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近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吸納蚌埠等7個城市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提案》,黃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7個城市加入協調會。

這意味著,安徽全部地市正式“入長”,長三角再度擴容。

自此,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41個城市,全部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範疇。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從最初的15個城市到如今的41個城市,長三角終於坐實了中國最大城市群之名。

沒有一個城市群

能像長三角覆蓋範圍如此之廣

最早的長三角,只有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等15個主要城市,主要位居江浙滬三省,以上海為中心,構成環滬城市群。

2016年,長三角城市群規劃獲批。安徽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等城市獲得“入長資格”,長三角擴大到26城。

2018年以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銅陵、安慶、蚌埠、阜陽等安徽城市全部納入長三角範圍,長三角最終擴容到三省一市41個城市,與古時的江南省高度重合。

上海

江蘇: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鹽城、揚州、泰州、鎮江、淮安、連雲港、宿遷。

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台州、嘉興、金華、湖州、衢州、麗水、舟山。

安徽: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滁州、阜陽、蚌埠、宿州、宣城、六安、亳州、銅陵、淮南、淮北、池州、黃山。

這41個城市所組成的長三角,面積僅佔國土面積的3.7%,但總GDP高達21.1萬億,人口合計2.25億人,資金總量42.79萬億,分別佔全國的23.6%、16.15%和23.45%。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與之相比,京津冀一省兩市總GDP為8.51萬億,粵港澳大灣區11城總GDP為10.87萬億。

所以,說長三角是中國最大城市群,並不誇張。

都市圈的影響力

在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長三角被劃分為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寧波都市圈。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在這六大都市圈裡,上海、杭州、南京、蘇錫常均屬於發達型都市圈,合肥、寧波則屬於崛起型都市圈。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當然,這六大都市圈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重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海大都市圈的輻射範圍涵蓋蘇錫常和寧波,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在安徽滁州,蕪湖,馬鞍山等城市也形成競爭關係。

嚴格來說,長三角城市群主要有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四大圈層。

毫無疑問,上海大都市圈是龍頭。

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湖州在內的“1+7”城市,2018年GDP達9.1萬億元,常住人口6597萬,上海、蘇州、無錫、寧波4市GDP均躋身萬億俱樂部。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可以說,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國第一大都市圈,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發展潛力,均超過廣佛肇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以及北京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發展相對成熟,城市和產業外溢效應均十分突出。目前蘇州與南通的上海第三機場之爭,體現的就是都市圈的外溢效應。而上海人在崑山、嘉興等地的大舉置業,則是居住外溢的體現。

與上海大都市圈相比,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不相上下。

杭州都市圈包含杭州、嘉興、湖州、紹興、衢州、黃山6市,2018年常住人口2621萬,GDP2.9萬億元。

這其中,嘉興、湖州、紹興等地產業與杭州高度協同,不少產業均受惠於杭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和電子商務產業,這同樣成為都市圈溢出效應的體現。

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重合城市較多

南京歷來有“徽京”之名,因而南京都市圈的勢力範圍蔓延到安徽境內,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跨省都市圈”之一。

南京都市圈包括八大城市:除了江蘇本省的南京、鎮江、揚州、淮安之外,還有安徽的四個城市: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

同樣,這四大城市,基本也都在合肥都市圈的輻射範圍之內。

然而,從交通通達性來看,南京與馬鞍山、滁州的高鐵最短運行時間只有20分鐘,到蕪湖也僅有半個多小時,交通通達性明顯超過合肥,這也導致南京相對於合肥的巨大吸引力。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同樣,南京經濟實力整體上優於合肥。

南京2018年GDP高達1.28萬億,是合肥的1.6倍。人口規模843萬人,比合肥多了35萬人。資金總量3.45萬億,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預算1470億元,是合肥的兩倍左右。

不過,合肥發展相當迅猛,未必沒有一較之力。

從2008年到2018年,合肥經濟總量增長3.7倍,財政收入增長4.2倍,本外幣存款額增長4.9倍,在二線城市中遙遙領先。

更關鍵的是,在“八縱八橫”的高鐵時代,合肥成了米字型樞紐城市,擺脫了過去交通區位弱勢的尷尬。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而過去幾年間,合肥的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家電產業、汽車製造等產業發展迅猛,未來有望惠及到都市圈城市之內。

7大城市群,誰可高看一眼?

