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要成為“流媒體巨頭”的內幕故事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在改變世界的消費者設備或服務準備就緒之前三緘其口,蘋果之道已經成老生常談。但蘋果大部分最好的秘密在庫克接替喬布斯的時候就已經講完了。蘋果下一步要瞄準服務和內容已成眾所周知的秘密。只是,嘗試了幾年之後蘋果依然找不著門道。現在,憑藉著Ron Moore的科幻劇集《為了全人類(For All Mankind)》,蘋果正在把寶押在大牌參演和豪華製作上,希望自己的TV +服務能夠站穩腳跟。蘋果的發射行動能否進入軌道呢?PETER RUBIN為我們揭開這段內幕故事。原文發表在《連線》上,標題是:Inside Apple’s High-Flying Bid to Become a Streaming Giant

苹果要成为“流媒体巨头”的内幕故事

模擬的月球上的一輛探測車

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的佔地達44英畝,裡面分佈著50多棟建築物和錄影棚。從外面看起來就是一堆沒有窗戶的長方形,它們之間的甚至還有更多。如果你需要從Jimmy Stewart Building去到Stage 15,一般得坐高爾夫球車和Sprinter廂式車,哪怕天氣好也得坐。今年2月的某個星期六,當一條大氣河流從洛杉磯的上空劃過時,這些車就成了必需。對於在那兒的數十名記者來說,那天遇到傾盆大雨是他們運氣不好,但也是充滿了寓意。經過多年期盼之後,蘋果將我們帶到蘋果正在製作的一個節目——一場蘋果仍搞得很神秘的秀,一個還沒有想好名字的訂閱流媒體服務的幕後。我們將會發現,蘋果,這家制造出如此眾多重塑我們內容消費方式的設備製造商,是否終於也能製作出自己的內容(好的內容)。

記者們得把手機交給蘋果工作人員,後者會給攝像頭貼上貼紙,之後再用車把記者運送到Stage 15。(HBO的Insecure以及Showtime的Ray Donovan也位於索尼綜合大樓。蘋果的市值也許有近萬億美元,但跟好萊塢其他所有人一樣,它的錄音棚也是租的。)在經過乾燥處理後,我們步入了當年(1969年左右)的NASA載人航天中心控制室。

眾所周知,NASA已經對休斯敦原版的“指揮中心”進行了精心翻新,並且在今年年初的時候重新向公眾開放。擺在我們面前的好萊塢版是它的翻版,佔據了Stage 15將近8000平方英尺的空間,從散落在長條辦公桌上的kools軟盒裝煙,到已經被按了一百萬次,用來跟蹤把阿波羅號送入軌道的土星五號火箭的BOOSTER控制檯。以及旋轉撥號的電話。角框鏡框的眼鏡。甚至天花板都是按照休斯敦量身定製的。

這種毫米級的還原度是意料之中的事。畢竟,我們站在的是Ronald D. Moore的項目上。作為多部《星際迷航》以及2000年代中期深受喜愛的太空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主創人員,Moore以拍攝打破範式的電視著稱,他創造的世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角色都是完全實現的了。這個最新的項目,名為《為了全人類》的系列劇,設想的是如果當年太空競賽從不休止的話,我們今天的社會又會變成什麼樣子。令人抱憾又樂觀向上,通過想象另一種過去如何催生出一個新的未來,來消除這幾十年來的英雄氣短。

儘管關注點全都是些小事情,但其實《為了全人類》比Moore創作的任何東西都要大,都要冒險。這部系列劇是首批登陸(現已命名)Apple TV +流媒體服務上的節目之一,其他的還包括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奧普拉·溫弗瑞的項目。為了推出這一服務,蘋果耗費了數十億美元。而且,指揮中心不僅僅是《為了全人類》模擬零重力太空行走和登月的神經中樞。這也是蘋果自己的登月行動的啟動板。這家公司也正處在十字路口,它的硬件市場已接近飽和,它的升級變得愈發的改進性(而不是革命性)。蘋果自己承認,成為服務提供商是前進的方向之一。因此,在蘋果成為製造商和分銷商大攬橫財二十年之後,TV +成為該公司轉型娛樂工作室的一次備受期待且代價昂貴的嘗試,這次嘗試不僅要跟引發流媒體戰爭的新貴(Netflix、Hulu 、Amazon)競爭,還要跟現在也想擠進來的老手(迪士尼、華納兄弟、NBCUniversal)角逐。那塊地已經很擁擠,但抬頭望星空卻仍有空間。

