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今汕頭市中心區(北區),早在一千多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正如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貶潮時寫的《沋吏》詩云:“州(指潮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隨著韓江泥沙不斷下溢和地殼變化抬升,韓江三角洲不斷向南延升,汕頭慢慢地誕生了。

俗話說,未有汕頭埠,先有廈嶺村。汕頭最早見於史籍的是廈嶺(今光華埠東南側)。元代已有廈嶺之名。明代初期廈嶺是個海濱漁村,今老市區還是處於淺海灣狀態。正如明嘉靖兵部尚書翁萬達(今屬金平區蓬洲人)在《鮀濟河記》中說:“海口(指鮀濟河出海口)有沙汕脊出,橫激巨浪,滔湧拍天”。

汕頭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明嘉靖九年(1530年),廈嶺以南(今老市區南部)海底幾條沙脊漸漸露出水面,人們稱其為“沙汕”。萬曆三年(1575年),幾條沙脊連成一片,稱為“沙汕坪”。清代初期,沙汕坪逐漸積聚成一片陸地,俗稱“鮀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在這裡建煙墩、築炮臺,派兵駐守,作為防守營訊,故稱為“沙汕頭訊”。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年間,今老市區鹽埕頭至華塢(俗稱鱟塢)一帶成為鹽田,當地百姓到這裡曬鹽,每當風和日麗,極目遠眺,一片原鹽有如皚皚白雪,故曾以“華塢晴雪”列入澄海八景之一。今民族路鹽埕頭那時是鹽田的始端,故得名“鹽埕頭”。嘉慶年間,沙汕頭已建有關帝廟和天后廟,供往來船隻船民祈拜,並已有一些漁民和鹽民在這裡居住。為了聚民生活需要,小販們在關帝廟和天后廟附近集市擺攤設點。隨著商船、漁民和駐守士兵的增多,商民們便陸續在海濱建立了商鋪,經營各種商品。最早建立起來的是天后廟前的順昌街、行街等數十家店鋪。隨著船隻往來增多,店鋪和街道也逐漸發展。嘉慶年間,這裡已經初步形成一個港埠。正如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修《澄海縣誌》記述:“數十年來過往船隻,或徒泊珠池,或轉泊烏塗,今則盡泊沙汕頭、東隴港兩埠矣”。以上說明沙汕頭到了嘉慶年間,已經完全取代了昔日廈嶺港了。

汕頭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嘉慶年間,沙汕頭先後建起柴火、藥材和修船等行當,共有店居200餘間稱為“鬧市”。這是汕頭市發展的雛形。《澄海縣誌》記載:“每當春秋信風,東西兩港,以為溪東、南港、沙汕頭、東隴之間,揚航捆載而來者,不下千萬計。犬牙錯處,民物滋豐,握算持籌,居奇屯積,為海隅一大都會”。由於商貿發展,船隻來往日眾,汕頭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稱為“沙汕頭港”。福建漳州銅山來汕船隻多停泊於安平路小學一帶海濱,故該地被稱為銅山路頭。咸豐四年(1854年),福建商人於銅山路頭興建漳潮會館,作為交易聚會場所。那時,會館前還是一片海灘地,漲潮時,會館常遭水浸,故戲稱其為“水浸會館”。漳潮會館開設船務、藥材、米糧、火柴、匯兌等5個行檔。這是汕頭第一次出現經營多行業具有聯營性質的商業組織。1853年鑑於汕頭港與香港海運貿易的繁榮,粵海關將潮州海關總口(庵埠)遷至汕頭港口門的媽嶼島,取代了庵埠總口的地位,稱“潮州新關”。{引自《汕頭海關志》}

汕頭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19世紀50年代,汕頭已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商埠,汕頭海運商貿十分活躍,加上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環境優越,引起外國人的關注。1858年,恩格斯《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稱讚汕頭是《南京條約》五口通商以後“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中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開放漢口、九江、南京、潮州、臺灣等十處為通商口岸。1859年11月,清政府批准美國在潮州(汕頭)、臺灣先行開市。1860年1月1日海關成立,宣告汕頭為對外通商口岸,稱“汕頭埠”,准許外國人到汕頭海運貿易。同治元年(1862年)英國汽輪首次公開進入汕頭港內。隨後,西方列強紛至沓來,紛紛到汕頭設領事館、辦洋行、建教堂以及興建碼頭、倉庫,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外國資本競相進入,使汕頭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在一定程度刺激了交通、商貿事業的發展。

汕頭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繼同治六年(1867年)英國的渣甸汽船公司和德忌利士公司正式開闢香港至汕頭德航線後,不少中外航運機構也先後來汕開辦航運公司或代理行。海運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1867年海陽、澄海、饒平、潮陽、普寧、揭陽6縣商人集會,於今商平路小學地址興建會館,名為“六邑會館”。百姓為區別與漳潮會館,稱其為“新會館”。六邑會館是潮汕本土組成聯營性質的商業機構。會館的相繼出現,以及19世紀50年代常有外國商船至南澳、媽嶼交易,顯示出汕頭髮展的新勢頭。海運貿易的發展又帶動了汕頭市政設施建設發展,光緒九年(1883年),汕頭開設有限電報;1906年,潮汕鐵路建成通車;宣統元年(1909)年,汕頭開明電燈公司開始發電;民國三年(1914年),汕頭自來水廠建成售水。

汕頭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汕頭開埠時,隸屬與澄海縣鮀浦司管轄,隨著經濟發展,1914年改由澄海縣直接管轄。到1921年,汕頭埠經濟進一步繁榮,是年進入汕頭港的船隻已達到3090艘,總噸位為390多萬噸,於是廣東省政府在汕頭設立市政廳,與澄海縣分治。1930年汕頭市政府成立,成為廣東省一個直轄市。市政府的成立,加快了汕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上世紀30年代,汕頭海運貿易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據《潮海關史料彙編》載:“1932~1937年外洋船進出汕頭口岸的艘次和噸位均居於全國的第三位”:“汕頭商業之盛於全國中居第七位”(引自《潮州志》

汕頭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汕頭自開埠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歲月悠悠,幾度風雨、幾度滄桑。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政策指引下,促進了汕頭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近30年來,汕頭港新建碼頭泊位50多個,港口吞位能力超2000萬噸,比改革開放前增多了13倍。汕頭城區建成面積,改革開放前自由10多平方公里,現在已發展到 100多平方公里。如今,汕頭是一個管轄6區1縣擁有人口近500萬的地級港口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