長三角、京津冀人口吸納力最強

粵港澳土地產出最高

通過對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海西、山東半島7個城市群的經濟、人口、土地概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近5年人口淨流入最多的城市群為長三角城市群,人口吸引力比較高,尤其是“211”、“985”名校聚集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名列前茅;人口湧入最少則是海西城市群,即使核心城市福州和廈門,城市競爭力也稍弱。從土地佔比和地區生產總值佔比上來看,粵港澳的地均產出最高,是第二名長三角城市群地均產值的2倍之多;地均產出最低的城市群為成渝城市群,僅佔粵港澳城市群地均產出的1/7。從人均產出上來看,粵港澳城市群也居首位,其次為長三角城市群;人均產出最少的城市群為成渝城市群。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長三角、粵港澳城市群相對較均衡

雄安新區助推京津冀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通過對7大城市群的人口、經濟方面的首位度以及核心城市集中度分別測算,結果可以看出:長三角城市群形成以上海為首位核心城市,以蘇州、杭州、南京為副中心的多中心結構的城市群,城市群發展相對較為均衡,核心城市集中度高達56.6%,核心城市周邊城市產生了良好的輻射帶動力,城市群發展處於成熟階段。

京津冀城市群目前是以北京為主、天津為副的雙中心城市群,千年大計雄安新區的設立未來對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間結構產生較大影響,將來勢必形成北京、天津、雄安三足鼎立之勢;另一方面,內部發展不均衡,京津冀現兩大核心城市並存,低等級城鎮數量過多,中等城市偏少。其中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技術和產業已開始向周邊地區擴散;天津由於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的發展和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在一定時期內極化作用正在增強;河北8市等次中心城市經濟實力不強,與京津兩市的發展水平差距顯著,接受核心經濟輻射能力有限,使城市群邊緣地區很難分享中心城市的發展成果。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粵港澳城市發展最為均衡,廣州、深圳作為核心城市,對整個城市群起到良好的輻射帶動力。廣佛同城、深圳東莞之間的產業協同,使粵港澳區域的經濟聯繫緊密度最高,逐漸形成了產業分工和功能互補的空間格局,城市群發展也相對較為均衡。

山東半島城市群雖然表面上是雙中心,但實際上濟南作為省會城市的優勢一直被青島所取代,同時兩大核心城市功能不突出,核心城市集中度僅佔26.5%,處於一種“小馬拉大車”的弱核帶動狀態。城市間的巨大差距也意味著後發城市具備較大增長空間。

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屬於仍處於中心城市獨大階段。城市體系不完善,核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足。

粵港澳、長三角城市群處於成熟發展階段

京津冀城市群趨於成熟階段

在總結國外諸如戈特曼、弗裡德曼、斯科特等對城市群研究基礎上,借鑑生命成長規律,我們將7大城市群發展程度做了一系列探究。據測算——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鎮化水平62.72%,城鎮體系趨於完善中,基礎設置較為完善,基本判別其現在處於趨於成熟階段;

長三角城市群城鎮化水平68.47%,城鎮密度區域較穩定的階段,同時基礎設施水平也是所以城市群中最完善的,屬於內涵式增長階段,基本判別長三角城市群處於成熟發展階段;

而粵港澳城市群城鎮化水平高達84.41%,區域內部也相對較為平衡,城市空間組織處於擴散高於集聚作用,城鎮密度也處於一個相對合理的穩定狀態,基本判斷粵港澳處於成熟發展階段;