庫比蒂諾,我們已發射升空。

苹果要成为“流媒体巨头”的内幕故事

宇航員會議室,《為了全人類》的佈景

二十年前,史蒂夫·喬布斯用簡單的3個字眼就改變了公眾對蘋果的看法。One more thing(還有件事兒)……那年一月,當中舊金山舉行的Macworld Expo主旨演講結束時,屏幕上打出了這一行字。實際上,那是五樣東西,即藍莓、葡萄、橘子、酸橙和草莓,他發佈的新型半透明iMac的顏色,但這種結構仍然不變。在接下來的12年中,這行字成為了喬布斯的口號,是這位表演者就蘋果的神秘與驚喜的週期給出的提示。

2011年,在蒂姆·庫克接替喬布斯出任CEO時,蘋果已經把自己大部分最好的秘密——iTunes、iPhone、iPad暴露在日光之下,但有一個小道消息庫克還可以共舞一下,那就是蘋果的電視計劃(早在1993年蘋果就發佈了可以播放電視節目的Macintosh,但是這個古玩只在市場上待了幾個月)。行業觀察者很早就在猜測公司還有什麼存活。“興趣濃厚”變成庫克最喜歡的旁步——比方說,電視是“我們最感興趣的領域”。在那些日子裡,他指的是看電視的體驗。2007年推出的Apple TV機頂盒設備發展到了第三代產品時終於開始取得一點銷售勢頭,並且大家普遍認為蘋果正在製作蘋果自己品牌電視的原型。

不過,這些年來,庫克的濃厚興趣開始轉移。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16年中的時候蘋果就跟時代華納就收購事宜進行了接觸。一些人甚至懷疑該公司可能會競購Netflix。這兩件事最後都沒有發生,但是到了那時,曾經被叫做“web電視”的東西已經出現了,流媒體內容有了新的緊迫性。Amazon憑藉其原創節目《透明人生》贏得了多項艾美獎,而Hulu已經從一個僅提供前一天有線電視節目的平臺,發展成為擁有自己原創節目的內容提供商。

蘋果似乎影業準備加入這個泳池派對。庫克開始大肆宣傳公司“服務”部門的業績,其中包括iTunes、Apple Music、Apple Pay以及App Store。庫克說,當時服務板塊給蘋果創造的收入僅次於iPhone,他認為這個部門的增長還會更多。部分似乎來自電視。蘋果悄悄地開始拍攝《Vital Signs》,這是一部根據嘻哈傳奇Dre博士(耳機制造商Beats的聯合創始人,後者2014年被蘋果收購)的生平而製作的節目。據報道這款節目有性和暴力的內容,可以通過iTunes和Apple TV盒子觀看。不久之後,蘋果公司還開發了一款《Shark Tank》風格的真人秀節目,名字叫做《Planet of the Apps(應用星球)》,在2016年夏季開始播出;後來又改編詹姆斯·柯登的深夜脫口秀做了《拼車卡拉秀》。

2016年10月,在跟投資者開季報電話會期間,庫克的說法終於變了。當一位分析師詢問有關製作的問題時,他回答說:“無論是創作還所有權的角度來看,這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當然,踢踏舞步居多,但“創作”和“所有權”是蘋果詞彙表裡面的新詞。而且這兩個都不算太早了。2016年蘋果不僅會錯失自己的收入目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iOS 設備的銷售放緩),而且由於智能電視盒子和Amazon的蠶食,蘋果在電影租賃市場中的份額(得益於iTunes,蘋果佔比超過了50%)也根基不穩。蘋果的服務部門需要有新的提振才能幫助蘋果抵消這種挫折。

2017年6月6日,《應用星球》首播。參賽者需要在60秒內(在電動步道上)推銷自己的應用創意,說服Jessica Alba、will.i.am、Gwyneth Paltrow,以及科技創業者Gary Vaynerchuk (《 Crush It!》、《Crushing It!》等書的作者)隨後的評價的確粉碎了它,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它”是指拍第二個季的希望。Variety寫道:“蘋果的第一批作品……感覺就像是在雞尾酒會上製作出來的,在莫吉托的酒壺給倒光之後,卻沒有給予更多嚴格的思考或關注。”像“我看過《應用星球》所以你就不用看了”以及“蘋果的《應用星球》比莫想像的還要糟糕”之類的頭條新聞如汗牛充棟,Varietie的算是比較友好的了。

