客群的今天,物質過剩使他們對快時尚提供的核心價值產生了疲勞,令人失望的質量更是使快時尚走下神壇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快時尚在一二線城市已經不再新鮮,其在下沉市場的受歡迎度也同樣沒有想象中的高。

總體來說,快時尚在三四線城市中,價格優勢不明顯,而核心痛點則在於不符合當地人們對服飾消費習慣:以數百元的均價購買只穿一季的衣服,與下沉市場的生活方式相去甚遠

然而,快時尚遇冷,不代表消費者停止了對時尚的追求,而是他們對時尚的看法和定義發生了遷移。

快時尚品牌沿用大牌設計,本質是利用了消費者對一線大牌設計的追捧,這背後顯示出當時消費者對大牌的“朝聖”心態,而當下的年輕一代消費者,有著明顯的“去聖化”心理。

物質的豐厚使他們在消費領域更傾向圈層文化和情感認同,因此,有個性和興趣為底層支撐的消費內容受到追捧,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國潮

誠然,國潮也是時尚,但與快時尚不同的是,其背後有傳統文化和民族自豪感為支撐。近來,國潮品牌的增長勢不可擋,充分體現了當下消費環境下時尚定義的再度更新

购物中心的“黄金搭档”快时尚品牌,正在失灵……

“快”但低效,對購物中心坪效升級造成阻礙

快時尚品牌也在努力拓展消費人群,但總體而言,無論是推出新品牌,衍生產品支線,還是優化門店和做線上銷售,都還未見明顯的效果。

同時,現有的快時尚品牌大都佔據購物中心的一層黃金位置,店面面積大,在存量時代,其對購物中心來坪效低,會對購物中心進行效率提升造成阻礙

除此之外,快時尚門聚焦於服飾零售,店場景過於單一,未能跟上此前零售跨界,或零售集合店的風潮。

當下購物中心的內容及空間演化的結果,是更加註重個性化體驗,而非提供標品貨物。因此,一些由於各種原因撤店的快時尚品牌,都被比之效率高、或體驗更好的業態代替了。

從體驗方面來說,快時尚門店為消費者提供的樂趣已經不夠多;從門店數字化升級來看,其起步都比國際一線品牌或國內時尚品牌晚,沒有及時跟上國內商業環境的變化。

购物中心的“黄金搭档”快时尚品牌,正在失灵……

Part3

快時尚之後

購物中心的下一個引流器是什麼

ZARA 和 H&M “黃金搭檔”落幕後,下一個能掀起購物中心人流與消費浪潮的會是什麼?購物中心中對此不斷做出探索。我們可以依託現狀,對購物中心未來的“引流器”做出幾個假設——

假設一:“中國設計”或將時尚進行到底

中國國潮和國貨的崛起過程,與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設計逐漸走向強大的過程有類似之處。

眾所周知,日本設計有著強烈的本土文化風格,並滲透於建築、街道、商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已成為日本文化輸出的一部分。

二戰後,日本全國性設計團體,日本宣傳美術協會(日宣美,Japan Advertising Artist Club)成立,在各方面引領國內設計風尚,經過十年發展到了頂峰,而當時其設計風格受西方國家影響還較多。60年代,日本設計中心(NDC)成立,吸納各界的傑出設計師,提倡“以人為本”,輸出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設計。

當今,中國設計在文化自信得到大幅提升的情況下迎來了轉折點,並開始走向世界。未來,當中國的設計產業日趨成熟,將是“國潮”真正滲透到商業場景的時候

购物中心的“黄金搭档”快时尚品牌,正在失灵……

假設二:品牌更新,找到新的增長曲線

改革開放後的40年,外資企業在我國不乏幾進幾齣的案例,也有不少在經歷低迷之後重新找到了在國內經營訣竅的品牌。

頂級奢侈品牌在百年經營中也有陷入低谷的時期。在中國,奢侈品最近的一次低谷期約在2013年,各品牌經營也陷入瓶頸。當時,GUCCI 更換設計理念,為其設計融入濃烈風格,新的設計師 Alessandro Michele 帶領其走入了下一個巔峰。

因此,快時尚品牌找到新增長點的可能性也不應被排除,在時尚的輪迴中,快時尚品牌在積蓄力量之後,或可創造新的價值

假設三:“快”的概念向其他業態延伸

快時尚最初崛起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其高週轉率帶給消費者的時尚效率。存量時代,“快”的概念依然與效率有著重大聯繫。

當下,購物中心內公認的高效業態即是餐飲,餐飲也是最注重提效的業態。尤其是以新式茶飲為代表的中小餐飲,已成為購物中心客流和銷售最密集的業態,對租金的貢獻也最強。

快時尚店面撤出後,一部分購物中心選擇以餐飲商戶替代,是目前看來將坪效進行由低到高轉換的有效方式。

假設四:新零售在購物中心全面崛起

目前,國內新零售概念衍生出不少貼合當下年輕人的消費需求的商業場所,如積極進行創新的實體書店、不斷追求升級的家居業態等。

書店+、時尚+ 等概念被提出,其本質是重組商業場景,為消費者提供融合的價值,也是做增量的一種體現。

在未來,有趣的新零售店面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快時尚”,產生聚合效應,並吸引更多消費者

购物中心的“黄金搭档”快时尚品牌,正在失灵……

曉島書店

购物中心的“黄金搭档”快时尚品牌,正在失灵……

快時尚式微,展現的是一個商業時代的退場。快時尚的“快”已無法適應消費環境的需求,也與購物中心所追求的效率不符

加速變化的中國商業環境下,能緊跟新一代消費者的內容才是長久的經營法則。

您對快時尚衰退有什麼看法?快時尚過後,您認為購物中心的下一個強引流業態會是什麼?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中購聯成立於2002 年 , 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購物中心行業服務組織,擁有權威的
會展、研究、培訓、智庫、傳媒等多個行業領導性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