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由於城鎮化率比較低,還處於集聚作用為主,擴散作用為輔的外延式發展階段,故城市群出於快速發育階段。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長三角、粵港澳城市群整體前景可高看一眼

其他仍在於核心城市軸線發展

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聚集效應有助於推動經濟長期平穩快速發展,我國城市群的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相較而言,我們更看好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城市群這樣已經處於成熟階段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這類型的城市群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可採取網絡開發模式,城市可全面開花。

對於京津冀這樣趨於成熟階段的城市群,宜採用點軸群開發模式,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即是這樣,在京津冀這樣的發展階段,繼續選取某個節點率先發展,形成一個軸線,未來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重點一定是沿著北京、保定、天津、廊坊這幾個中心城市形成的軸線發展,最後在鋪開來,最終達到全面發展。

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還處於集聚作用為主、擴散作用為輔的快速發育階段,目前部分核心城市自身還不夠強大,外溢效應也相對較弱,因此這類城市群發展的重點集中在核心城市的“半小時腹地”及核心城市之間的軸線發展。

哪裡房地產市場最有前景潛力

從市場供求、環境宜居性、基礎設施完備性及市場潛力各方面進一步研究城市群房地產市場的特點,對未來具有潛力的城市群作出合理預判,以期為房地產開發商的投資策略提供相關建議。

供給: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相對充裕

粵港澳城市群較為侷促

過去5年間,長三角城市群的宅地供給量最多,高達11392萬平方米,供給總量最少的是粵港澳城市群,僅1694萬平方米。從各城市群的人均宅地供給量上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均宅地供給量是最多的,約0.85平方米,其次是長三角城市群,約0.82平方米,人均宅地供給面積最少的是粵港澳城市群,僅0.29平方米。

由此可以看出: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無論從宅地供給總量上看還是人均宅地供給量上看,都居於7大城市群前兩位,供地相對較為充裕。粵港澳城市群的宅地供給總量和人均宅地供給量都居於末位,宅地供給上相對較為侷促。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長三角城市群房地產投資額最多,高達18300億元,其次是京津冀城市群,約10299億元,居於第三位的是成渝城市群,約8366.5億元,總投資最少的城市群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僅5592.8億元。從各城市群的人均房地產投資額上來看,長三角城市群人均房地產投資額最高,約13233元,其次是粵港澳城市群,約12045元,居於第三位的是京津冀城市群,約11726元,人均房地產投資額最少的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僅6309元。

由此可以看出:長三角城市群無論從房地產投資額總量上看還是人均房地產投資額上看,都居於7大城市群的首位,市場預期較好。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房地產投資額總量和人均房地產投資額都居於末位,市場預期不足。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需求:長三角粵港澳新增人口趨緩改善需求聚集

成渝城鎮化增長速度最快

從常住人口變動情況來看,7大城市群都屬於人口淨流入的區域,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入最多,高達722.91萬人,其次為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淨流入較多,高達688.37萬人,其他5個城市群的人口流入約在200-300萬人,流入人口做少的城市群為海西城市群。究其原因:海西城市群城鎮化進程緩慢,人口集聚能力不足,福州、廈門發展進程較其他城市群核心城市較為緩慢,核心城市的帶動乏力。但隨老齡化的加劇,我國勞動力人口占比逐漸下降,一方面,會使得剛性需求及改善性需求的群體縮減,進而拉低需求量。

從各城市群近5年城鎮化率增長情況來看,增長最快的是成渝城市群,5年增長了8個百分點,增長最少的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城市群,增長了大約1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粵港澳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城鎮化率較高,但城鎮化率增長緩慢,加上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口導入趨勢放緩,增量住房需求後勁不足。城鎮化率最低的成渝城市群城鎮化增長速度最快,增量住房需求有上升空間。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環境宜居性:海峽西岸、粵港澳城市群