《拼車卡拉秀》:這部系列片很快也在iTunes和Apple TV上登陸,儘管沒有引起跟《應用星球》一樣的怨恨,但其實也沒多大區別。原創的那部脫口秀靠柯登來彌補觀眾與名人之間的能力鴻溝。而蘋果版只是往汽車上放了兩個名人,然後打開了行車記錄儀。Seth MacFarlane搭檔Ariana Grande? Billy Eichner聯袂Metallica?後來當蘋果續訂該系列時,TechCrunch的給出的標題是“對不起,蘋果的《拼車卡拉秀》還要拍第二季。”

此外,蘋果的內容問題不僅限於構思拙劣的真人秀。就像《華爾街日報》後來報道那樣,蘋果大約在同一時間也取消了《Vital Signs》的計劃。問題出在蒂姆·庫克對節目的畫面內容感到不適。暴力和性也許一直是HBO或Netflix提高收視率的秘訣,但蘋果試圖成為一家同時依賴消費者繼續購買手機和計算機的內容公司。聲譽是好的。好色不是。

苹果要成为“流媒体巨头”的内幕故事

如果蘋果是一個人——如果它確實有肉身的話——那它的形象可能就是Ron Moore

《應用星球》首播十天後,蘋果宣佈已聘請了兩名電視業的資深人士負責 “全球視頻製作。” Jamie Erlicht和Zack Van Amburg 做了十年的Sony Pictures Television負責人。這兩個人以拯救2000年代初的《Shasta McNasty》《馬迪根戰警(Madigan Men)》等爛劇的製作部門而著稱,他們的辦法是用契合蓬勃發展的所謂聲望電視時代的節目來取代:如《絕命毒師》、《廢柴聯盟》、《Dreams》、《性愛大師》。在蘋果,他們向管服務的Eddy Cue彙報,將嘗試去幫助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之一用正確的方式去製作電視。

雖然蘋果公司宣佈的時機似乎巧合得有點滑稽,但Erlicht 和Van Amburg跟蘋果溝通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為了製作價格能跟Netflix和Hulu匹敵的內容,該公司一直在跟包括索尼在內的許多工作室商討合作的可能性。Erlicht 說:“顯然,我們很感興趣。”在當時,“沒有一家代理商、製作公司或工作室不想弄清楚蘋果公司想幹什麼的。”當蘋果最終向他們提供這份工作(並被他們接受)時,他們的第一個電話就打給了Van Amburg的老朋友: Ronald Moore。

如果蘋果是一個人——如果它確實有肉身的話——那它的形象可能就是Ron Moore。就像蘋果一樣,Moore也創作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改進了前作躊躇的步伐。就像蘋果一樣,他想象的是一個與人類的實際行為以及所期望行為相吻合的未來。蘋果可能會稱之為人機界面設計。Moore則稱之為“自然主義科幻小說”。

苹果要成为“流媒体巨头”的内幕故事

演員Joel Kinnaman。

這個概念始於Moore的《太空堡壘卡拉狄加》迷你係列。2003 年,那部總時長為四個小時的節目在科幻頻道(現為Syfy)上播出,並將1978年單季的邪典電影升級為21世紀的史詩。就像原著一樣,它關注的是殘存的人類逃離殘暴機器人Cylons(賽昂人)的事。在Moore的迷你係列裡面,賽昂人看上去就像它們在銀河系裡滅絕的其他人一樣,用即將爆發的恐懼去灌輸一個陳腐的前提。迷你劇的結尾扣人心絃,揭露了其中一位機組成員其實是賽昂人。於是,整個系列得以被放行,而在本片49頁的聖 經裡,Moore清晰地闡述了他的願景:

我們認為,傳統的太空劇,角色定型,空談技術,戲劇性的舞臺藝術,虛無的英雄主義,這些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做法。那就是把現實主義引入到之前一直極為激進的非現實主義流派裡面。