空氣質量優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全年PM2.5平均濃度上看,海峽西岸城市群的全年PM2.5平均濃度最低,約34.23μg/m3,其次為粵港澳城市群,約34.40μg/m3,都低於全國平均值50.2μg/m3。除這兩個城市群空氣質量整體上處於優的區間(0-35μg/m3),其餘城市群的全年PM2.5平均濃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年PM2.5平均濃度最高的城市為京津冀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兩者高達約77μg/m3,處於輕度汙染的區間,空氣環境質量有待於進一步提升。

2015年中國歐盟商會發布《北京建議書》,稱北京的空氣汙染影響了北京的國際形象,阻礙了外國及中國本土專業人士宜居北京。中國歐盟商會的會員企業中,39%認為空氣汙染是留住人才面臨的最大挑戰。由此可見,空氣質量的確影響著一些高端人才的去留,也間接影響了城市的房地產市場。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基礎設施建設:長三角城市群交通便利性最高

京津冀城市群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從城市群的地均基礎設施投資額上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的地均基礎設施投資額最高,高達508.4萬/KM2,其次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地均基礎設施投資額為454.38萬/KM2,主要原因是因為武漢近些年的地鐵等基礎設施投資額較高,導致城市群的平均投資額大幅上升。

從各城市群的高鐵車次數量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的高鐵(此包含動車、城際高鐵)車次數是最多的,高達5714次,其次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總車次為3034次,居於第三位的是粵港澳城市群,高鐵通過車次最少的是成渝城市群,僅834次。由此可以看出:長三角城市群整體上高鐵交通便利性最高,京津冀城市群高鐵網絡建設相對滯後,相信伴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的高鐵網絡會快速完善。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可持續發展力:長三角城市競爭力提升

凝聚大量優質潛在增量購房需求

名校集聚的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潛在客群量較大。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是城市潛在的商品住宅消費者,因此,城市的高校學生數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從城市群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最多,高達375萬;其次為長江中游城市群,高達313萬;第三為京津冀城市群,約242萬人。

這些城市群高等學校在校人數較高,主要是因為長三角區域的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和長三角區域的武漢、長沙和京津冀地區的北京、天津等城市高校雲集,這些城市囊括了全國大部分高校甚至於名校,高校的集聚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城市競爭力提升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群,增量購房需求日益增加。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小結:京津冀滯後於長三角、粵港澳

差距進一步拉大

從整體上看,京津冀城市群的市場發展前景稍落後於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經濟總量雖然處於較高水平,但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遠低於粵港澳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同時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至少從這一指標上與世界級城市群的稱號不匹配。另一方面,全面PM2.5濃度是所有城市群中最高的,環境汙染嚴重已經城為制約京津冀發展的一大障礙,京津冀城市群下一步要調整好產業結構,提升城市軟實力,房地產市場才能走得走穩、走得更遠。

41城大利好!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

長三角城市群目前房地產投資額在7大城市群中處於領先地位,經濟、環境、交通各項指標均處較高水平;同時人口也持續的流入,加上高校在校學生數量龐大,這一部分人群的購房潛力巨大,相信長三角城市群的房地產市場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

粵港澳城市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於前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環境優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高,空氣質量較佳,交通便利,基礎設備配套完善;城鎮網絡體系較為成熟;房企投資熱度也較高;但現有人均住房面積僅29.25平方米,可以預計,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還將有一批潛在的改善類需求有待釋放。

山東半島城市群公園綠地資源豐富,房價收入比較低;但三產比重偏低,環境汙染嚴重;加之城鎮化水平偏低,高鐵網路不夠完善,削弱了城市群的集聚效應;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未來市場可期。

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鎮化水平偏低,人口導入不足;加之三產比重較低,產業結構不甚合理;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購買力不足;目前房地產投資預期不足,入市持謹慎態度。

成渝城市群目前城鎮化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也低於國家生態市標準,交通便利度不高,同時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制約城市進一步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購買力不足。

海峽西岸城市群空氣質量尤佳;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同時房價相對較高,購買力不足;人均住房面積也相對飽和,未來市場活躍度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