確實,卡拉狄加感覺好像是從企業號本身發出的光芒。不是Jean-Luc Picard的企業號(儘管Moore已經借《星際迷航:下一代》小試牛刀),而是NASA的。星際迷航不自然的偽科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模擬的、有機的、有人氣的科幻小說。這是人類真正生活的空間,有凡塵,有幽閉恐懼症,有酗酒。那種情感是Moore這一生對美國太空計劃痴迷的體現。1969年的時候,Moore只有5歲,他站在加州喬奇拉家中的後院裡,看著月球,對自己為什麼他看不到尼爾·阿姆斯特朗感到困惑。十幾歲的時候,他計劃加入海軍,還向試飛員學校提交了申請,想成為一名宇航員。現在他坐在《為了全人類》編劇室外他的辦公室那裡,回憶道:“然後我開始戴上眼鏡,唉,這個夢想就此作罷。”

這是一棟低調的、年代看起來有點久遠的3層石頭建築,坐落在洛杉磯與伯班克之間的狹小空間的一條更加低調的街道上。Moore還是一如既往的一頭亂髮,穿著開領襯衫,這張樸實,樸實的樣子,Moore穿著慣常的頭髮和開領襯衫,彷彿剛從一本為書呆子撰寫的浪漫小說的封面走下來的樣子。他辦公室裡面的東西也展示出類似的氣質:1938年版《羅賓漢歷險記》的Errol Flynn的劇照,一臺蘋果IIe,跟他當年寫第一部《星際迷航》待售劇本時用的那臺一模一樣,一些舊地圖,迪士尼樂園的員工徽章。“星際迷航,迪斯尼樂園,NASA。”他列舉著自己的痴迷。

第一季的時間跨度為從1969年到1974年,展現的是蘇聯人擊敗阿波羅11號率先登月的故事。

那種痴迷有助於理解《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氛圍,但Moore將靈魂而不是特效放在首位,才使得這一系列在整整四季令粉絲和和評論家均著迷。卡拉狄加號的機組成員不是基模,而是知道創傷、焦慮、嫉妒、驕傲、欺騙以及救贖的人(和賽昂人)。從《黑道家族》開始,到《廣告狂人》為止,在那十年裡,儘管設定的是宇宙的背景,但《太空堡壘卡拉狄加》讓人感覺講的是人的故事。

這也讓Moore扶搖直上,成為廣受歡迎的創作者,2010年,在《太空堡壘卡拉狄加》完結後,他跟Sony Pictures Television簽訂了發展協議,從而進入到Van Amburg和Erlicht的軌道。2014年,最豐碩的果實開始萌芽,那就是對Diana Gabaldon的奇幻小說《Outlander》的改編,在Starz上已經準備上第五季。正是在拍《Outlander》的早期, Van Amburg向Moore提出了給NBC弄部關於70年代的NASA的片子的想法。Moore以為那只是“一時的頭腦發熱”,覺得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然後Van Amburg和 Erlicht拿到了蘋果的這份工作。2017年8月,他們正式開始動手,當時Van Amburg 打電話給Moore看他是否仍感興趣。他告訴Moore說:“我還在想那個70年代的NASA的想法。我們做個類似《廣告狂人》那樣的系列吧?你意下如何?”

儘管這個想法令Moore著迷,但他很快就意識到:這裡面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到了1970年代時,太空計劃已經提不起大家的興趣了。Moore說:“阿波羅計劃已經結束。這有種夢碎夢碎的意思,這不是史詩冒險。這是個雄心不再的悲傷故事。”他對Van Amburg說,如果反過來呢:“如果NASA沒有停止腳步呢?” Van Amburg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為什麼NASA還會一直堅持下去?Moore不知道,但他認為他的朋友Garrett Reisman也許知道。

兩人相識於2008年,當時Reisman住在地球上空220英里的地方。作為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Reisman可以要求給任何人打電話,他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創作者。這場跨軌道高度的視頻會議開啟了各種交流計劃。Moore邀請Reisman到《太空堡壘卡拉狄加》大結局上飾演一角。Reisman則邀請Moore到卡納維拉爾角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的發射(Reisman就坐在裡面)。當Moore召喚Reisman去討論蘋果的新想法時,這位宇航員已成SpaceX 的太空運營總監。Moore在八月份拜訪該公司位於南加州的總部,並在午餐時間說出了自己的困惑。Moore說:“你可以做歷史版。但我對另一個版本真的很感興趣。70年代的時候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繼續前進呢?”

Reisman告訴了Moore有關蘇聯登月任務失敗的故事。他說:“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離成功有多近。” 他解釋說,雖然俄羅斯人否認了很多年,但是如果他們的火箭稍微換條路子走的話,他們可能會先於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斯·奧爾德林捷足先登月球。

Moore的why得到了答案。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和自己的創作團隊畫好了《為了全人類》的劇情曲線。第一季共10集,時間跨度從1969年到1974年,故事展示的是蘇聯人擊敗阿波羅11號率先登月可能會發生什麼。年輕的參議員特德·肯尼迪會在1969年夏天出席國會聽證會,這意味著他將不會去查帕基迪克,這意味著他會在1972年跟尼克松角逐。其次,美國政府將全力以赴在月球建立基地,而這將意味著1970年美國會從越南脫身。

但這還不是Moore腦子裡的全部。萬聖節前後,當他向一小群蘋果高管介紹自己的故事線時, Van Amburg對他的投入程度感到震驚。他說:“一般電視節目製作的時候,想法通常要比執行重要得多。但是Ron不僅考慮了節目的第一個小時應該是怎麼樣的,他還考慮了整整40小時的樣子。”

牆上貼滿了一系列的時間表和角色簡介。這有助於Moore和他的劇作家分解出來的七季故事情節是怎麼發展的。Erlicht 說:“他們的細緻程度是壓倒性的。蝴蝶效應的每一個方面都將從那場活動的最細微變化開始。” 高管們步出走廊,彼此都開懷大笑,一邊商量著該由誰來給Moore捎去好消息。

儘管《為了全人類》給人感覺是蘋果所有節目裡面最有蘋果味道的一個,但其實它是Van Amburg 和Erlicht放行的第三個策劃了,此前他們重啟了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驚異傳奇(Amazing Stories)》,以及由瑞茜·威瑟斯彭和詹妮弗·安妮斯頓主演的《晨間風雲變(The Morning Show)》。然後接二連三又有更多製作出現:由傑森·莫瑪(Jason Momoa)和Alfre Woodard主演的奇幻史詩《See》。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的改編;來自M. Night Shyamalan 的心理驚悚片《僕人》。還跟JJ Abrams和奧普拉等人簽約若干項目的執行製片。他們還有紀錄片系列,比如介紹傑出建築及其設計師的紀錄片系列。縱觀蘋果在2018年的收購或者訂單,似乎蘋果的庫存充足。也許不像Netflix家底那麼厚,但是足夠拼一下了。

但是麻煩還沒有結束。據報道,也許是出於斃掉《Vital Signs》同樣的內容保守主義,據稱蘋果高管要求Shyamalan 從角色的房子裡刪掉耶 穌受難像。一些高知名度的演職人員的離開也造成了一種不確定性的氛圍。由於Variety所謂的“創意分歧”,《驚異傳奇》和《晨間風雲變》的製片人離開了。女演員克里斯汀·威格(Kristen Wiig)則由於日程衝突而退出了一個項目。

2019年3月,,蘋果發出了到Steve Jobs劇院參加“特別活動”的邀請。邀請函上寫道:“演出馬上要開始了。”下方則是若隱若現片頭倒計時。 這是進行航線修正的絕佳機會。經過將近三年的保密,該公司似乎打算讓公眾嚐嚐他們要推出的大餐是什麼味道了。

MP3或者智能手機都不是蘋果發明的。相反,它是找到了把它們做得更好的辦法,並改變了相關業務的格局。

並非如此。相反,蘋果選擇了演講。斯皮爾伯格、Kumail Nanjiani、Abrams、奧普拉、Big Bird等名人相繼走上舞臺,介紹自己的Apple TV +項目,講述跟蘋果合作是如何的激動,以及對大家即將看到自己的作品是如何的興奮。就這些了。除了一段沒有透露任何東西的快切蒙太奇以外,一幀鏡頭都沒有。沒有有關該服務怎麼運作的詳細信息。更奇怪的是,沒人提到《為了全人類》,舞臺上也見不到Moore。直到6月,蘋果才發佈節目的預告片,任何不關心商業雜誌的人都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該公司最初似乎打算在2018年底推出Apple TV +。隨後又拖到了2019年3月發佈會之前。但是,直到2019年夏,不確定性依然陰魂不散。與此同時,其他的新興流媒體服務又在大肆宣傳高光的收購以及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定價。只需6.99美元,訂戶就能到新的Disney +服務上享用《星球大戰》、漫威、Pixar以及其他IP帝國的海量內容,以及大量的原創系列片和電影,其中很多都是在聖地亞哥舉行的國際動漫展上向狂熱的人群公佈的。NBCUniversal 用5億美元重新拿下即將推出的《辦公室》(Netflix收視率最高的節目)的流媒體版權。華納媒體也斥資4.25億美元對《老友記》做同樣的事情。

二十年來,蘋果憑一己之力改變了大眾的消費娛樂方式。iPod讓聽音樂變成了無數播放列表的遊樂場。在Netflix幹掉百視達之前很久iTunes就已經把自己的致命目光盯上了後者。iPhone點燃了全新的體驗類型。MP3或者智能手機都不是蘋果發明的。相反,它是找到了把它們做得更好的辦法,並改變了相關業務的格局。但是等到蘋果要為原始內容描繪藍圖時,周圍的格局已經改變了。即使沒有Disney +和其他新進入者,蘋果殺進的也是一個到處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士的戰場:Netflix一心想要擴大自己的全球版圖,Amazon把自己的節目當作Prime會員的又一項福利,Hulu開發了直播電視功能,讓它成為了有線電視的一體式替代品。突然之間,老生常談的蘋果之道(在改變世界的消費者設備或服務準備就緒之前三緘其口)似乎變成了一條讓公司的最新產品走向滅亡的道路。

苹果要成为“流媒体巨头”的内幕故事

《為了全人類》劇照,裡面的人物分別是Wrenn Schmidt、Cass Bugge、Jodi Balfour以及Nate Corddry

但是。但是!這是蘋果。哪怕商界和娛樂界的權威人士大聲質疑為何該公司哪怕步履維艱也要一心撲向好萊塢時,Ron Moore仍然埋頭苦幹,堅定地致力於讓《為了全人類》成為一次天馬行空的思想實驗。也不僅僅是《廣告狂人》那樣的東西——天花板的精度,經過詳盡研究的特定時期服裝風格等。他對自己創造的這個世界怎麼能變得比我們今日之世界更好感到著迷。電池研究推動太陽能成為主流。NASA會更早地開始招募女宇航員,將其送入太空,讓後者成為全球膜拜的偶像。美國會在1970年代就建立起月球基地。這是另一個平行的歷史,一段根植於基本的樂觀主義的歷史。Moore說:“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大戲。它要講述的是:‘要是我們做了所有這些事的話,我們的國家會不會變得更好?世界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好?’不僅僅是更多的阿波羅任務,而且是我們人類對待彼此的方式。”

9月10日,蒂姆·庫克再次在史蒂夫·喬布斯劇院登臺,主持一年一度的蘋果iPhone發佈會。TV+的光環和秘密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令人炫目、如你所願的坦率。而這一次,蘋果耍起了手腕:平臺會在11月1日推出(比迪士尼早11天);月租費是4.99美元(比其他所有主流流媒體服務都要便宜)。如果你購買了iOS 設備、Mac或Apple TV,還可以免費享受一年的服務。庫克喘著氣,因為感覺很難說服別人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所以用了一種虔誠的語氣說道:“所有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節目就只要這麼一點錢。影片。租金。我們的使命是給大家帶來影視圈最具創意的頭腦創作出來的最好的原創故事。真正值得信任的故事。有目的的故事。”

經過所有這些出師不利和尋尋覓覓之後,這可能會是讓Apple TV+從腳註變成現象的那個墊腳石,或者至少是加入這場流媒體大戰的一個有能力的、穩定的突破口。自從Netflix打破黃金時段節目的稀缺性,推出了《紙牌屋》和不受約束的電視以來,電視網絡和平臺一擁而上,紛紛用內容填滿自己的管道,導致Slate評論家Willa Paskin 所謂的 “精品電視(fine TV)”的泛濫。治水的唯一之道是要變得不可或缺——不是引入更多的內容,而是要推出更好的內容。

Van Amburg 說:“我們做節目不針對人群。這兒的人不會說我們得為18至34歲的男性或者32歲以上女性設計一個節目。我們是按照質量來定義節目製作的。”

也就是,廣受歡迎的創作者。那些把未來想象成像生活一樣充滿艱辛和挑戰的作家,以及那些為未來提供一條道路的作家。那些哪怕下雨了,水漲了,也知道人類的願景遠遠超出目光所及的人。

要想實現那個願景,有時只需要再做一件事(one more th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